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爆發戰爭時期,我國給越南提供無償援助,援助越南軍隊打贏戰爭。而我國之所以做出這一決策,是因為我國一直是支援和平友好的國家,心存正義,才會出手援助別國。
可沒想到,就在越南結束戰爭後,竟然將我國視作敵方,公然挑釁我國的領土安全,損壞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雖說我國一向主張和平,但是要是別人主動來犯,中國軍隊也絲毫不怕。
因此面對越方的多次挑釁,我國多次發出警告無果後,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浩浩蕩蕩地拉開帷幕。第三天,20多萬解放軍戰士毅然奔赴戰場,維護我國的領土安全,制止越方的騷擾。
越南本以為藉助獲得的武器能夠打敗我國,可現實卻狠狠給了他們一巴掌。在戰爭進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國就成功擊敗越軍,攻佔越南的領土,取得壓倒性勝利。讓越方領略到我國解放軍戰士的威名和氣勢。
但令人傷心的是,戰爭的勝利是用解放軍戰士的傷亡換來的。據統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國犧牲的解放軍戰士高達8500多人,其中還不包括在戰場上受重傷的戰士。這些傷亡的解放軍戰士,背後都是一個個幸福的家庭,而如今卻只能陷入悲痛。
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犧牲的解放軍戰士中,其中就有著十位首長的兒子。這十位首長為何會將兒子送上戰場?這些犧牲的高幹子弟兵,本可以享受優渥的生活,卻為何義無反顧地投入戰場?他們分別是誰?當首長父親得知兒子犧牲的訊息,又會作何反應?
張師長親自為兒子“走後門”
看到走後門一詞,我們腦海裡大多都是不好的印象,但在張師長的身上卻並非如此。
張師長名叫張志信,山東人。在最好的年華,他加入解放軍,跟隨部隊來到東北。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他毅然踏上戰場,屢次建立戰功。戰爭結束後,他成為野戰部隊的師長,來到西藏平定叛亂,從此長期駐紮在中國邊防,保護中國的領土安全。
三十歲時,他有了個兒子張力。按照當時那個年代普遍的生育年齡,張志信稱得上是老來得子了。一般人老來得子,都會對兒子萬般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張志信卻並不如此。他不僅不溺愛唯一的兒子,反而對他非常嚴格。
不管在對待兒子的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張志信都非常嚴苛。而張力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從小成績優異,積極向上,成為學校的籃球隊主力。長大後,他深受父親的影響,想加入解放軍,保衛祖國。
他將這一想法告訴父親,希望得到父親的支援。父親得知後確實非常支援,不過他也有一個要求,兒子不能憑藉自己的關係進部隊,要依靠自己的本事透過部隊的考核。虎父無犬子,張力很快透過考核,加入解放軍。
在部隊的生活,非常艱苦,張力從不喊苦喊累,堅持刻苦訓練,磨練自己,成為部隊的標兵。在部隊中,張力從不告訴別人自己的身份,依靠自己優秀的能力,成為一名偵察兵。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時,張力正在南方進行訓練。
按照中央的安排,張力所在部隊暫時不用奔赴戰場前線。張力接到這個命令,卻有點失落。他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聽從父親的教導,樹立參軍報國的夢想,如今國家需要之際,他卻不能上戰場,不由得感到失落。
此刻他想起自己的父親是部隊師長,能不能向他尋求幫助呢?於是他立即給父親寫去一封信件,希望能上戰場前線。很快張志信就收到兒子的信件,看完信件後,一瞬間,他是有點遲疑的,但是又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導,不由得為兒子感到驕傲。
思考過後,他第一次使用自己的特權,給兒子走了後門,將張力調到前線部隊,和他一起奔赴戰場。不過這個特權也有限制,雖然讓張力加入前線部隊,但是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戰士,再沒有任何特殊。
當時也只有少數高層知道張力是師長的兒子,其他人一概不知。對於這點,張力並不是非常在意,只要能上戰場,保衛祖國,什麼職位都不重要。就這樣,張力作為一名偵察兵,跟著部隊,成功進入越南作戰。
身為一名偵察兵,自然時刻都要走在部隊最前面,偵察前方的情況,為大部隊掃清障礙。幾次行動下來,張力的能力非常突出,部隊班長也注意到這個優秀的小夥子,非常欣賞張力。他認為張力的軍事素養非常高,將來能成大器。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眼前他非常看好的小夥子正是他們部隊師長的兒子。隨著幾次戰鬥下來,張力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兩次戰功,被批准火線入黨。按照這樣的情形發展,張力的前途必將一片光明。
可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天不遂人願。就在2月27日的上午,張力照常帶著幾名戰友巡查時,突然發現一大股敵軍,被敵軍包圍。面對如此危急情形,張力立即帶領戰士進行反擊,但敵眾我寡,張力不慎被敵軍擊中腰部。
即使身體受傷,他依舊在考慮戰友的安全。他觀察戰場的形勢,戰友只有突圍出去,才能獲得一線生機。但要想突圍出去,必須要有人掩護,如今他身體受傷,戰友帶著他突圍,肯定會被自己拖累,最好的結果便是自己留下斷後,掩護戰友突圍。
並且此地距離醫院遙遠,即使戰友帶著他突圍出去,自己也很難成功活下來。此刻,他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他緊緊地抓住班長的手,說:“班長,我要不行了。我的父親就是我們部隊的師長。你一定要幫我轉告他,他的兒子沒有給他丟臉。”
班長聽到這話,立即驚呆了。他沒想到自己看好的戰士,竟然是師長的兒子。最重要的是,師長的兒子竟然也在戰場前線。想到這裡,他說什麼都要將張力帶回去。但是張力堅持留下斷後,並向班長深刻闡明如今戰場的情況。
最終班長為了全部戰友的安全,按照張力的意見,帶著大部分戰士突圍出去。而張力則跟著幾名戰士斷後,掩護戰友突圍。最後他們成功掩護戰友突圍,但他們自己卻壯烈犧牲了。張力犧牲的那年,才21歲。
不久,班長帶著戰士們回到部隊,立即向連長報告張力的身份和犧牲的訊息。連長事先也不知道張力的身份,得知他是師長的兒子後,也大吃一驚,連忙將張力犧牲的訊息透過緊急電報發給師政委。師政委是知道實情的,他還知道張力是張志信唯一的兒子。
師政委得知張力犧牲的那一刻,悲痛萬分。但是想到師長此時還在指揮部隊作戰,研究部隊部署,他擔心師長會承受打擊,便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打算把這件事情先隱瞞下來。而作為身經百戰的張志信,怎麼會看不出政委的異常,他立即意識到發生了不好的事情。
在他的極力追問下,政委將那份電報交給張志信。張志信看到電報的內容後,雙眼微微睜大,身體愣在原地,開始微微顫抖,好像隨時會倒下。三分鐘過去,他依舊愣在原地,好像在靜靜沉思著,周圍一片安靜,誰都不敢打擾他。
第四分鐘,他的臉上恢復平靜,繼續部署作戰。他深知此時戰鬥還沒有結束,身為師長,部隊還需要他,他不能倒下。即使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他也要極力控制住。站在一旁的政委看不下去,勸慰師長快去休息一下吧。
張志信堅定回答:“有戰爭的地方就會有犧牲,我的兒子和普通戰士是一樣的,他為祖國和人民犧牲,死得其所。”從此以後,張志信身上一直帶著兒子的照片,從未離身。
戰爭結束,張志信收到組織特批,允許他帶著兒子的屍骨回家。但張志信堅定拒絕,讓兒子和一起犧牲的戰友待在一起。他表示兒子生前沒有搞特殊化,犧牲後更不會搞特殊化。於是,張力被葬在廣西靖西烈士陵園。張志信曾偷偷去看過,親手獻上編制的小花環。
作為一名軍人,他為兒子感到自豪,與此同時,作為一名父親,他的內心十分悲痛。1984年,張師長退休,組織上給他安排一個舒適的房子,讓他安度晚年。可他以住不慣大房子為由,繼續回到簡單的房子居住。
2009年,張志信突發心臟病,經過一番搶救才活過來,可他甦醒後,卻握著妻子的手,說自己又夢見兒子了,他要去看看兒子。聽到這話,妻子吃了一驚,按照他如今的身體狀況,怎麼還能長途跋涉。
但張志信堅持要去,其他人也沒法,最終他們於3月來到廣西,看望兒子。張志信站在張力的墓碑前,哭得像個淚人。他說,你是爸爸的好兵,我的時日也不多了,我們又能並肩作戰了。
2013年2月26日,張志信師長去世。如果上天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是會選擇使用自己的“特權”,將兒子送上戰場,這是身為一名軍人的擔當。
耿家兄弟相繼犧牲
耿進福是一名抗戰老兵,參加的戰鬥數不勝數,立下大大小小的戰功,後成為150師的副參謀長。1958年,耿進福跟著部隊長期駐紮西藏,保衛祖國邊防安全。按照組織的條例,他的妻子也被允許隨軍,跟著耿進福駐紮西藏。
幾年後,他的大兒子耿軍和二兒子耿曉康相繼出生。兩個兒子的出生,給耿進福莫大的慰藉。同樣他們二人也受到父親的影響,於1978年參軍入伍,先後進入150師部隊。與張志信一樣,耿進福同樣嚴格要求兩個兒子,進行艱苦的訓練。
1978年,耿進福的年齡大了,在組織的安排下,轉業到地方。次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150師奔赴戰場。耿軍和耿曉康也不甘落後,跟隨部隊來到戰場前線。不過他們擔心父母承受不住,便瞞著父母上了前線。
踏上戰場前線的那一刻起,便註定生死難測,二人已經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留下遺書,囑咐戰友如果他們犧牲了,請幫他們轉交到父母手裡。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耿進福夫婦早就得知兩個兒子上戰場的訊息,只是為了不讓兒子擔心,便也裝作不知道,讓兒子放心上戰場戰鬥。
1979年3月19日,150師448團部隊陷入越南的深山叢林。戰鬥打響,由於越軍非常熟悉地形,很快佔據有利位置,對我軍部隊層層包圍。我軍立即展開反擊,邊反擊邊等待大部隊支援,尋找機會突圍。
戰鬥持續到晚上,團長趁著夜色,連夜組織戰士突圍。由於耿曉康的能力非常優秀,在此次突圍戰中他擔任火力組組長,為大部隊開路。越軍沒想到,戰鬥持續將近一天,我軍戰士的意志如此頑強,還能趁著夜色突圍,一時間反應不及。
在這樣的情況下,歷經一番激戰,我軍一部分戰士成功突圍。而不幸的是,耿曉康在掩護戰友突圍中,不幸被子彈擊中,壯烈犧牲。他犧牲的那年,僅僅才18歲。
這時耿曉康的兄長耿軍,也正在戰鬥。他為了掩護隊友突圍,盡力吸引敵軍火力,為戰友突圍爭取時間。一會兒,又衝上來一股敵軍,氣勢洶洶朝著耿軍他們前來。而此時耿軍和戰友已無路可退,前有敵軍,後是懸崖,面臨絕境。最絕望的是,他們已經彈盡糧絕。
耿軍和戰友相視一眼,秉持寧死不當俘虜的精神,毅然轉身跳下懸崖。就在他跳下的瞬間,懸崖上回響著他們的誓言。這年,耿軍21歲。
戰爭結束後,國家大力宣傳兄弟倆的事蹟,表揚二人勇敢獻身的精神。很快,耿進福夫婦也接到兒子犧牲的訊息。雖然他們曾經想過會有這種可能,但是真的看到兒子留下遺書的那一刻,耿進福不禁紅了眼眶,妻子一夜之間白了頭。
只見兄弟倆的遺書上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很快就要上戰場了。如果我們不能回來,請你們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我和曉康沒有什麼能留給你們,只有12元錢和一床草蓆,這是我們的心意......”
世間一大痛苦,便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隨著時間漸漸過去,耿進福夫婦的悲痛才漸漸緩解一些,但是他們永遠都忘不了犧牲的這兩個兒子,餘生都在思念中度過,直至去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唯一的女兒也參軍入伍,報效祖國。
生前保持半跪半立戰鬥狀態的烈士
曲寧江,他的父親曾經參加抗日戰爭,立下眾多戰功,母親也是一名英雄,曾經奔赴抗美援朝戰爭。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曲寧江很小就樹立參軍報國的志願。在學生時代,他最喜歡的也是紅色革命書籍。
長大後,他義無反顧地參軍入伍,鍛鍊自己。但當時由於他的身體太過瘦弱,長相又很秀氣,一時被戰友調侃。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象,強健自己的體魄,他開始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每天比別人多訓練幾個小時。
除此之外,他只要有時間,就會在訓練場上堅持奔跑,練出一副強健的體魄。從此以後,便再也沒有人會調侃他。
在訓練場上,他最擅長的就是射擊。他以精準的射擊技術,被別人稱為神槍手。隨著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他作為一名革命家庭的後代,第一時間書寫請願書,請求加入戰爭,去往戰場前線。
歷經一番周折,他成功來到戰場前線。在一次戰鬥中,他為了救下一名女醫護人員,不幸被子彈擊中。儘管身體負傷,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仍然堅持與戰友戰鬥,直到在戰鬥中,再次被子彈擊中胸膛,壯烈犧牲。
曲寧江犧牲的時候,仍然保持半跪半立的姿態,堅持戰鬥。
令父親刮目相看的兒子
不是所有的首長都贊同讓自己的孩子參軍入伍,周開源便是如此。周開源也是一位身經百戰的首長,他15歲加入八路軍,陸續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他在部隊中主要從事宣傳和政委工作,思想覺悟很高,很早就加入黨組織,經常和戰士們打成一片。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從小參軍,十分熟悉戰士艱苦的生活,因此他認為從小不缺吃穿的兒子周偉不適合加入部隊。
他很清楚,一名合格的軍人,不僅要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更要具備較高的思想覺悟。最重要的是,當兵不是兒戲,戰士都是從千錘百煉的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反觀他的兒子周偉,從小生活無憂,思想覺悟也不高,根本不具備成為一名意志堅定的戰士的條件。
於是他想先讓周偉去社會上鍛鍊一段時間,再說其他的事情。就這樣,周偉成為一名工廠工人,過著普通的生活。可這些對於周偉來說,並不是他想要的。
他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便已經樹立想參軍入伍的想法,想成為一名軍人。為此他多次向父親提出申請,讓父親允許他去部隊參軍。不過每次都被周開源拒絕,但周偉依舊不想放棄。
既然父親的部隊不能進去,為何不去其他部隊嘗試呢?帶著這樣的想法,周偉瞞著父親報名123師的徵兵,成功透過考核,加入部隊。周開源得知兒子的行為,也沒有生氣,既然兒子想去,讓他去鍛鍊一番也好。就這樣,周偉正式成為一名軍人,開始艱苦的訓練生涯。
父親周開源為了能讓兒子儘快成長,決定親自對他進行思想和日常訓練教導,準備將兒子調到自己的部隊,親自訓導,但這一舉動卻被周偉拒絕。周偉下決心要憑藉自己的本事,闖出一番事業,不想依靠父親的幫助。
在周偉臨走前,周開源拉著兒子的手囑咐:“你去部隊一定要聽從上級的命令,不能有幹部子女的優越感,不能搞特殊,要踏踏實實訓練。”周偉聽後,點了點頭。沒想到的是,此後兩人再也沒能見面。
周偉加入部隊後,開始艱苦的訓練。雖然訓練非常艱苦,但是周偉還是堅持完成,不喊苦不喊累。他按照父親的囑咐,在部隊苦練本領,沒有因為幹部子女的身份,就擁有優越感,踏踏實實訓練。周開源聽說兒子的表現,也感到很欣慰。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周偉也踏上戰場。1979年2月21日,周偉跟著部隊在執行穿插任務時,不慎遭遇越軍偷襲,展開激戰。周偉為了掩護戰友突圍,不幸犧牲。當時正好周開源來到123師溝通作戰安排,正好聽到兒子犧牲的噩耗。
他和張志信師長一樣,短暫的傷痛過後,強忍悲痛的情緒堅持指揮戰鬥,直至戰鬥取得勝利。多年後,每當張開源向別人提起兒子周偉的表現,他非常自豪,他覺得自己的兒子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
2017年9月11日,周開源帶著對兒子的眷戀因病逝世。
當然犧牲的戰士遠遠不止本文裡提到的幾人。南京軍區副司令之子彭泓,早年參軍,在部隊摸爬滾打多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時,身先士卒,立下二等功。在後來的一次偵察行動中,不幸被敵人擊中犧牲。
廣州軍區副司令江燮元之子江魯平,參加老山輪戰。在戰鬥中,他所在的連隊為部隊提供正確座標,立下戰功。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被敵軍機槍擊中,當場犧牲。
除了本文提到的烈士,還有羅粵寧、曹輝、趙幼林、蒲仕平等人,共十位首長的兒子犧牲在越南。這些戰士犧牲時,大多都是20歲左右的年齡。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他們這些幹部子弟毅然踏上戰場,譜寫一首熱血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