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鄧翔灃/文 吳聃/圖
“作業少了,孩子成績是否會下降?”“禁止補習班後,孩子還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嗎?”……“雙減”政策出臺後,不少家長的心“懸”了起來。
9月18日,2021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開幕。論壇邀請到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專家代表,透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參會,圍繞“亞洲教育的未來”主題展開探討。
圍繞“雙減”落地後,校內教育如何減負不減質的問題,論壇現場,多位專家學者、知名學校校長分享觀點。
減中有提
活用大資料,提高校內教學精準性
“‘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一定程度上正在摧毀中國教育。”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表示,如果學生讀到高中就疲憊了,就說明過重的學業負擔已經影響孩子求知慾和創造欲,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減負”必定為了更長遠的發展。
怎麼“減”?“要讓學生走出題海,讓老師到題海里去。”成都新世紀外國語學校總校長鄧文光表示,校內“減負”絕不是“亂減”,一定要有針對性和科學性。例如,教師在佈置作業前,要做到自己先做一遍,對習題的難度及必要性有初步把握。其次,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分難度、分效果佈置習題,適應學生學習的多樣化需求。
論壇上,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詞語成為高頻詞,與會嘉賓紛紛表示,資訊化技術手段有望成為校內教學提質的有效幫手。
“以精準性教學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表示,“雙減”正式推出後,學習應讓教學評價從定量走向定性、教學設計從盲目走向精準、教學質量從低效走向高校,大資料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田間介紹說,該校收集了學生作業、考試、錯題等資料,並進行知識點分析、分數區間統計等多維度資料統計,從而生成個性錯題和共性錯題,實現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個人、班級整體進行學習輔導。
今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後,課後服務成為校內教育“新風景線”。根據相關部門有關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要實現課後服務全覆蓋,每週5天、每天至少2小時。
在成都七中育才教育集團總校長吳明平看來,課後服務是校內教育質量的重要增長點。
據介紹,該校採取課後服務“一人一課表”制,不僅設定有卓越課程、思拓課程、進階課程,以滿足不同發展程度學生的需求,還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生成屬於個性化“課後服務課程表”。
那麼,課後服務是否會成為新負擔?對此,吳明平表示,該校課後服務不僅僅是供學生完成作業,還加入了武術、無人機等興趣課程。
“自願與興趣是學生選擇課後服務的兩大原則。”吳明平表示,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是自願參加和有興趣學習就自然不是負擔。
減中求變
推進“五育並舉”,逐步改變學生評價標準
“雙減”落地後,隨之改變的還有學校教學效果評判的標準。
“‘雙減’決定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新川外國語學校總校長陳鱗表示,新政出臺後,學校更應思考該培養怎樣的人才,從學校層面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機制,“不能再以分數評判學生,而應更加重視全面發展。”
論壇上,不少與會嘉賓就“五育並舉”展開深入探討,會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聚焦勞動教育,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校長範勝武帶來分享。他表示,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校應基於已有的勞動教育資源之上,將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讓孩子具備最需要的勞動技能。例如,該校就設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勞動課程,一年級學生以個人起居的生活技能為主,高年級學生則更偏重校園勞動、家務勞動等,並開發了茶藝課、服裝設計等課堂式勞動課程。
也有人提出疑問。“我們讓孩子參加體育課程時,該更偏重培養興趣還是獲得精湛的球藝?”在陳鱗看來,學校出發點應該是前者。他表示,在推動“五育並舉”的過程中,學校應以學生興趣為主,進行課程開發、教學評價等,應更注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從而不再只關注分數。此外,學校也應透過家長學校、家長沙龍等平臺,與家長共享孩子在分數之外的精彩。
同樣需要改變的是家長意識。
“教育焦慮是長期積累而產生的,所以想要改變家長的意識也需要時間。”劍橋大學教育學博士楊暘認為,透過教師輪崗、學校聯盟等配套措施,學校教育質量有明顯提升後,“無課可補”的家長能減少一定焦慮情緒。同時,相關主管部門應增強引領作用,讓家長對孩子發展的關注點,不僅僅聚焦於分數。
評價體系的改變也體現在中考、高考改革中。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王本中表示,近年來,我國中考、高考已有所改變,例如,部分地區中考體育分佔比不斷擴大、不少省份推出新高考政策等。“應看到怎麼考、考什麼已經在發生變化,要改變對孩子的培養目標。”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