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帝國主義操縱聯合國,透過決議,組成所謂聯合國軍,武力干涉朝鮮內戰,悍然發動朝鮮戰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偉人審時度勢,東北邊防軍原地改編為志願軍,毅然出兵,保家衛國。
一、保家衛國重兵參戰
經過長達3年艱苦卓絕的戰鬥,志願軍取得輝煌勝利,但有趣的是,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兵團級司令員多數因戰功卓著而獲得升遷,而楊勇、宋時輪這兩位兵團級指揮員卻被降級使用。
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我軍採用輪戰制,先後共派出了240萬人參戰,付出犧牲官兵達到20餘萬人的代價,用實力粉碎了反動帝國主義企圖將戰火燒過鴨綠江的威脅新生的人民國家的妄想。
其中第13兵團是第四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是華東野戰軍主力,司令員為宋時輪上將,第3兵團是專門為朝鮮作戰組建的,第19兵團是第三野戰軍主力,第20兵團是華北野戰軍主力,司令員楊勇將軍,第23兵團司是起義改編部隊,令員董其武將軍。
二、宋時輪血戰長津湖
近期,上映的電影《長津湖》可謂震撼至極,影片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我志願軍戰士在長津湖戰役中的英勇無畏,一方面著重表現了戰場的殘酷環境,志願軍戰士爬冰臥雪缺吃少穿,後勤補給十分困難,但我軍戰士懷著樸素的愛國精神,激昂的戰鬥意志,取得了的勝利。
當然,影視作品來源於生活,但是它畢竟是高於生活的。在影視作品中,不可能完全展示戰場的慘烈,戰爭,是與死亡關聯的,但是,如果是因為人為的指揮不當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那麼,作為這樣的戰場指揮員,他的結局必然是不太理想的。
事實上,在國內戰爭接近尾聲時,宋時輪上將的第九兵團是作為戰略預備隊準備對寶島進行軍事行動的。導致整個部隊後勤系統嚴重缺乏禦寒物資的準備,部隊戰士也缺乏對在極寒地區作戰的針對性訓練。
無奈,軍令如山,朝鮮戰爭爆發後,總部緊急命令宋時輪部隊開赴前線準備作戰,宋時輪雖明知部隊禦寒物資極度睏乏,廣大戰士缺乏適應性訓練,但還是率部北上進入東戰區北待命,進入東北後,又不顧部隊疲勞,沒有做長時間休整,便進入朝鮮,導致部隊非戰鬥減員。
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這本無可厚非,但宋時輪將軍一味地服從命令,沒有從部隊和戰士的實際情況出發,白白犧牲了很多戰士,這樣的背景下,即便是戰役最後取得了勝利,也沒有辦法指揮員在指揮藝術上的失誤。
三、最後的志願軍司令
楊勇上將所率領的第20兵團,是在朝鮮戰爭後期才輪戰入朝的,實際上參與的作戰任務並不多,更談不上像先期參戰的部隊那樣參加大規模的戰役和戰鬥。畢竟,軍隊是一個特殊環境,一切的職務調劑都要有戰功做參考。
雖然,20兵團由於入朝較晚,沒有參與太多的作戰任務,但1953年後,志願軍其他部隊紛紛奉命回國,但楊勇上將和他的20兵團卻留在了朝鮮,一方面幫助朝鮮人民進行戰後重建,另一方面也有戰略威懾的作用,而楊勇上將,也成了最後一任志願軍司令員。
也正是因為楊勇上將一直駐軍朝鮮,與其他入朝參戰的兵團級指揮員相比,沒有在國內的軍隊建設上有什麼實際職務,才看起來像是被降級使用了,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四、上將楊勇
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結束在朝鮮的作戰及援建任務。回國後,楊勇上將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和首都衛戍區司令員,可以稱得上是御林軍了。1977年起,協助羅瑞卿擔任我軍的副總長,從事全軍訓練工作,並作出了非凡成就。
最高統帥稱讚上將楊勇。上世紀50年代,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問我國,這位在二戰戰場上屢次打敗德軍機械化部隊的老將自是十分驕傲,雖與我軍接待人員談笑風生,但骨子裡卻是在做別的打算,等到與楊勇將軍握手時,楊勇將軍,則是以標準的軍禮和握手禮儀接待。
蒙哥馬利在歡迎儀式上,隨手拿起我軍戰士的步槍,一個點射,目標應聲破碎,隨即把步槍交給了楊勇,楊勇只是微微一笑,隨即扣動扳機,幾聲槍響,所有的移動目標全部破碎,蒙哥馬利大驚,我國最高統帥知道此事後,高興的稱讚楊勇為上將楊勇。
楊勇上將接替王震上將鎮守新疆。在為期10年的特殊時期,最高統帥為保護楊勇上將,把他調到了新疆工作,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讓楊勇遠離漩渦中心,避免他被陷害,第二方面,則是因為楊勇機智勇敢,有他鎮守新疆,可以保障邊境安定,不留給敵人任何製造混亂的機會。
五、總結
對於軍人來說,他們的職責是保家衛國,在國家利益面前無論是升職還是降職,都是國家的需要。無論是什麼職務,無論是做什麼只要能為國家建設服務,又有什麼關係,幾十年的征戰,軍人們為的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因為,至少,他們還建在。
軍銜也好,待遇也罷,是國家和人民對他們幾十年戎馬生涯的認可和讚賞。相比那些犧牲在衝鋒路上的戰士們,他們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們沒有能看到勝利的那天,相比那些犧牲在衝鋒路上的戰士們,還健在的軍人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職務高低而糾結。
老兵永遠不死,只是會逐漸凋零,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職責使命和擔當,每個建在的老軍人都應該那些為了民族復興而獻出生命的烈士致敬,畢竟,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他們的功績卻與世長存。畢竟,人民軍隊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