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宏大、傷亡慘重的戰爭,其策源地——德國時不時會被人們提起。而二戰時期的德國與同為軸心國的日本相比,多了些特殊之處。
譬如兩線作戰的德國,至戰爭末期也能勉強維持龐大的軍費,柏林的婦女在1945年才開始抱怨“分配不到牛奶”。這一特殊的情境,正是因為當年德國透過溫水煮青蛙與明搶兩種方式,讓本土的生活與軍費能維持到戰爭末期。
上圖_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和北非戰場
一.表面溫和的信貸貨幣
相比於直接掠奪佔領區平民的資源,透過間接手段壓榨與竊取的方式,反而讓佔領區平民能夠接受,且不容易被發現,但這種方式也是最可怕的。透過發行新的信貸貨幣來作為軍事輔幣,可以使得德國人在進駐新佔領的區域時不用沒收當地財產,且不用擔心《海牙陸戰條約》的束縛,該條約由於過程複雜,經常使得佔領區軍隊在沒收完財產後需要進行審計,列出詳細的清單。
這種軍事輔幣被稱為德國信貸銀行紙幣,取代同面額的帝國馬克。在德國境內印刷發行,卻不在德國境內流通,因為這種輔幣本身只是一種佔領區徵收收據。
上圖_ 二戰德軍進入法國巴黎
在法國淪陷後,德國貨幣當局要求法國境內所有銀行進行德國信貸銀行貨幣與法郎的兌換。法國中央銀行把要付給德國人的費用兌換成相應的法郎,繼而透過設在巴黎的德國信貸銀行進行轉賬,隨後得到與之相對的信貸貨幣——其實就是一堆廢紙。法國央行更多情況下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不作聲填補墊付給他們的輔幣的對價。在得到信貸貨幣後,法國央行讓其在法國境內流通,德國軍人乃至德國軍人的家屬得到這堆廢紙後,開始變廢為寶,在法國大肆使用這種輔幣購買食品、生活用品、傢俱。
在“平等交換”、“對等匯兌”的掩護下,法國平民的財富被德國人悄無聲息地掠奪了,而他們只能得到德國人贈予的“通貨膨脹”。德國的金融學家們雖然後期也反思“信貸貨幣”長久來看不利於統治,考慮讓法國銀行繼續用法郎作為唯一合法貨幣。但巨大的收益以及高額軍費轉嫁讓他們仍然選擇向法國輸出信貸貨幣。
上圖_ 1942年,巴黎義大利人大道,德軍摩托車手在等待他的長官
隨著北歐國家的淪陷,德國在完成佔領統治後,選擇讓北歐被佔領國使用當地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而法國繼續使用信貸貨幣,這使得法國中央銀行提出異議,他們希望法國也能停止流通訊貸貨幣。
從1940-1943年這期間,德軍一直未放棄在法國境內使用信貸貨幣,原先只是購買食品,到後來,信貸貨幣還用於購買原材料、軍火、醫療器械。原本要從佔領軍費裡支出的費用,現在只要用這些“廢紙”就行,因而針對法國的“貨幣正常化”行動一再推遲。
直到1943年7月時,軍需部長才提出這種軍事輔幣已經破壞當地駐軍對軍費的使用、管理。當年十二月,迫於壓力,德國人停止在法國當地使用德國信貸銀行貨幣。
上圖_ 生活在納粹德國統治下的法國巴黎兒童
二.略顯野蠻的轉嫁方式
信貸貨幣用相對溫和的方式榨取法國人的財產作為經費,而徵稅徵物方式的掠奪就顯得野蠻了。戰爭初期由於工廠大量進行“民轉軍”,生活用品出現短缺,但手頭的錢勉強還算寬裕,由此產生購買力無法得到滿足的局面。德國財政部擔心這種局面會誘發通貨膨脹乃至經濟危機,於是決定將危機轉嫁至佔領國,避免經濟危機發生在本國。德國銀行家們先從現金流動著手,第一個受害國就是塞爾維亞。
在佔領塞爾維亞後,德國銀行家便鼓動塞爾維亞國家銀行發行塞爾維亞第納爾,禁止櫃面上直接使用現金兌換。當地百姓不得不將自己積蓄存入銀行後再摺合成塞爾維亞第納爾。摺合過程中德國銀行家會收取“相關費用”,最終到平民手上的新貨幣遠遠不如當初存入的值錢。銀行家透過這種手段,既掠奪當地金錢,又防止戰爭引起的通貨膨脹。
上圖_ 1941年3月,波蘭猶太裔平民在德軍佔領之後,被強迫要求修建戰時損壞道路
除此之外,在塞爾維亞、波蘭等地,德國實行“防務捐贈”,所謂捐贈不過是徵稅徵物的美化名稱。以波蘭為例,至1943年,防務捐贈要求的數額從佔領初期的一年1.5億茲羅提上漲到一年13億茲羅提。駐紮在波蘭的德國軍隊人數僅為八萬人,但每年所耗費的軍費足以養活40萬人。
財政部對佔領區的要求是每年要將當地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庫,設在波蘭的總督轄區官員們抱怨戰爭初期財政預算就已超支100%,到戰爭後期超支200%,且每年不得不想盡辦法把德國財政部要求的財政收入補上。為此,總督轄區官員甚至要求當地居民上繳穀物、肉類,再高價賣給當地居民以填補財政空缺。
不僅如此,戰爭後期,德國財政部要求波蘭銀行將所有黃金上繳給帝國銀行,總督轄區只給波蘭銀行相應數額的信貸貨幣。波蘭克拉夫科地區還被要求徵收人口稅以及土地稅,並隨意裁定當地居民中的無辜者為國家敵人而進行收繳財產。
上圖_ 二戰中的德軍
隨著前線逐漸吃緊加上盟軍轟炸,德國將工業都轉移至波蘭、荷蘭、法國以及丹麥。居住在當地的德國工人加劇佔領區百姓的負擔。因為他們大機率都是軍人家屬,無論是佔領軍本人還是他們的親屬,其生活費用、生活物資,乃至看病換牙的開支都是由佔領費支出。
法國本地金融學家抱怨德國佔領軍的開支本應有75%是用於軍費,但現如今超過四分之三的開支是用於與佔領軍無關的非軍事專案上。
僅1944年上半年,丹麥就被迫向德國上繳8600萬帝國馬克作為防務捐贈。在物資上,還要向德國輸送上千噸黃油,數萬頭牛以及接近3000萬噸的瓜果蔬菜。德國駐軍的育兒費用也要求丹麥出資。從丹麥運來的糧食、生活用品又被德國轉賣給荷蘭,一下子又多出幾千萬帝國馬克用於購置武器以及維持軍隊規模。
上圖_ 德軍佔領丹麥後,在哥本哈根街頭巡邏的德軍士兵
戰爭末期,德國對被佔領國的債務已經高達290億帝國馬克,而這筆錢也被帝國銀行用詭計推脫掉,以確保資金用於軍費而非還債。
1944年帝國銀行董事會以佔領費為名,透過預支方式得到許多債權,而德國透過對佔領區的統治權而向佔領區主張這些外債。對清算制度動手腳,使得德國將軍費、軍屬贍養費轉嫁給他國,德國銀行“約定”將在“戰爭勝利時”清償債務。但這些被佔領國終究沒有等來所謂德國勝利的那一天。
德國軍人的軍餉是用被佔領國的貨幣結清的,總督轄區官員要求他們每個月必須在佔領區內花光這筆軍餉,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德國境內通脹壓力。甚至有時德國銀行家會要求柏林方面將東線士兵調到西線休整幾個月,讓他們在當地隨意揮霍,以消解在東線積累的多餘購買力。這種方式讓德國士兵到戰爭末期也還勉強願意給納粹賣命,因為能得到的實在是太多了。
上圖_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三.來自盟友的被動援助
相較於被佔領國,德國對待親密戰友義大利可謂是百般照顧。即使每個月義大利要向德國支付駐軍費用,德國也會十分慷慨地拿出1億里拉作為“特殊經費”支援義大利財政。
德國在規劃每個國家要支付的駐軍費用時是按照該國上一個年度的財政收入為標準。1942年,義大利要付給德國810億里拉作為駐軍費用,而到了戰爭後期,盟軍攻佔義大利部分領土時,這筆費用也是隻增不減。因為德國財政部仍然把墨索里尼丟失的領土算作他所控制的領土,當地的GDP即使他用不到,他也要承擔為當地支付駐軍費用的義務。
上圖_ 二戰中的義大利士兵
1944年,義大利財政收入達到1300億里拉,德國財政部在核算後要求義大利人一年支付840億里拉作為駐軍費。當然,德意兩國也秉持著親兄弟明算賬的原則,義大利不僅要支付駐軍費用,連駐軍的生活費、撫卹金也是要另外單算。這種盤剝百姓的政策使得義大利人民十分不滿,成千上萬的義大利人加入游擊隊伏擊德軍以及義大利政府軍,與此同時,未參加游擊隊的人民也組織起遊行,抗議德國無良之行為。
儘管如此,德國財政部的施密特博士認為無需顧慮義大利人民的感受,只要出現抗議,他就會下令駐軍協同義大利政府抓捕抗議人群,將他們送往德國本土的集中營,在集中營裡面生產物品,供應德軍使用。
上圖_ 二戰 受迫害的猶太人
四.針對猶太人的零元購
納粹德國反猶已經成為常態化,戰爭快要結束時,猶太人看到的不僅僅是希望的曙光,也有可能是家產的流逝。
在1943年之前,德國表面上還會遵循部分法律,假惺惺地維護猶太人的財產權。即使進行掠奪,他們也會有所顧忌,譬如1942年在法國進行的“傢俱行動”中,德國駐法國大使覺得掠奪行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容易導致佔領區抵抗情緒增加。
上圖_ 1941年的3月,波蘭猶太裔兒童被德軍強迫打掃波蘭的街道
但是到了1943年,德國人眼見東線形勢嚴峻,迫切希望運用一切手段增加財政收入以保證軍隊穩定。於是故伎重演,在法國、比利時再次展開傢俱行動。最後僅法國就有25萬件傢俱被“徵收”,多達兩萬四千節火車車廂用於運載這些傢俱。
1944年夏季,從西歐開往柏林的車廂多達8000節,裡面裝滿各地搜刮來的傢俱。這些傢俱最終被分發到高階軍官手中或者是政府官員手中,多餘出來的則被販賣以充軍費或是分發給遭受空襲的德國居民。根據經濟學家估計,從法國與荷蘭所劫掠的傢俱摺合帝國馬克高達一億。
納粹德國正是透過經濟以及武力手段,讓佔領區的人民不得不為其戰爭開支買單,無論是盟友還是被佔領國都深受其害。即使是戰爭末期,德國也一直在榨乾佔領區的最後一滴血來滋養劊子手。
作者:巖穴之士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希特勒的民族帝國》 格茨·阿利 譯林出版社
〔2〕《希特勒的影子帝國》 皮耶爾保羅·巴維裡 中信出版集團
〔3〕《納粹德國的腐敗與反腐》 弗蘭克·巴約爾 譯林出版社
〔4〕《德國總參謀部》 斯賓塞·威爾金森 中國畫報出版社
〔5〕《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利德爾·哈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