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一場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到戰略殲滅,最終取得了全面勝利。從而,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
縱觀整個解放戰爭歷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
但,在攻克福建,佔取金門時,人民解放軍遭到了自組建以來最大一次戰役失利。即,金門戰役。
金門,是位於我國福建省南部的面積只有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海島,是進軍臺灣的橋頭堡。金門在國民黨手中,進可封鎖內陸,退可屏障臺灣。因此,蔣介石退守臺灣後,就開始經營金門防線。
1949年10月25日凌晨,第10兵團第28軍第244、251、253團共9000餘人,分三個梯隊分別從壟口、古寧頭和湖尾開始登陸金門。凌晨一時半,第一梯隊著岸。為掩護登陸部隊,解放軍炮兵對金門北岸官澳、西園、觀音亭山、古寧頭等地進行猛烈炮火覆蓋,但由於隔岸炮擊火力有限,未達到火力支援目的。最先在壟口登陸的244團無法快速搶佔灘頭,與敵201師展開貼身戰,雖一度佔領雙乳山高地。由於缺少掩體無法佔據有利地形,完全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在敵人裝甲部隊掃射下死傷慘重,節節敗退。隨後,251團、253團,在古寧頭到林厝間強行突破,向縱深猛插,連續攻陷古寧頭、北山、南山、林厝、浦頭、湖尾等村落,以及觀音亭和東一點紅等重要據點。天亮時,國民黨軍的大批軍艦趕來助戰,又派出幾十架飛機不斷轟炸灘頭登陸場,並以機槍和火箭向我方陣地猛烈掃射攻擊。另有數架則飛到海邊,向解放軍殘存的賴以接運援軍的船隻投擲汽油彈,將全部船隻燒得一乾二淨,致使登陸部隊完全失去後援接應。
251、253團在遭敵14、118和18師的合圍阻擊後,25日中午,被迫撤離佔領的觀音山和湖尾高地。251團衝出包圍前進到古寧頭,固守林厝,與敵14師和118師展開強力反攻,雙方反覆爭奪。
26日凌晨,246團團長孫雲秀率該團的兩個連和第85師的兩個連在湖尾和古寧頭登陸,遭到敵18師警衛營的阻擊,雙方在海邊進行了慘烈的白刃戰,由於兵力過少,加上無法攜帶重火力,無法與守軍的坦克群相抗衡,最終也被逼到了古寧頭村一帶。
26日午夜時分,登陸部隊彈盡糧絕,突圍到海邊,一千三百餘人困在古寧頭以北斷崖下沙灘。27日清晨敵軍從三面發起攻擊,我軍雖然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在歷時3晝夜56小時的激烈戰鬥後,全軍覆沒。
金門戰役的失利,是解放戰爭中一次重大損失,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是形勢估計不足,指揮員判斷戰爭態勢失誤;
②是戰鬥準備不充分,作戰計劃不周密;
③是戰術手段不豐富,對登陸作戰缺乏研究;
④盲目樂觀、急功冒進,過於輕敵;
⑤情報資訊不準確,誤判敵方意圖;
⑥兵力投入不夠,敵眾我寡。
金門戰役的失利,是一個慘重的教訓!
金門戰役的失利,讓中央改變了先攻克福建,佔領金門、廈門諸島,直取臺灣,再回頭解決西北、西南的戰略決策。
如果金門在我軍手中,臺灣海峽的交通線便面臨極大威脅。臺灣失去這一屏障,解放軍的大軍渡海,朝發夕至,臺海的形勢就可能是另一種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