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1》橫空出世時,13億票房市場口碑雙贏。
今年《誤殺2》同樣來自《迫在眉梢》(丹澤爾華盛頓主演)
故事發生在東南亞新曼中國城的的急診室中,一位走投無路的父親萬般無奈下挾持急診室拯救自己的病危的兒子
父親的林日朗讀寫給兒子的信時,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死亡也是一種勝利”
從林日朗的角度來說,他作為父親,那一刻他勝利了。
但其實他輸了
在設計林日朗這個角色時,本來需要一個“升級版”比如,更狠,更細膩,更不顧一切。
他對一個事件的發展,都有更清晰邏輯,預判。
所以整個事件,不是衝動之舉,而是他一手導演的。同時,他還留一個Plan B。PlanB結果也通常不會太差,但林日朗的Plan B成為了他自己的判決書,
第一、
他兒子最後因為移植了父親的心臟而活了下來,我們仔細想想,孩子從此以沒有了父親,此後的一切,不是 “每次想我的時候就感受心臟的跳動”能解決的。
孩子失去了父親,沒有什麼能夠彌補!
第二、
Plan A結果最壞,無非被關進監獄,但“敵方”強大超乎想象,只能選擇那個最差的Plan B。
林日朗的別無選擇讓他對自己的狠,更加突顯出他對家人的愛,所以這個Plan B,編劇們希望是林日朗的唯一選擇。
編劇們把林日朗變成一個更狠的角色外,在劇情設計上,也把他逼上絕路去的。
林日朗是一個落魄的編劇,妻子是普通老師,只能維持溫飽,此後,妻子壓力山大,一邊拉扯孩子,一邊還債——林日朗那手續費是高利貸,必須在兩天內還清!
林日朗死了,高利貸的人會對活著的妻兒幹出什麼?
這一局他輸了!
第三,
林日朗是想劫持急診室的人質,要求把心臟追回來,
但市長的電話,讓原本屬於林日朗兒子的心臟移植到了市長兒子的身上,林日朗又輸了。
他極端的逼著警方誤殺自己,將他的心臟移植給兒子——在原版《迫在眉梢》中,父親也為了救兒子,企圖自盡(應該說,國情不同,槍支管理下,這個改編很到位),
那一段美國父親的臨終前,是最催淚的,但原版是得到了心臟,而父親坐牢,這種結局才算“贏”吧!
最後,從社會高度看,圍觀的人的態度:從圍觀,到記者衝進急診室以後將林日朗的事情告訴大家,群眾也從最開始的驚到對市長的同仇敵愾……變成了用群眾為一個劫匪加油,公信力何在?
林日朗即將投降被“擊斃”後,群眾高歌辦事果斷。輿論不斷搖擺……他只能用決絕的方式,證明自己無害,進而挽救孩子。
林日朗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贏,他確實為做了很多準備,甚至在最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器官配型檢查,在希望渺茫中做好plan B,並且在密閉的急診室中關注事件發展,
例如推斷出幕後更大的黑手,還利用防彈衣撿回一命……
《誤殺》的核心就是: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會做出何種選擇。
對於林日朗來說,絕境下,求生、恐懼,怒火、不甘、沉痛還有委屈、等複雜情緒之下,所做的選擇,都是非理性的,超出常人理智的。編劇把條條道路都被堵死了,林日朗除了Plan B之外,確實別無選擇。
就像林日朗對兒子所說,螢火蟲之所以不發光了,是因為它太微弱了,只有在更黑暗的地方,它才會顯得發光。
這是獻給所有父親的影片:這是他對兒子的希望:不管在怎樣艱難中,依舊要保住心中那一份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