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繳翼飛 北京報道
12月29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科學技術部、自然資源部聯合釋出《“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在發展目標中提到,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重點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5%以上,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粗鋼、水泥等重點原材料大宗產品產能只減不增,產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原材料領域形成5 個以上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叢集,化工園區集約水平顯著提升,形成一批石化產業基地。
在“雙碳”背景下,原材料工業的減排控產要求變得更為細化:鋼鐵行業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水泥產品單位熟料能耗水平降低3.7%,電解鋁碳排放下降5%;重點行業單位產值汙染物排放強度、總量實現雙下降,各行業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新建專案滿足超低排放標準;研究建立運用碳排放、汙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等手段遏制過剩產能擴張的約束機制;實施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探索建立鋼鐵等行業錯峰生產機制;實施節能審查,嚴格控制石化化工、鋼鐵、建材等主要耗煤行業的燃料煤耗量。
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在當天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工業和資訊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克龍表示,為促進行業間耦合共生髮展,“十四五”期間將不再分別制定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規劃,而是將原材料工業整合為一個規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室主任付保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規劃》是首部一體式原材料工業的五年規劃,其中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是原材料工業的四個主要領域,彼此之間聯絡密切且存在大量共性。
《規劃》提出,要求原材料企業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協同共生、耦合發展,向生產零部件、部品化延伸,向提供一體化的材料系統化解決方案轉變。
“比如,鋼鐵的爐渣廢渣可以作為建材的輔料,石化化工的上下游產業鏈也存在著很強的廢物利用關係,未來需要以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為紐帶,來推動原材料工業各行業間耦合發展,形成迴圈經濟。”付保宗表示,在統一規劃的引導下,未來我國原材料行業將會構建成互為支撐、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產業耦合發展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提出,在原材料領域形成5 個以上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叢集,化工園區集約水平顯著提升,形成一批石化產業基地。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進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電力等產業耦合發展,建立原材料工業耦合發展園區,實現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和產業迴圈銜接。
賽迪研究院此前釋出的《“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形勢展望與對策建議》顯示,近年來我國鋼鐵兼併重組取得進展,中國寶武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企業集團。石化化工方面,園區化、基地化、集約化發展態勢明顯,根據石化規劃院資料,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約60%的石化化工產業產值來自於化工園區或基地。有色行業中部分電解鋁產能轉移置換至水電、風電資源豐富的內蒙古地區。建材產業集中度顯著提升,前10家水泥和平板玻璃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達到64%和60%。
付保宗指出,提高行業集中度,打造耦合式的產業叢集,並非一味地聚焦於單一行業或龍頭企業,而是在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的同時,培育壯大中小企業,最佳化組織結構,發揮原材料行業各環節的優勢效能。
優先滿足內需,供給邁向高階化
《規劃》提出,面對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新形勢,鋼鐵、電解鋁、水泥等主要大宗原材料產品需求將陸續達到或接近峰值平臺期,規模數量型需求擴張動力趨於減弱。
同時,《規劃》還在發展目標中提出了“粗鋼、水泥等重點原材料大宗產品產能只減不增”的產能控制要求。
以鋼鐵行業為例,根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預測,預計2021年我國鋼材消費量為9.54億噸,同比下降4.7%;預測2022年我國鋼材需求量為9.47億噸,同比下降0.7%。同時,2021年我國粗鋼產量為10.40億噸,同比下降2.3%,全年壓產目標完成在即,或將成為2015年以來的首次產量同比負增長。而2022年的全國粗鋼產量還將進一步下降2.2%,預計總產量為10.17億噸。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表示,近幾年,國內外旺盛需求和投資拉動導致粗鋼產量高位快速增長。但若任其發展,可能會走上“刺激—增長—過剩—虧損”的老路,壓減粗鋼產量作為重要手段,將督促行業摒棄以量取勝、粗放發展的慣性模式,引導企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助力產業結構升級。
工業和資訊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馮猛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十四五”期間,將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置換政策,嚴控新增產能,不斷鞏固去產能成果。嚴格控制煉油、磷銨、電石、燒鹼、純鹼、黃磷等行業新增產能,適度控制現代煤化工產能增速。強化環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約束,依法依規推動落後、低效產能退出。
原材料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根基,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尤為重要。今年以來,以基礎原材料為代表的大宗商品漲價對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經營造成很大壓力。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11月底召開的原材料工業經濟執行分析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資源保障,提升風險應對能力,有效防範“灰犀牛”、“黑天鵝”事件。
在此背景下,《規劃》提出,把滿足內需作為優先任務,穩定原材料工業合理比重。同時,要求最佳化產品貿易結構,鼓勵增加初級加工產品進口,嚴格控制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出口。
這在今年已經出現相應的跡象,財政部、稅務總局分別於今年4月底和7月底釋出了關於取消(部分)鋼鐵產品出口退稅的公告,此後我國鋼材出口量出現連續下降,11月份我國鋼材出口更是首次出現年內同比負增長,同比下降0.9%。
“總的來說,國家政策不鼓勵鋼材出口,受各種因素制約,明年鋼材出口很難增加。”李新創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國家取消鋼鐵行業的出口退稅,將使未來中國鋼材進出口結構發生改變,在“雙碳”戰略下,以鋼材產品為代表的原材料產品應優先保障國內需求和經濟發展。
付保宗指出,除了透過控制進出口來保障國內需求,還應當加大力度提升原材料行業自身的高階供給能力。
在他看來,目前原材料工業存在的短板和瓶頸依然突出,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與高階產品供給不足並存,關鍵材料核心工藝技術與裝備自主可控水平不高等問題仍然亟待解決。
“大而不強,全而不優,是目前國內工業的一個突出表現,尤其是原材料工業很多都佔世界市場的50%以上,目前需要靠關鍵技術和新材料的研發突破來解決‘不強’的問題。”付保宗說。
《規劃》還將“供給高階化”和“新材料創新發展”分別列為首要任務和首要工程。
《規劃》中明確強調,組織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滾動制定釋出重點行業先進適用技術目錄,制定釋出技術路線圖,實施關鍵短板材料攻關行動。圍繞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積體電路、資訊通訊、生物產業和能源產業等重點應用領域,攻克高溫合金、航空輕合金材料、超高純稀土金屬及化合物、高效能特種鋼、可降解生物材料、特種塗層、光刻膠、靶材、拋光液、工業氣體、仿生合成橡膠、人工晶體、高效能功能玻璃、先進陶瓷材料、特種分離膜以及高效能稀土磁性、催化、光功能、儲氫材料等一批關鍵材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