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到年尾對牧原的質疑不斷,我很少刷雪球,一直以來都沒梳理過到底都在質疑什麼。最近又開始寫東西,不得不重新審視一年來的那些質疑。
梳理結果令人哭笑不得,年初到年尾質疑的點互為矛盾,自我打臉,整個邏輯互為顛倒。
質疑1
年初質疑大存大貸,年尾質疑償債困難。大存大貸是去年高豬價和高投入的短期現象,根據養豬產業特性,先建設後投苗,再六個月出欄的規律,在高豬價景氣週期下擴張,肯定會出現先貸款後賺很多錢的短期錯配。今年豬價暴跌,最大跌幅只有去年豬價三分之一。年底大存大貸自然沒有了,這不正是說明大存是豬價高的結果,年底現金緊張不是印證了高速擴張的真實性嘛。年底質疑者給出年初質疑者答案。
質疑2
年初質疑關聯交易,牧原建築不賺錢給上市公司義務勞動,像上市公司輸送利益,因此才有上市公司高利潤。年底質疑大反轉,說上市公司建豪華豬圈,給自己關聯公司利益輸送,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
這特麼的話都你們說了,你們自己互相打臉,能不能先掐出一個統一意見,公司也好知道向誰解釋。
質疑3
年初質疑虛增利潤,大股東大量減持套現。這個質疑最沒水平,你能不能查一下公告,到底有沒有過套現。這是在小看對違規減持監管的能力嗎?
年底質疑豬週期虧損嚴重,負債率過高造成債務違約,即將成為第二個恆大。
假如是虛增的利潤,那一定是為做高股價,做高股價一定是為了高位減持套現,高位減持套現大股東就會有大把現金,為了不讓債務違約,那一定是拿套現的現金避免違約。畢竟再怎麼做業務也不如炒股賺的快。
所以遊戲劇本應該是有虛增利潤,一定不會出現所謂違約現象。如果有假,作戲做全套,一環不能少。
可現在是也沒有減持套現,也沒有實質違約,也沒有債務擠兌,技術問題的商票也都透過解決技術兌付完畢,牧原子公司都在鄉鎮,服務銀行都是農商行,供應鏈服務商也都是村鎮企業,商票出技術問題太正常了,其出問題的商票佔比不足1%。不僅如此牧原負債率是前幾大上市豬企負債率最低的,也是每月現金流淨流入最多的。也沒有欠薪風波討薪事件,兩年多投資建設五六百億工程量,工程各類訴訟糾紛僅3000多萬,不到工程總量的千分之一。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各部門查到的,如何做假?恆大商票打幾折?幾千億的商票何時兌付?
質疑4
年初質疑出欄是真的,但是利潤是假的,因為比同行利潤高太多。結果公司被迫回覆,高價種豬和仔豬的大客戶都是友商,友商沒一家出來否認。利潤高的問題年底不再提了。
年底改成質疑存欄和出欄是假的,咱也不知道為啥質疑可改來改去。
牧原以及各大集團銷售方式,大多采用下游豬經紀或屠宰企業會員參與的拍賣方式,先交錢後參與拍賣。拍到就交貨,拍不到退款,保證買賣雙方交易互為真實。因此每天出欄量下游買方最清楚,並迫不及待的公佈公司出欄,指導市場其它農戶出欄。可以講農戶最關心牧原的每日出欄量,儘可能避開牧原出欄高峰順利賣豬。市場公佈的牧原每日出欄量,和牧原公佈的月出欄量相當吻合。請問市場都沒人質疑出欄真實性,那些質疑者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根據養豬產業特性,有那麼多出欄,就必須有六個月的存欄保證,不然不可能持續每月出欄。
豬價是公開的,出欄是透明的,那麼收入就是可計算的,這假怎麼做?特別是根據養豬產業存欄和出欄的關係特性,長期數年做假更不可能。
有人說牧原是下一個樂視,康美,康得新,藍田,獐子島,雛鷹農牧
這帽子扣的一頂又一頂,但是就不說為什麼,也不對比,更沒有邏輯推演。
那就分析一下:樂視是主營業務關聯交易虛增利潤,做高影視庫存資產價格。翻譯過來就是和關聯公司鉅虧給上市公司,把沒人看的,沒有商業價值的版權做成很值錢。就此看上去報表漂亮,大股東開始大量套現減持。
牧原主營業務沒有關聯交易,資產價格低於友商,也沒有套現減持。請問是下一個樂視嗎?
康美藥業虛透過增庫存價值,從而虛增利潤,虛增增長,大存大貸,其融資成本近乎於借高利貸,操縱股價一直上漲,從而賺取二級市場利潤。
中藥材不是標準大宗商品,所以很難核查。豬是標準大宗商品,商品豬價格市場透明,根本無法虛增產品價格,而且豬是活體,到日子就要出欄,根本無法形成有效庫存,牧原也沒有大存大貸融資成本高的問題,由於是農產品,有融資政策補貼,其融資成本在豬企,乃至所有上市公司都是很低的。股價一年來波動很大,由於豬週期對投資者心理影響,股價回撤也很大,顯然也和康美當年不管大盤波動一直穩定上漲完全不同。
康得新的產品根本在市場很難看到,大量利用假出口,虛假交易下虛增利潤,給出了能把全球電視貼一次膜的產能報告,大存大貸,虛假存款,維持股價穩定,割二級市場韭菜。
牧原沒有出口業務,上面講過所有業務交易公開透明,下游和同行每日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出欄量僅佔產業8%左右,沒有大存大貸,存款行公開過數次,沒有銀行提出異議。
藍田做假在資本市場監管還沒有那麼規範的早期,所以做假水平太low,給出了單畝產值數萬元的收入,嚴重超過當時單畝水域千元產值的正常水平幾十倍。
牧原固定資產產出和行業比並無差異,這兩年高速擴張建設,反而出欄量小於建設完工量很大一截。居然還有人質疑牧原單頭豬目前投資過大,建設竣工不等於馬上產出,這不是工業品,需要投產至少六個月後才能有商品豬出欄,要滿產最少需要一年時間。這兩年擴張速度這麼快,工程量幾倍增長。肯定出現投入多產出少的階段。
藍田恰恰證明牧原真實性。
獐子島的扇貝游來游去,目的是兩年虧損一年盈利,躲過三年連續虧損退市的風險,是保殼的需要。牧原根本沒有虧損保殼的需要,相反是被質疑盈利能力過於強大。
雛鷹農牧正是養豬產業,詮釋了養豬產業如果資金鍊有問題,根本無法透過造假來支撐,沒有資金買飼料豬真的會餓死,豬不是工業品可以有庫存,有錢沒錢養豬,直接就反應在出欄量,出欄量會反應出收入,收入直接暴露現金流狀況。密切關注月報出欄量和月收入可以完全看出誰是下一個雛鷹農牧。在幾大豬企上市公司裡,這幾年出欄增長最快最多,特別是最近幾個月和去年同期比較,牧原都是出欄增長最多的,負債率最低,現金流最為健康,短期借款佔負債比例也最為優良,假如牧原是下一個雛鷹農牧,那麼其它幾家豬企早就不存在了。到底誰是下一個雛鷹,最多三個月見分曉。
以上公司該暴雷的都已經爆過了,在現行的強監管制度下,在養豬產業特性下,根本不可能出現造假不爆雷的可能性。歷史上這幾家暴雷公司有資本市場的時代階段性問題,也有不同產業特性的問題,套歷史公式這種答題方法是不是過於簡單粗暴,不講道理。
質疑一家公司首先要建立在對產業特性瞭解的事實判斷基礎上,再透過邏輯判斷財務的合理性,才能論證出最緊接真實的結論。
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質疑還都是停留在喊口號,扣帽子,造謠,詆譭,說狠話形式上,沒有看到一篇專業系統的,具有完整證據鏈下的邏輯論證。
牧原的優秀體現在成本體系的優越,優秀的讓人感覺不真實,所以憑感覺:都是養豬的,不可能出現今年前五除牧原外其它四家總計要虧損300億,而牧原還可以賺100億利潤。只憑感覺,而不是對產業和公司差別的深入瞭解接觸上客觀看待。
因為不願意深度思考,不願意深度瞭解,就武斷的下結論。看到一,就得出答案二,這就是純正二貨。
如果不嫌棄,願意再次分享闡述一次對牧原低成本體系的理解,今後成本繼續向下發展可能性思考分析,以及牧原產能和其它產能的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