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之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紮根在東北的荒原雪地,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築起保守身後土地的堅固屏障,讓敵人的炮火與飛機無路可進。也就是這樣一群人,面對強於自己百倍的日軍精銳,毫不畏懼,勇往直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有利時機,他們就是東北抗聯,一支歷經戰火冼禮的鐵血之軍,譜寫出抗日戰爭這部壯麗史歌中最慘烈,最令人動容的章篇,那麼在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之中,有哪些是從東北抗日聯軍中走出來的呢?請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位,李荊璞
李荊璞,一九零八年出生在東北寧安的一個小鄉村,一家人以務農為生,收入微薄。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讓這個原本貧苦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為了維持生計,小小年紀的李荊璞被迫到地主家當小工,受盡了欺辱與壓迫。就這樣斷斷續續過了七八年,李荊璞辭掉小工替別人打點野物了,並因此練成一手好槍法,此時正值九一八事變,日本靠著強大的兵力佔據了瀋陽,並揚言三日佔據東三省,為了保衛家鄉,李荊璞聯合當地的有志青年一起組建了一支自衛隊,取名叫“平南洋”抗日遊擊隊,隨著加入的人越來越多,這支自衛隊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軍事勢力,一九三二年二月,李荊璞帶領平南洋抗日遊擊隊投入救國軍王德林的名下,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戰士,不久,李荊璞接到上級的第一個命令,率隊在松乙溝阻擊上田部隊,掩護國軍撤退,經過幾天幾夜激烈鬥爭,戰役取得成功,之後又經歷保衛安寧城,智殲日軍小隊,火燒日軍軍營等一系列戰鬥,平南洋游擊隊大名響徹大江南北,成為東北抗聯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後,李荊璞因作戰英勇,指揮得當被授以少將軍銜。
第二位,李鍾奇
李鍾奇,一九一三年出生在建平鎮油房地村一個農民家庭,李鍾奇從小聰明好學,熱愛讀書,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一九三一年,十八歲的李鍾奇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場成為一名預備騎兵,不久日軍侵犯東三省,李鍾奇應徵出戰,參加了東北抗日聯盟,率領部隊成功襲擊了日軍兵營。後因作戰英勇,不畏犧牲被提拔為騎兵隊長,抗戰全面爆發後,李鍾奇率部奇襲日軍增援要求,為平型關大捷搶得先機,接著在沙峪戰役中多次成功阻擊前來侵略的日軍,及時等到救援部隊的到來,抗戰勝利後,李鍾奇轉戰軍事教育,為促進我國軍隊建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李鍾奇因資歷深厚,屢立奇功被評為開國少將。
第三位,朱光
朱光,一九二二年出生在山東鄭家鄉的一個貧民家庭,因為家鄉鬧饑荒,沒有生活來源,父母便帶著他搬到了富饒的寧安三區,在他十二歲時父親便送他到附近的小學讀書,畢業後便加入了當地的保安團,因日軍侵略東北,為了保家衛國,十八歲的朱光毅然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組建了寧安縣抗日牛隊伍。一九三四年,朱光及所組織的武裝力量被編入東北抗日聯軍,朱光擔任團長,後因作戰出色被黨組織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軍事知識,回國之後投入抗日戰爭之中,參加了百團大戰等重要戰役,抗戰勝利之後,朱光致力於延安炮兵學校建設,為我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之後應國家號召,帶領部下抗美援朝,獲得黨中央高度褒揚,新中國成立之後,朱光被授予少將軍銜,是我國少將中難得一見的文武雙全之才。
第四位,孫三
孫三,一九一五年出生在東北寧安縣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期受上級命令前往莫斯科的東方大學學習,主要研習炮兵,坦克等軍事理論技術,回國之後在中國人民軍政大學當教官,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抗日戰爭結束後,孫三被分配到東北抗聯擔任炮兵隊長,成功建立了東北的第一支坦克部隊,之後在長達十年的國共內戰中,帶領部隊在遼瀋等四大戰役中殺敵無數,屢立奇功。新中國成立之後,應國家號召抗美援朝,因資歷深厚,能力突出,在一九五五年的授銜大典中被評為少將。
第五位,王明貴
王明貴,一九一零年出生在東北吉林的一個小縣城,是著名的抗日名將楊靖宇的手下,人稱“現代關羽”。王明貴小的時候跟著父親到不遠處的金礦淘金,可惜金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發現,父子們淘了好久連一點金子都沒有發現,這時王明貴深受先進革命思想的薰陶,加入當地的革命軍。九一八事變之後,王明貴跟隨夏雲傑將軍與前來侵犯的日軍開展游擊戰,不久因出色的作戰能力和指揮能力被提拔為抗聯第六軍連長。一九三八年九月,王明貴率領西征部隊,冒著狂風暴雨跳出敵軍的重重包圍,開闢了新的抗日根據地。後來帶隊奇襲克山縣,西渡嫩江,組建嫩江自衛隊,一舉解放齊齊哈爾,是東北抗聯一員猛將,新中國成立之後,因作戰英勇,戰功累累被評為開國少將。
第六位,王靜敏
王靜敏,出生在河南洛陽的一個貧民家庭,自幼熱愛讀書,他一路讀到高中,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畢業之後為了援抗日軍,王靜敏報名參加了東北抗聯軍,成為一名連級幹部,後來因在戰鬥中負傷,與部隊失去了聯絡,在北平謀生時在老師李躍光的幫助下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王靜敏擔任抗日同盟軍的宣傳科長,後又被調為新四軍各支隊從事紅軍的政治指導工作,解放戰爭期間,他帶領部下參加渡江戰役,以強大的戰鬥力突破國民黨的防線,為大部隊解放南京創造了有機的先機。新中國成立之後,因指揮出色,敢於負責被評為開國少將。
第七位,紀亭榭
紀亭榭,一九一二年出生在黑龍江東寧,是東北大學的畢業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紀亭榭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學,足以見其特別優秀。九一八事變後,紀亭榭在遼寧與日軍開展游擊戰,後來遭到日軍大掃蕩,部隊被迫打散,紀亭榭退入北平,在北平組織了僅有二十人的游擊隊,在黨組織的幫助下,隊伍越來越大,形成一定的規模,被編入到晉察冀軍區一軍三團,紀亭榭擔任團長,一九五一年奉命入朝作戰,獲得二級自由獨立勳章,新中國成立之後,紀亭榭擔任我軍海空領域的指導工作,被中央授少將軍銜。
第八位,彭施魯
彭施魯,一九一六年出生在河南省陟武縣一個農民家庭。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受高中老師的指引加入了學校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了北京的一二九運動,一九三五年,彭施魯受上級使命來往東北抗聯參加指導工作,擔任抗聯四軍秘書長,隨之跟隨部隊轉戰南北,開展抗日。一九三七年,抗聯四軍擴大發展,彭施魯被升為四團政委,主力西征後,其留守在青山一帶開展游擊戰。抗戰勝利之後,彭施魯被任命為佳木斯自衛軍的司令員,帶領部隊參加了大掃蕩,楊木林戰役,並在松花江下游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之後,彭施魯致力於國防軍事建設,為我國軍事人才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黨中央授予少將軍銜。
第九位,高體乾
高體乾,一九一一年出生在遼寧建平縣的一個貧民家庭,年少在附近的一所小學讀書,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第一師範學院,後因日軍入侵東北,報名參加了東北抗日義勇軍,跟隨部隊在江屯一戰中奮勇殺敵,靠得上級一致好評。一九三七年高體乾在組織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建平一帶開展游擊戰,後來帶領部隊與前來大掃蕩的日偽軍展開激烈交鋒,最終突破重圍,成功轉移。一九三六年,高體乾調往北平從事士兵徵收工作,後先後擔任山西壺關縣保安支隊參謀長,吉遼軍區四軍分割槽司令員等職位,為我國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高體乾因指揮出色,作戰英勇被黨中央授予少將軍銜。
第十位,王效明
王效明,一九一二年一出生在遼寧省吉圖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但在讀書方面,父母及親戚給了他足夠的資助,供他考入省軍事學院,畢業之後轉入陸軍講武場學習。九一八事變,王效明加入救國軍反抗日軍侵略,因叛徒出賣被關入監獄多年,出來便加入了東北抗聯部隊,帶領部隊打擊日偽軍,開闢了寶清根據地。一九四三年受上級使命前往蘇聯學習軍事知識,回國從事政黨、軍建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王效明被黨中央授予少將軍銜。
後記
東北抗日聯軍作為抗日戰爭裡最重要的一環,不畏艱險,不懼犧牲,用強大的意志力和戰鬥力抗擊裝備先進的日軍精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其抗戰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與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