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上早朝時滿朝文武都會拿著個長條形的東西,似乎大家手上拿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這玩意兒到底是個啥,有什麼作用呢?
這些古代大臣上朝面見皇帝時手上拿的東西被稱為笏板,或簡稱為笏(Hù)。
從歷史上看,笏有兩個不同的作用:起初,它們被用作記筆記的工具。大臣們可以將上奏內容簡短的在笏上寫下(或雕刻,取決於它的材料)以及當皇帝有重要旨意或者命令時可以將其記錄下來,有點類似後來的紙質備忘錄或便籤:
隨著紙張的廣泛使用,笏的角色逐漸轉變為禮儀角色之一。不同級別和重要的官員使用不同材料的笏。上級可以用玉、象牙製成的笏,下級只能用竹木製成的笏。和皇帝說話時,應該用笏遮住嘴巴和臉的一部分,以示尊重。而此時,笏已經成為宮廷的象徵。明朝還規定了需五品以上官員可以使用象笏,五品以下沒資格使用象笏。擁有一塊用昂貴材料製成的笏牌,表明其在政治結構中的地位。
明朝一官員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記載了他少年時代的一些事情:有一次他的祖母跑到他面前問他為什麼總是像個女孩一樣呆在他的房間裡,而不是像大多數其他男人一樣出去走動。奶奶親眼目睹了他學習,去取了一塊曾屬於奶奶爺爺的象牙笏,送給了他,說:“我們家族很多人學業不行,但你很有前途。總有一天你會用上它。”
在過去的幾千年裡,笏的使用也傳播到其他東亞文化,特別是越南、韓國和日本:
德川幕府開國元勳德川家康
笏也進入了中國民間神話,在那裡的統治者經常被描繪成笏官:
因此,從本質上講,它們是從備忘錄變成了身份的象徵。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這就是所謂的“官場文化”。這種文化有著上千年傳統,並且慢慢延伸至周邊小國。雖然在我國清朝已被廢止,但周邊國家還是繼承了中國這一古老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