安徽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醫+N”暑期社會實踐團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紅色故事。汪清 攝
一個多月前,安徽醫科大學“尋根·築夢”良醫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正為確定今年的暑期實踐方案進行著一場場頭腦風暴。
團隊實踐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丁祥勝說:“上學期在課堂上我和同學們講到中共一大時就想,如果能將一部分課程內容從課堂搬到歷史發生地,帶學生一起將理論教育融入親身實踐就好了。”
丁祥勝的期待實現了。今年暑期,安徽醫科大學為所有社會實踐團隊配備了思政課教師作為實踐導師,有效貫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使實踐育人“第三課堂”的“開啟方式”更加生動。
新學期開學,在龐競傑的心中,盛夏的那份火熱依然在燃燒。同時兼任學校巢湖臨床醫學院團委書記和思政課教師的她,擔任了學院“醫路同行,使命在肩”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思政導師。那段經歷,讓她真正體會到了“浸潤式思政課”的內涵。
龐競傑所在學院中的醫學生均為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對他們來說,龐競傑的加入讓此次暑期社會實踐的意義更加厚重。
以往,醫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都是在醫院科室主任的帶領下,到村裡給村民義診。去了,看了病也就回來了,學到的可能更多是醫技層面的知識。加入團隊後,龐競傑更加註重實踐的社會意義。她建議,此次社會實踐額外新增定向問卷發放環節,即有針對性地向鄉村衛生服務站負責人、畢業生代表和村民分別發放問卷。為了讓問卷問題更有高度更接地氣,她還帶著學生反覆學習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等中央及省市層面檔案。
有針對性的調查讓定向醫學生郭武豪深刻地體察到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中的矛盾和問題:“只有當基層全科醫生能夠做到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才能緩解上級醫院的負擔。未來我將把自己的青春與廣闊的鄉村醫療事業相結合,不負黨和人民的培養與重託。”
“以往上思政課,如果只講理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肯定不高,但結合著案例和故事的思政課,課堂效果立馬不同。”為期一個多星期的山野探訪、黨史學習讓龐競傑如獲至寶,“大量的實踐案例,肯定會讓我下學期的思政課更加生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安徽醫科大學還專門研究設立了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獎學金。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育人效果的校、院兩級社會實踐團隊獲得5000元或1萬元的專項獎金,優秀團隊和個人獲得社會實踐先進專屬榮譽。明確的機制導向下,實踐育人在學校裡已成為常態化的存在。
自2018年起,安徽醫科大學開始探索實施《安徽醫科大學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評定辦法》,創新性地將勞動教育納入測評指標,構建起德智體美勞多元評價體系。為細化評定指標,配套制定《安徽醫科大學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實施方案》《安徽醫科大學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條例(試行)》等制度,突出定量測評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測評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記實測評與民主評議相結合,使新的評價體系在大學生價值塑造、人格養成和素質提升方面發揮引導作用。
學生參加主題團日班會活動、文明宿舍評比、形勢與政策報告會等,都可以在學校的第二課堂平臺上獲得相應積分。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可以登入系統,及時瞭解到學生參與狀況並加以指導,從人員、過程和時間上保證了課程思政在第二課堂的實施效果,成為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
“透過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評價體系,延伸‘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鏈條,構建起課堂教學、校內活動和社會實踐的育人新迴圈。”安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顧家山表示,學校將按照課程化目標、專案化模式、社會化方式和品牌化戰略等要求,積極推動構建政府、社會、學校協同聯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持之以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內驅力。
作者:本報記者 方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