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著名中醫藥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二級研究員、主任醫師、首都國醫名師。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作者:盧祥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副會長兼首席專家,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高階顧問,中國中醫科學院客座教授)
周超凡先生,1936年出生,浙江省平陽人。著名中醫藥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二級研究員、主任醫師、首都國醫名師。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八、九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委員,第十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特別顧問,2010年榮獲中國藥典發展卓越成就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周超凡先生著有《中醫治則學》《歷代中醫治則精華》及《周超凡臨證用藥經驗集錦》等10餘部著作。
周先生思想豐富、氣象博大、視野廣遠,崇奉實踐、守先待後,其謙和、寬容、開放、大度,秉承主通不主專的治學之道,學術上倡導“橫通”“縱通”理念。所謂“橫通”,就是將醫學與哲學、政治、宗教等學科打通,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所謂“縱通”,是對學術研究來龍去脈進行縱向的把握,對區域性的問題也要做歷史的、系統的考察。而且內外兒婦,融而相合,從不把各科諸病分割來看,主張會通、綜合,視人之病為整體,踐履著傳統學術立場,近些年聲冠醫壇,引起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周先生自幼受祖父周覲光家傳醫學薰陶,並上承先祖周敦頤傳統文化的濡染,在周敦頤提出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概念以後,周氏一門都深受影響。
賡承岐黃精義,觀照融通
周先生說,他的學術生涯前幾十年是搞中藥研究,後幾十年是搞治則研究。其平素十分重視研究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嫻熟運用周敦頤兩推法來說明中醫的陰陽五行。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太極圖說》)周先生說:“《素問》說的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陰陽之辨,在協在調,協的繁體是個會意字。由表示眾多的十和表示把許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組成。就是要會同、合作。調的本義是和諧、協調,即搭配得當,配合和諧。審查病機,要注意六氣主時的規律,藏象理論,六氣特性,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找出病象與病機的關係,有外邪要尋求外邪的性質,沒有外邪要尋找其它原因,邪氣盛實,正氣虛損,都要尋找其原因。”
周敦頤提倡“文以載道”,周超凡先生則強調文辭是藝,道德為實。周敦頤一生愛蓮,著有《愛蓮說》,說荷花是“君子之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超凡先生亦鍾情於蓮,常徜徉於荷池並深入研究蓮荷為藥。
周超凡先生認為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本草經》中蓮藕藥用的描述以外,還有東漢華佗,他在手術前,先給病人飲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覺,刳割後縫合傷口,最後塗敷以藕皮等製成的膏藥。周超凡先生說,荷花是中國醫藥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荷者,植物名。別名蓮花、芙蕖,“一蓮九藥”,全株入藥。作為藥學家,周先生謂:荷的花瓣,性溫味苦,入心、肝二經,有活血止血、去溼消風、清心涼血、解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暑熱煩溫、咳血咯血等。荷的葉片,味苦辛微澀、性涼,歸心、肝、脾經,有解暑清熱利溼、健脾昇陽、散瘀止血的功效。荷葉對治療冠心病、高血壓有顯著效果;對降低舒張壓,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等也起重要作用,還可廣泛應用於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飲料中。此外,荷的藕節、荷梗、根莖、蓮子、蓮心、蓮房、蓮衣(蓮皮)、蓮蓬,亦都是良藥。
周先生還有一治高血壓效方:蓮子肉、蓮子心、石菖蒲、遠志、黃芩、菊花、升麻、葛根、澤蘭、天麻。臨床使用常可獲效。這個方子出於《壽世保元》的清心蓮子飲,用好了,療效十分顯著。另外,臨床上治溫熱性疾病,有口渴便秘、舌苔黃糙、脈數、熱象頗熾的,常用於辛涼清解,慣以蓮子心配生石膏、殭蠶、地骨皮、大青葉、金銀花、酒軍、郁李仁等。
治則臻密精核,考辨不囿陳說
周先生研究中醫治則學幾十年,深刻認識到治則思想及引領作用。思想,曹植詩說:“仰天長太息,思想懷故邦”。《素問·上古天真論》更進一步指出:“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一種成熟的想法,都是經過“思”,然後又經過剝筍抽繭的判斷去“想”的認識。
中醫的治則概念,包括治療思想、治療原則、治療方法。其相互交叉滲透,相輔相成,治療思想引領治療方法與療效,決定著治則治法與療效,是臨床取得療效的決定性基礎。
中醫治療思想對疾病治療的臨床思維,也是中醫學認識、治療疾病的總綱。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治療思想包括系統論思想、多因素思想、平衡思想、辯證法思想、動態發展變化思想等。狹義的治療思想包括防微杜漸,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防重於治;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治病求本等。應當說,治療思想是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臨床治療思維,貫穿在每一個治療過程中,治療思想就是中醫臨床實踐的基本思路。
周先生指出,治療思想是不斷髮展的,治療原則和辨證論治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臨床上側重治則,可以開拓新的診療途徑。中醫辨證論治產生的治則治法和固有的治療原則相互補充驗證,會使其針對性更強。對於一些現代新發病、現代難治病,辨證論治的一些以往經驗有時不能直接借用,需要開拓新的診療途徑,尋找新的治療方法。此時在治則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就顯得尤其重要。
上承清疏雋雅,獨運睿思
周先生近代族祖,是明末名醫周慎齋,其著的《慎柔五書》,對周先生學術思想早期影響巨大。明末清初,江蘇醫家出現了一大流派,即“孟河學派”,這個學派在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名醫雲集,經驗成熟,遂“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孟河學派”學術思想逐漸形成。而其淵源是早期的“慎齋學派”。
明末清初,在江蘇就有“陽湖學派”“毗陵詩派”和“常州學派”,在這些濃郁的文化薰陶下,滋養了後來各個學派的形成和完善,而胡慎柔、石震、顧元交等名士編訂、印刊多部的《慎齋醫書》,尤其是陳嘉礎所著的《醫學粹精》面世後,周慎齋及“慎齋學派”得以全面形成。
周先生從醫以來,很大一部分研究成果是在1985年他擔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治則治法研究室主任以後取得的。其中《周慎齋遺書》的“二十六字元”,就是周先生對早期啟發較多的治則機理深化。
《周慎齋遺書》提出的“固”,“一點真陽寄坎中,固根鬚要藥靈通”。“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其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寶。”“潤”,“肺為華蓋主皮毛,金體由來畏火燒,便竭皮枯津液涸,滋幹潤燥見功勞。”潤治之方,其理不出乎滋陰潤燥,流通血氣。“澀”,“脾實生痰滑洩,腎虛氣弱多溏,遺精失禁便不藏,溫澀相投切當。澀治之法,其理不出溫補於下。”
“通”,“通治之法,不出於瀉利二端。”“塞”,“塞因之法妙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誰雲醫道不通仙。”其他如理、清、揚、逆、從、求、責、緩、峻、探、兼、候、奪、寒、熱、補、瀉、提、越、應、驗,諸法在《中醫治則學》基本都得到重視和發揮。以後多年間,周先生在總結、梳理“二十六字元”說:“明得箇中機,便是醫中傑。”
如今,周先生已八十五歲高齡,仍堅持經常出診並連著新作。先生曾說,先祖周敦頤是中國歷史罕見的哲人,是士大夫精神上的家園,先祖周敦頤為後代計程車大夫築起一個精神上的“巢”,使得周氏後代精神上得到安寧。綜觀周先生的治學之道,畢生堅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堅守治學的雅正之路,堅守先祖周敦頤的清雅和淳厚,值此先生八五華誕之際,衷心恭祝先生青春永駐,學術之樹常青!此文最後,寫一小詩,以表崇敬:
史上週氏盛有名,流觴曲水蓮荷亭。
半畝醫壇誰雲小,八五依可御鯤鵬!
原文刊登於2021年12月29日《人民政協報》第6版健康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