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明專欄】
高考與學校剝離,學校就更像學校了
——關於進一步改良基礎教育生態的一點建議
原創作者|吳傑明(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高階中學教師發展部副主任,中學高階教師)
各省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工作的相關檔案都有“符合報名條件、申請報考普通高等學校的考生原則上在其常住戶籍所在市、縣(市、區)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報名”的規定,但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都由其學籍所屬學校統一辦理集體報名手續。表面上看起來,考生學籍所屬學校只是提供了統一辦理集體報名手續的方便條件,究其實,這是將學校的利益與考生的利益進行了捆綁,報名參加高考作為考生的個人行為也就因此轉化成了學校的集體行為甚至是各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政府行為。
報名參加高考成為學校的集體行為甚至是各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政府行為危害甚大。
一、極大地加重了學生課內課外的學業負擔。絕大多數普通高中的畢業班甚至是基層年級都是一週七個學習日,一天十六個小時的在校時間,八節有老師講授的課程,四節劃分到學科、有老師監管的“自修”,學生們生命不息,刷題不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個普遍心態就是過於迷信知識灌輸與技巧訓練,迷信教育的目標是可以透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實現的,結果導致中國的家長很累,教師很累,孩子也很累,嚴重地損害了莘莘學子的身心健康。
二、無謂地降低了教育教學的工作效率。各級各類學校和各層各級的教育行政部門對高考成績的統計評比是要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字的。為了提高那麼一點點成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老師與老師之間的競爭,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近乎殘酷。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一節課下來,如果進行測試,大部分同學都能考到八十多分,甚至九十多分,但是如果要提高到一百分,就要增加幾十甚至上百次的重複訓練。學生花在這種機械的重複訓練上的時間,如果拿來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以基礎教育的時長十二年計,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基本技能會獲得多麼巨大的提高啊!
三、頑固地阻滯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國策。關注核心素養,推進素質教育是當下教育界叫得最響的口號。但是我們一邊鼓勵走班選課,培養興趣特長,一邊統一考試內容,嚴格選拔標準;一邊提供社會實踐,培養動手能力,一邊機械灌輸知識,反覆訓練技巧。素質教育它好看,可架不住應試教育它實惠,我們把教育工作弄成了兩張皮:素質教育要搞好,那是要給別人看的;應試教育更要搞好,那是要為自己考的。教師平添一忙,學生平添一惑。
四、可恥地忽略了學生個性品德的教育養成。教育的本質特徵與終極目標本來就應該是教師用自身良好的人文素養積極主動地去影響與改善學生的個性品質,可時下我們通行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卻已經完全走向了教育本質的反面。全社會極力標榜的成功教育揹負上了很多跟教育無關的內容:升學、就業、致富、成名成家。責任心、求知慾、堅強的意志、靈活的態度、科學的思想、實證的方法,還有思接千載、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懷,悲天憫人、腳踏實地的求實精神,所有這些充滿愛心善意的人文關懷都已經逐步淡出了我們的教育視野。
五、可悲地上演著政績衝動下的盲目迎合。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真”字彰顯了優質教育的精髓,也燭照了虛假教育的偽善。升學重壓下的各種怪異現象日甚一日,已經完全背棄中外聖賢對於理想教育的企慕與期許。我們教育教學工作的前前後後、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早已當不起一個簡簡單單的“真”字。我們補寫教案,應付檢查;我們編造材料、只求達標;我們購買論文,申報職稱;我們有償家教,謀求暴利。圖書館裡的圖書積滿灰塵,理、化、生實驗室形同虛設。其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編造過程資料,接受相關檢查與驗收。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早就忘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身教勝於言教”的古訓。
我以為:中國基礎教育目中無人、唯分是舉、急功近利、登峰造極的價值取向如果不能及早醒悟、幡然悔改,是一定會搖動人心、禍害國運的。其實要扳動現行的基礎教育管理機制上正軌也很簡單,只要改革現行的教育考評機制,改變現行的高考實績考評物件就可以了。對學校,對教師,可以採用水平測試的形式考評學生畢業會考的成績,以此定學校的座次、定教師的績效。應屆畢業生可以在返鄉後以社群為單位報名參加高考,選拔性考試高考的成績以社群為單位統計測算、考核獎勵。我們只要將學校與高考剝離,學校就更像學校,教育也更像教育了。
(本文為吳傑明老師原創投稿)
作者簡介:筆名:吳傑明,本名:吳傑明,性別:男,出生年月:1966年8月,籍貫:江蘇射陽,職業:高中語文教師,崗位:射陽縣高階中學教師發展部副主任,中學高階教師,射陽縣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射陽縣名教師,鹽城市優秀共產黨員,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射陽縣雜文學會會員。多次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並順利結題,出版專業書籍三部,發表專業論文及散文詩歌數十篇,榮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文學觀:干預現實、修身養性、以文會友、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