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圖片為托馬斯·查爾德所拍攝,他於1870年到達北京,成為一名清朝廷海關的英籍僱員。他在工作之餘,攜帶照相裝置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下了150年前古都北京的歷史古蹟和街道景觀。
崇文門原為元大都十一門之一,原稱文明門 ,民間又習慣稱之為哈德門、海岱門。這是150年前在崇文門外所看到的景象,城樓、箭樓以及西月牆上的閘樓和甕城門洞皆儲存完整城牆之外是規整的建築。
德勝門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九座城門之一,它的存在比明朝北京城的修建還要早,因此有“先有德勝門,後有北京城”之說。這張照片從箭樓的東南拍攝,可見當時箭樓之下蓋滿了房屋,房屋之前是結了冰的護城河,一名男子坐在冰車上。
本圖呈現的是北京城內一段泥濘的街道。近景的店鋪門前豎著三根“通天柱”,民間稱其為“風水柱”,很多商人相信柱子越高,藉助上天發財的機會越大。緊挨著的是一家麵點鋪,外部造型繁複 , 麵點師傅站在店鋪門前正在向攝影師的方向張望。
這是一個賣兒童玩具的流動小攤,因此才會吸引住六個小孩子圍在周圍,一個年輕男子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挑選玩具,站在右邊的是貨郎。
這種馬車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還可以看到,圖中的馬車在當時來說屬於高檔的,後部是車廂,前部扎有布棚。注意看鋸齒形的車輪,做工非常精細,非常適合在北京冬季的冰上行走。
這張照片是在北京的一個衚衕內拍攝的,。圖中的轎子被搭在兩頭騾子的背上,因為騾子的體力要比驢強,性情溫順,耐力較好,因此是馱轎子的最佳選擇。
晚清照片中有關轎子的照片並不少,但是像圖片中這樣裝飾如此繁複奢華的轎子卻非常罕見,它可能是一位高官的太太或格格的專用轎子。轎子的旁邊站著一名男子,穿著當時流行的服飾。
比較前一張圖片,這乘轎子的結構就簡單得多,雖然如此,但也不是普通人所乘坐的轎子,這座轎子不但有四名轎伕抬著,而且還有專門的轎頭跟在旁邊。
碧雲寺位於香山東麓,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 。這是從橋頭看金剛寶座塔入口處的情景,在橋面的欄杆旁,有一名男子依靠在上面。
清晏舫是一條用石頭做的船,在頤和園萬壽山腳下 。這座船上原本有一座中式艙樓,英法聯軍入侵時將其焚燬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式艙樓為光緒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的意圖重新建造的。
陵恩殿是十三陵朱棣墓的地面建築, 面闊九間,坐落在三層的漢白玉須彌座上,整座大殿用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援,非常奢華。殿前的草地上坐著一名男子,他身邊的小建築叫焚帛爐,左右各有一個,是專門用來焚燒祭祀物品的。
1870年的頤和園萬壽山,一片破敗的景象。圖片前景是大報恩延壽寺廢址,這座精美的建築群同樣毀在了英法聯軍手裡。遠處的石臺基上空蕩蕩的,可以直接看到智慧海,這裡原有的佛香閣也是被英法強盜一把火燒掉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香閣為1891年依原樣重建的。
很有意思的一張照片,坐在中間的老人裹著小腳,旁邊是穿著馬蹄底鞋子的姑娘。一般來說,清末時期只有漢人才裹腳,只有滿人姑娘才穿馬蹄底鞋(旗鞋)。這個奇妙的家庭組合應該是滿漢通婚的結果。
幾隻駱駝站在一棟精美的古建築前休息,這裡是路邊,也可能是一座庭院,駱駝背上都搭著貨物。早在13世紀,駱駝就參與了忽必烈修建元大都城,從此清脆的駝鈴聲一直沒有在北京城內城外斷過,直到上世紀50年代,駱駝才從北京的運輸業中徹底退出前後長達近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