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駐外已經有兩年了,六百多個日日夜夜,我已經習慣了當地的氣候和生活節奏,習慣了那些緩慢的生活和簡單的圈子。以至於每次回國休假的時候,卻反而感到有些不適應。
每次回國之前,早早地就期待計劃著回國的安排,旅遊?聚會?吃吃喝喝?想想就很美好,回國的前一刻,還在細數將要吃到的國內美食,原本以為回國會瘋狂的橫掃小吃街,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種餓狼狀態;本以為有時間去遊歷祖國的大江南北,最後卻選擇了去探訪親友,跟親戚朋友敘敘舊,吐吐槽,假期居然一晃就結束了。
在沒來非洲之前,跟絕大多數人一樣,固有印象總會讓人先入為主。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自由奔騰的野生動物,乾涸龜裂的土地等,這就是我們對非洲的定義。
很多人聽說我在非洲,都不免給我投來同情且驚訝的複雜目光。好奇的問你駐外經歷:如果沒有像電視上那樣遇過搶劫和小偷一決高下,進過移民局的小黑屋,和當地警察鬥智鬥勇的經歷。你說的事就沒有看頭,聽者也會索然無味。失望的神色也會悄然掛在臉上,換來一句:“你這是假的非洲吧。”這就是他們所認為的正確答案。
親戚朋友都覺得,我來非洲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真實的生活從來就不像大多文章裡說的那樣旗幟鮮明,定義明確。但不是所有人都要走一條一模一樣的路,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不同的。我覺得,在每個不同的個體前,凡是具體到行為的生活指南和人生建議,都顯得不太可靠,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我們“真實的感受”。
我在非洲大部分的時間過得挺好的,慢節奏的生活,簡單的社交圈子。
其實我當初選擇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對非洲的神秘莫名的嚮往,之前看了關於非洲的一些文章以及駐外人員的生活,我感覺非洲生活有一種讓人著迷的溫暖舒適。二是因為處理人際關係是我的短板,去駐外,接觸到的人相對少一些,可能糟心事也會相對少一點,可能這也是一種自我逃避的方式吧。
來之前,我已經做好最壞的心理準備了,但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所以每當實際遇到的比想象中好些的時候,我都會慶幸並不由自主的給它加分,因為這樣,好像那些糟糕的事也並沒有那麼難解決了。容易滿足,獲得的快樂才會加倍。
衣食住行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駐外就使得這些的選擇變少了,雖然沒有那麼多選擇,但是在無形中也削減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每天困擾我們三次的事——吃,吃什麼、去哪吃,完全不用擔心了。還有住和行公司也幫我們解決了,沒有後顧之憂,富餘出的個人時間剛好是我們給自己充電的好機會,可以學習,健身,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關於工作,相比之下國內或許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但是選擇在異國他鄉漂泊,到底是忍受,還是享受呢?
或許,都有吧。
駐外工作,就意味著取捨,最大的舍應該就是離開家人了。每次和家人聊天或者影片,我都會告訴他們:我在外面一切都好。雖說一切都好可能是成年人的偽裝,但是這也是給家人吃的一顆定心丸。
有次和朋友聊天說到,獨自在外就要讓自己忙起來,不然一閒下來就會有深入骨髓的孤獨感會侵襲而來,這大概是每個駐外人共同的感受,其實我挺享受孤獨的,用孤獨換一點點明天的光亮,進一寸有一寸的驚喜也就夠了。
工作的帶來的挑戰,是我駐外生活的調味劑,並不是像大家認為的身為女生,上帝就會多垂青你一點,讓你的路更順暢一些。
大多數的挑戰挑戰都不分性別。吃過苦頭碰過壁,經歷過一籌莫展的無助,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也有偷偷流過淚,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總要給自己找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要麼大膽冒險,要麼一無所獲。駐外非洲就是我的大膽冒險,在非洲有太多太多和我一樣,背井離鄉,懷著理想,雖然艱難卻仍然堅持留下來奮鬥的普通人。不甘心,那就走下去,想留下,就別回頭。成功對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而我想要的只是遵循自己的內心。
雖然人際交往是我們一生都不可避免的課題,無論在哪工作,和人打交道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自己可以有選擇的權利,選擇自己人際交往的圈子,選擇令人舒服的人。誠以待人的法則,似乎是行走江湖的通用法則,尊重並信任別人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時候當地人在不經意間帶來的一些感動,能讓我溫暖很久很久,覺得這個國家的人原來也可以很可愛的。
駐外的我會照顧好自己,也會一個人慢慢成長,不讓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擔心,勇敢接受工作和生活帶來的挑戰,抓住機遇努力奮鬥,終將會練就成一身鎧甲來抵擋這個險象環生的世界。
所以啊,別為我擔心,我一個人在非洲真的過得挺好的,請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