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小編在西北求學,被同學戲稱來自貴州那片文化荒漠之地。頓時就和他急了,結果人家笑著說只是開玩笑,何必認真。今而突然想起,貴州在過去真的是文化荒漠之地嗎?不妨在貴州各地各選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多年後回覆那一句印象深刻的玩笑。
貴陽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王陽明
貴陽文化名人選擇王陽明,很多人可能不樂意。其實王陽明生活在浙江,但他卻“成道於貴州”。陽明心學的起點是貴陽修文“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陽明心學,並不是產生於他那“水鄉澤國”的故鄉,而是產生在窮鄉僻壤的貴陽修文龍場,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迸發出來的思想之火。所以,選擇王陽明作為貴陽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並不過分。
王陽明在貴州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貴州人對他的感情卻十分深厚。在修文陽明洞,有彝族土司安國亨的題字,大書“陽明先生遺愛處”。這“遺愛”,是無限的愛,是永恆的愛,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與安宣慰》的兩封書信表達了他與少數民族之間情真意深,永志難忘。他所寫的《居夷詩》百餘首,還有《玩易窩記》、《何陋軒記》、《君子亭記》、《賓陽堂記》,記述了他在貴州期間的心跡,是王陽明思想轉變的歷史見證。在貴州撰寫《瘞旅文》、《象祠記》兩篇文章被收入《古文觀止》。
他開啟了貴州自由講學之風,以後的文明書院、正學書院、陽明書院、南阜書院、學古書院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對貴州的教育與思想有著深遠影響。為了紀念這位文化巨人,在修文陽明洞,在貴陽扶風山,都建起了王文成公祠,如今還在貴陽修文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陽明園。貴陽市的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協力爭先”就借用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合理核心與積極因素,將王陽明與貴陽城市精神文化緊緊相聯絡。綜上,王陽明是貴陽一個了不起的歷史文化名人。
遵義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鄭珍
要說遵義過去影響最大的文化名人,非鄭珍莫屬。
鄭珍,字子尹,晚號柴翁,別號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生於遵義縣西鄉天旺裡河梁莊玉磬山腳下(今鴨溪鎮金鐘村荷莊村民組),清代官員、學者。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學宗許鄭,治經學、小學,亦工書善畫,還是晚清宋詩派作家,其詩風格奇崛,時傷艱澀,所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巢經巢經說》、《鄭學錄》等。
在樸學(訓詁、經學、版本目錄、音韻學)等領域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曾與獨山莫友芝合著《遵義府志》,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被梁啟超評價為“天下第一府志”,兩人並稱“西南巨儒”。
畢節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奢香
畢節過去影響最大的文化名人,奢香當仁不讓。
奢香是對貴州歷史影響深遠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彝族,名舍茲,四川古藺人。明代貴州彝族政治家。明洪武八年(1375)14歲的奢香,遠嫁貴州,與貴州宣慰使隴贊阿期(靄翠)完婚。洪武十四年靄翠病逝,奢香代襲貴州宣慰使,管理水西。是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兵30萬,征討元梁王巴匝剌瓦爾密,烏撒、芒部族人起兵於貴州阻拒明軍入滇。奢香審時度勢,以統一西南大業為重,積極支援明軍入滇,促進明王朝完成統一西南的版圖。
洪武十七年,明朝封疆大吏、貴州都督馬曄不顧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在役使官兵開普定驛傳時,採用“欲辱香激諸羅怒,俟其反而後加兵”的手段,派兵將奢香抓到貴州衛署“檄香對簿”,“裸香而笞其背”,欲激奢香造反,思在水東、水西“盡滅諸羅”而“代之以流官”。香受辱,激怒彝族48部,鹹集奢香軍門,“願盡死力助香反”,奢香當眾表明“反非吾意”,說服各部謹守疆土,使馬燁陰謀未能得逞。事後,奢香赴金陵(南京)向朱元璋反映馬燁情況,明太祖朱元璋權衡利弊,懲治了馬燁,獎賞了奢香。奢香返回後,積極組織人力,開驛道,靖邊亂,溝通貴州與雲南、四川的道路,促進境內經濟文化發展,為加強彝漢人民團結,密切西南邊疆與朝廷關係,作出傑出貢獻。洪武二十九年奢香病逝,終年35歲。為肯定奢香維護祖國統一的貢獻,朱元璋誥封香為“順德夫人”,遣使專程前往奠祭。墓葬按明代正三品規模營造,給以很高的榮譽。奢香夫人顧全國家和民族大局,為促進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精神,被後世譽為“奢香精神”,在貴州大地開花結果,歷久彌新。
黔南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莫友芝
莫友芝,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莫友芝三歲識字,七歲讀《毛詩》、《尚書》。
道光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後屢試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與鄭珍撰成《遵義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餘萬字。與同時代的其它志書相比,《遵義府志》體例完備,材料翔實,史學界認為可與酈道元的《水經注》齊名,莫友芝與鄭珍也因此聲名大震,並稱為“西南巨儒”。
鄭珍家世傳業,通文字訓詁之學,特別是在版本目錄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這是他從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數年間客遊上海等地時所見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的記錄,後由其子莫繩孫彙編成冊;一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所作的版本箋註,是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扛鼎之作。
六盤水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蔣宗魯
蔣宗魯,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六盤水市盤縣)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也是普安州的第一個進士。歷官浚縣知縣、刑部主事、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撫雲南。
.作為當時普安州第一進士的蔣宗魯,他的“經世致用之才能”與“文章經濟,尤冠一時”的影響是至深至廣的。清康熙年間的貴州巡撫田雯在其所著的《黔書》中,將他與貴州大儒尹珍、孫應鰲、王祚遠等列為貴州“已明之以理學、文章、氣節著者”、“皆大雅復作,聲聞特達者也”的人物。亦正如徐霞客在其《遊記》中指出的那樣,“是城文運,為貴竹之首。前有蔣都憲,今有王宮詹(名祚遠),非他衛可比”。這個“蔣都憲”,就是代表著那一時期普安州炳炳烺烺文運,當今還為盤縣的人們引以為豪的“蔣都堂”——蔣宗魯。
銅仁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田秋
田秋,字汝力,號西麓,土家族,貴州思南府水德司(今銅仁市思南縣城)人,明代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為官二十年,直言敢諫,廉潔奉公。
田秋是開發貴州人才,興辦州縣學校的先賢,功德卓著,業績昭然。貴州自明朝永樂十一年(1413)建省至嘉靖的百餘年間,全國13省有12省都有鄉試科場。惟獨貴州科考仍歸併於雲南省,凡要考舉人的學子都得到雲南昆明應試。千里迢迢,道路崎嶇,行旅艱難,這對貴州選賢育才帶來很大不利。貴州撫安也曾向朝廷申報自設考場,未能如願。往往被朝廷以“舊制難改”或“舊制不可輕改”而了之。這樣,就造成了貴州教育的發展緩慢,邊遠州縣的教育就更落後了。
田秋於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向皇帝上《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奏請在貴州獨立設鄉試考場。十四年(公元1535年),獲得朝廷批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貴州首次開科,從此貴州人才四起,明清兩代的科舉考場上,貴州出現了“七百進士、六千舉人”,後人贊之為“萬馬如龍出貴州”。特別是清代科舉考試貴州曾誕生“三狀元一探花”(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貴陽青巖趙以炯、遵義探花楊兆麟),直追中原。
黔西南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張之洞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黔東南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夏同龢
夏同龢,字季平,號用清,又自號獅山山人,清貴州麻哈州高梘(今麻江縣賢昌鄉高梘村)人。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青巖人趙以炯、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
夏同龢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參加順天鄉試,中癸已科舉人,恩准赴京殿試,以精闢的見地和流暢的文章,博得了主考官吏部尚書孫家鼐等8名大臣的讚賞,被光緒帝“親筆御點”為狀元,賜狀元鼎帽、披翎、朝帶等物,授翰林院修撰。1906年,在西方文化和工業文明影響下,清政府派夏同和東渡日本,要學習工業和經濟,至1912年回國,夏同龢成為中國自有科舉制席以來第一位具有狀元和留學學歷身份的人。
夏同龢編著出版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近代行政法學書籍 ——《行政法》;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法政學堂之一——廣東官立法政學堂(今中山大學前身)並出任監督(校長);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並被推選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六理事之一,參與起草《天壇憲法草案》,是中國近代法政的開拓者。
安順過去著名的文化名人:陳法
陳法,字世垂,一字聖泉,晚號定齋,平壩白雲人,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治水專家。一生著述頗豐,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水利、詩文、教育等諸多方面。所著《易箋》共八鄭,為世人所稱道,也是貴州唯一入選《四庫全書》的學術專著。
陳法為官,清正廉明,陳法為教,傾心盡力。主講貴山書院的束脩,全部捐助書院購書、津貼教師私課、補助貧寒學生等。其對貴州教育的貢獻,清乾嘉時期即被學界肯定。道光年,雲貴總督阮元及貴州巡撫嵩溥、貴州布政使祁真、按察使何金、學政許乃普、安順知府慶林等上疏題報並準陳法入祀貴州名宦鄉賢。民國時期,又載入《貴州名賢像傳》。
陳法一生著作頗豐,著有《易箋》、《明辯錄》、《醒心集》、《猶存集》、《敬和堂文集》、《內心齋詩稿》、《河干問答》等。渠還善書畫,其書法造詣尤高。現貴州省博物館存有手跡《監聖教序》和《塞外紀程稿》。
結語
貴州由於地理原因,在歷史上曾經是蠻荒之地,經濟文化發展長期落後,曾被人戲稱為文化荒漠之地。但仔細盤點貴州各地文化名人,並非如此,如王陽明、鄭珍、奢香、莫友芝和張之洞等,他們在西南甚至在全國產生過重要影響,貴州過去絕不是文化荒漠之地。
今天,貴州正在打造一張張文化名片,如“多彩貴州”、“陽明文化”、“紅色文化”、“沙灘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山地旅遊”等,在文學、影視、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領域,不斷“走出去”,展示貴州形象。
生在山水間、長在紅旗下、呼吸著負氧離子的貴州人,你認可小編盤點的貴州各地文化名人嗎?歡迎留言討論。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絡長歌君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