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穩為主基調,注重民生導向,創新活動不是經濟的主線,預計醫藥表現相對平淡,僅有結構性行情。
一、動態平衡的啞鈴式組合
生物醫藥投資應該超越個股、賽道的層面,構建適配的投資體系。投資體系不是空中樓閣,而是以組合的形式來實踐。
按照啞鈴式組合,投資標的可以分為兩類,一端是核心資產(頭部公司),邏輯是不斷築深築寬護城河,鞏固領先性,有高度確定性或永續價值,求的就是安心和底氣。另一端是高彈性資產(小市值成長股),邏輯不斷驗證,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帶來的是驚喜,認知邊界拓寬,投資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驅動自己不斷去發現新領域。在新舊技術更迭過程中,小公司有許多逆襲機會。缺點難免,但市值也小,關鍵是有沒有潛力,也就是成長空間。
對核心資產的持倉應該聚焦於少數公司。以美股經驗而言,大市值不是天花板,強者恆強,大者更大,但只有極少數技術領先的平臺型公司有此待遇,A股類似。醫療連鎖頭部公司也是最佳長線標的之一,天花板高,經營永續。對高彈性公司原則上攤大餅,在這種容錯前提下,保持寬容友善的心態,陪伴小公司成長,小部分可能會選錯虧損,控制倉位,及時剔除即可。觀察一家公司的確定性逐漸變大的過程受益良多,對提高選股能力幫助很大。
啞鈴型組合配置,可接力提高認知範圍。你看懂了大公司,也能一定程度看清小公司的未來。有段時間發現自己認知停滯了,因為頭部公司太牛了,邏輯沒有任何變化,需要新領域來刺激。小公司也有可能變得很大,進入啞鈴組合的另一端去。對頭部公司長線持有,對小市值公司動態篩選,邏輯變化和兌現就清倉,或者留下未來的頭部公司。
市場在進化,生物醫藥持有不動、穿越牛熊的固定策略已經部分失效,需要加入動態平衡的元素:長線+中線,主動切換(大市值高估值向小市值低估值切換,過氣賽道向景氣賽道切換)。
這是投資體系注入部分中線思維,增加應變能力,目的是控制回撤,保持活力。
長線+中線:需要動態理解時間維度。一是長線標的並非持有不動,當估值過高,面對政策擾動和業績波動時,脆弱性比較突出,可以考慮減倉或清倉,等估值接近合理時重新配置。二是標的邏輯變化或兌現時,應該堅決清倉,避免坐過山車。三是有限擇時,春季行情結束前,年底利空密集前,應該儘量回收現金,而大部分醫療器械股價呈現季節性,上半年表現好於下半年。
主動切換:永遠漲的大市值公司僅是極少數,從大市值向中小市值切換,其實是從魚尾向魚身切換,把投資集中於企業生命週期中最確定性的階段。投資收益來自於雙擊,業績增長和估值擴張,過氣賽道向景氣賽道切換,其實是從估值萎縮向估值擴張切換。
以上動態平衡,不可能踩準每個節點,僅能做到模糊的正確。
二、高彈性小市值
與頭部公司相比,高彈性小市值標的走的是另一種邏輯。一是價值重估,對標被充分定價的主流公司,處於折價狀態,或者還有很大成長空間,這是估值邏輯。二是邊際改善,大體量高估值的頭部公司,比如藥明康德對CGT業務、藥明生物對mRNA業務,反應都比較鈍化,但小市值成長公司,對邊際改善比較敏感,新產能新業務線可明顯刺激股價,比如新三板做分子砌塊的瑞一科技,市值18億,估值40倍,這一波幾乎沒有調整。這是催化劑邏輯,不過也是雙刃劍,對風險抵抗力差。前一個邏輯成立,才會有第二個邏輯。催化劑是不確定的,不是立即就有,可能需要等很久。
以下公司僅為舉例說明邏輯。
美諾華:市值50億、動態PE28倍的原料藥CDMO,存在邊際改善預期。宣城美諾華是主要CDMO生產基地,上半年收入超過1億元,幾乎達到2020年全年水平,產能有持續提升,CDMO業務板塊收入佔比有望在3~5年內提升至30~50%。製劑轉型加速,累計8個製劑產品正在進行中國CDE審評,另有17個在研製劑品種。三大原料藥生產基地擴建中,合計增加約2500噸原料藥及中間體產能,奠定未來增長基礎,已實現國際、國內商業化品種超過20個。
*ST百花:市值28.5億的CRO,財務指標均達標將摘帽,有一定彈性空間。全資子公司華威醫藥連續多年在 CRO 國內企業排名靠前,開發成功的新藥技術超過350項,國內註冊取得生產批件和臨床批件超過300個,與國內100餘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醫院)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輻射20餘個省會城市、20餘個二、三線城市。今年上半年,華威醫藥新籤藥學開發合同額同比增長44.95%,在研專案獲得生產批件同比增長125%,禮華生物臨床服務合同額同比增長219.27%。佈局PROTAC 技術平臺、重組多肽/蛋白/單抗技術平臺、細胞治療領域、經皮給藥業務。
德源藥業:市值14億、動態PE19倍的北交所藥企。前三季度營業收入3.77億元,同比增長30.98%,淨利潤5539.30萬元,同比增長15.49%,研發費用3923.09萬元,佔營收比重10.40%。主營業務為慢病領域,糖尿病類產品佔營收比重85%,司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0.5g)、鹽酸吡格列酮片(30mg)、那格列奈片(0.12g)、吡格列酮二甲雙胍(15mg/500mg) 4 個產品在全國首家透過一致性評價,銷售規模擴大。增速和業務都比較常規,當前估值合理,但切入生命科學上游產業,可望帶來邊際改善。12月16日公告,擬以增資方式獲取同立海源55%股權。同立海源專注CGT(細胞和基因療法)上游GMP級原料開發,產品涉及真核重組蛋白、細胞分選試劑、無血清培養基、細胞培養試劑盒、工具酶、IVD蛋白原料。為細胞和基因治療、mRNA開發、抗體藥物開發、細胞儲存和IVD領域提供核心原料試劑與服務。德源藥業未披露增資金額,同立海源也沒有經營資料,尚無法準確判斷本次併購的價值。
三、生命科學上游產業
市場的關切在向上遊轉移,從CXO進入生命科學服務領域。
生命科學上游產業,覆蓋製藥裝備、關鍵原料、高壁壘耗材、生物試劑業務,客戶為科研院校、製造企業、藥企、CXO、醫療機構。遠離集採,與創新藥景氣度關聯性弱,國產替代空間大,突破上游卡脖子領域具有戰略意義,是國家政策鼓勵的方向。優質上市公司包括金斯瑞生物科技、諾唯贊、泰坦科技、鍵凱科技、東富龍、楚天科技、納微科技、百普塞斯。
諾唯贊:
國產分子類試劑龍頭,具備酶、抗原、抗體上游核心原材料的自產能力,產品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覆蓋1000多所科研院所、700多家高通量測序企業、200餘家制藥及CRO企業、700餘家分子診斷企業。
基於酶的定向進化與改造平臺,能為mRNA疫苗研發企業提供質粒線性化、體外轉錄過程中的關鍵酶原料,壁壘高於義翹神州、百普賽斯。生物醫藥業務剛啟動,有較大彈性空間,為新藥研發提供從臨床前抗體篩選到上市後效果檢測的全流程CRO服務以及核心原料供應,目前已在新冠中和抗體藥物、生物疫苗兩個領域率先突破給藥企提供高效能抗體篩選服務、臨床CRO服務以及mRNA疫苗原料,以技術起家,業務日漸多元化,未來延展性、可塑性強,有金斯瑞生物科技平臺化的趨勢。
估值的核心難點在於新冠業務,2020年佔比高達75.7%, 其中一部分是關鍵生物試劑原料貢獻的,體現上游掌控權,而且疫情催化國產化程序,強化中長期邏輯。
菲鵬生物:
IVD賽道內卷嚴重,又有集採預期,長達一年的殺估值,現在應該接近尾聲了。菲鵬生物沒有這些困擾,位於IVD產業鏈最上游,提供核心原料。
最硬的邏輯是市場空間巨大,具備誕生大市值企業的土壤。IVD是醫療器械中最大的細分賽道,據國聯醫藥,預計IVD原料市場未來6年全球市場規模從585億元增長至873億元,國內市場從100億元增長至270億元。
IVD試劑原料領域國產佔比低,菲鵬生物是體量最大的國產品牌,是國內較少可同時在免疫、分子和生化診斷原料上實現規模化銷售的企業,2019年市場佔有率僅為4.1%,並且還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打入歐美髮達國家的IVD供應鏈體系,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技術平臺+後續產品的模式,境外收入佔比已提升至39%。2021年上半年,菲鵬生物IVD試劑原料收入佔比84.12%,包括核心反應體系原料,如抗原、抗體、診斷酶,以及非核心反應體系原料,如底物、標準品,共計1200 餘小類。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 91.52%、92.81%、94.02%和 91.85%。
高強度研發投入,每年新開發或迭代升級的原料專案均超 30 項,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分別為 37.90%、35.92%、10.51%和 6.25%,2020年度、2021年1-6 月因新冠銷售收入大幅增長導致研發佔比降低較多。
2021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11億元,新冠產品收入8.69 億元,佔比78.78%,會對估值造成一定困擾。剔除新冠影響,今年主營業務增速30%左右。但這新冠產品收入不是來自於運氣,根源是上游的掌控權,覆蓋全國絕大多數體外診斷工業客戶,累計客戶超1000家,國內體外診斷上市公司基本均為公司客戶。
邁瑞醫療併購的海肽生物(Hytest)也是聚焦於IVD原料,客戶覆蓋國內外所有IVD頭部廠家,2020年營收2809萬歐元,淨利潤 657萬歐元,對應2020年市盈率倍數約81倍。
剔除2020年非新冠原料的影響,菲鵬生物診斷原料銷售規模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高於海肽生物。2021 年上半年,菲鵬生物診斷原料銷售規模在與諾唯贊、義翹科技、百普賽斯的對比中排名第 1。
菲鵬生物上市估值可參考諾唯贊(新冠業務2020年佔比75.7%)為錨。
製藥裝備:製藥裝備行情遠未走完,具備長期邏輯。
兩個程序:國內製藥裝備市場以進口產品為主導,疫情成為催化劑,開啟國產替代程序。加速推進國際化程序,透過“收購+自建”在海外設立子公司,開啟成長天花板,生物原液裝備開始接到海外CDMO企業大訂單。
兩個轉變:從傳統裝備製造商轉為新興技術平臺型公司,生物製藥裝備未來有望引領製藥裝備行業加速擴容,是行業的最大增量。新興業務轉向高壁壘、高復購率的填料、耗材,楚天科技成立楚天思優特,在上海臨港建設生產基地,主營生物製藥一次性耗材,包括生物反應器一次性袋、配液袋、儲液袋、呼吸袋及其膜材。成立楚天微球,主要從事微球、填料介質業務,與納微科技競爭。東富龍生物試劑推出填料與一次性使用無菌袋、T淋巴細胞、NK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無血清培養基、CHO培養基、重組型胰蛋白酶、HEK293化學成分限定培養基、細胞凍存液。
以上分析給長期持股者信心。
至於當前的買賣建議,比較為難。今年出現過多次右側追高交易引發的後遺症。只能提醒東富龍、楚天科技股價波動非常大,而且處於相對高位,不排除補跌的可能。
如果真的出現補跌,那就是分批配置的時機。
四、中藥
中證中藥指數2021年以來上漲26.45%。
中藥板塊走強的邏輯是比較優勢,政策免疫,集採不會動搖根基,然後部分公司小市值低估值,有預期差可修復。避險催化產生的賽道級機會不可能長期持續,中藥治療需求是持續萎縮的,整體業績增速低,估值存在地心引力,不會拔高太多,所以後續會分化,主要看消費屬性強、業績增速高、獨家提價權。
部分中藥公司動態PE低於20倍,存在窪地效應。
五、創新藥產業鏈(創新藥企+CXO)
創新藥企投資進入Hard模式,逐步美股化,接近於風投,而CXO高估值邏輯鬆動,中期處於重構階段。
對創新藥企兩個重要提醒:
一是創新藥企進入出清階段,尾部藥企面臨現金儲備耗盡,再融資功能喪失,研發難以為繼,為了自救,可能會蹭各種熱門概念,然後股價脈衝式上漲,非常有迷惑性。現金不足以支援2年以上研發的,建議不要考慮。
二是創新藥企國際化進入驗證階段。國內醫藥創新的驅動力,來自CDE,你幾乎沒聽說過新藥研發失敗的訊息。與醫保局的打壓不一樣,CDE對藥企是非常友善寬鬆的,積極支援創新。但是要到跨國藥企的大本營去搶食市場,面臨的標準就非常苛刻,萬春醫藥普那布林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上市申請獲優先審評資格,但最後仍然被拒絕批准上市,股價第一天下跌61%,第二天再跌10%,當前市值僅有1.69億美元。與美股Biotech相比,港股18A仍然偏貴,科創板醫藥就更貴。
萬春醫藥折射的是美股未盈利生物科技的常態,研發成功,股價一天翻倍,研發失敗,市值可能接近於歸零。
國內創新藥企以License-out實現出海第一步,把新藥授權給跨國藥企,獲得首付、里程碑付款以及收益提成,以後是新藥獲批後,自建商業化團隊進行銷售,但這條路可能異常艱難。
FDA審評標準比國內嚴格,而且對中國藥企的公平性有待觀察,目前多箇中國創新藥進入FDA特別審批通道,都是潛在的火藥桶,可能引起股價50CM以上的山呼海嘯。
負面效應可能大於正面效應,新藥獲得FDA批准,股價大漲,如果不批,內外交困,看不到希望。
CXO
創新藥企股價低迷,IPO通道不再順暢,藥明系、泰格醫藥投資收益醞釀風險。明年生物類似藥集採預期,對生物大分子CDMO有影響。對頭部CXO來說,國內創新藥業務佔比不高,但屬於邊際增量業務,將受到同質化管線精簡的影響。
國內CXO發展到目前這種程度,已經在全球醫藥分工中佔有重要地位,不能簡單用代工廠來概括。事實上,如果只是低層次的代工,比如原料藥企轉型做CMO,那還沒什麼,如果要謀求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可能會觸及既得利益,所以最近傳出的訊息與此有關。
當一個板塊開始轉向,內在邏輯的潰敗是根本原因,外在導火索有隨機性,具體是哪個不重要。如果隨便一個訊息,板塊就炸了,不要去怪訊息,而是板塊有問題了。
對CXO堅持原來的觀點,股價拐點一定大幅提前於景氣度拐點,現在看來比預想更提前。所謂邏輯鬆動,有兩層意思,高估值邏輯開始鬆動,但基本面邏輯不一定鬆動(景氣度拐點還沒來),這就是迷惑人的地方。
CXO處於中期重構階段,無差別殺估值,大市值公司向著PEG小於1靠攏,小市值公司溢價稍高。
CXO畢竟是生物醫藥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增速不會降到很低,待估值合理、訊息面平靜後,由業績驅動成長。
六、醫療連鎖
醫療連鎖三劍客愛爾眼科、通策醫療、海吉亞醫療股價處於磨底階段,因為商業模式不會輕易被顛覆,經營有永續屬性,長期來看仍然是不死族,估值暫時被壓制,是長線佈局的良機,是啞鈴式組合核心資產一端的重要選擇。
醫療服務連鎖頭部公司是最適合長線持有的品種,至少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已經驗證過,也遠沒有摸到成長的天花板。
醫療連鎖採用DCF(現金流貼現模型)估值,可以透支2到3年業績,估值仍然存在爭議,但已經不算離譜了。
DRG引發一些擔心。
DRG模式本質是提升醫療費用管理水平,醫保基金總額仍保持增長,並不是做小蛋糕,而是把蛋糕分得更合理。根據DGR付費試點的實踐經驗,次均費用第一年下降,但後續繼續維持增長。一是最佳化收入結構,降低藥佔比、耗佔比,客觀上推高國產佔比,手術費、治療費適當上升,二是提高醫院執行效率,診療方案更加科學,鼓勵手術方式創新,床位週轉率加快。
民營醫院在成本控制、精細化管理上有優勢,而且醫保佔比不高。通策醫療當年醫保支付(歷年賬戶除外)佔營收的比例小於10%。愛爾眼科醫保收入佔公司總體營收的25%左右。海吉亞醫療透過公共醫療保險計劃結算取得的收入佔公司總收入45%左右。
七、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板塊是下半年殺估值最慘的,沒有經過集採充分洗禮,對控費更為敏感。器械總體只能做上半年。
A股器械已基本見底,港股單賽道器械仍未企穩。
微創醫療、愛博醫療進入長線網格配置區間。心脈醫療、南微醫學、惠泰醫療、樂普醫療進入中線網格配置區間,可以博取春季反彈或上半年行情。
八、消費醫療
消費醫療也是估值壓制,高毛利具有不正確性,現在主要是道德干預,還沒傷到業績本身。
對直播帶貨的整頓,可望降到醫美和功能性護膚品的銷售費用率,由渠道營銷轉為產品導向。
中國是全球醫美核心市場,千億級規模保持近20%高速發展,但滲透率仍然偏低,需求釋放空間大。注射類產品盈利能力最強,手術類及光電類醫美產品不斷上新,連鎖醫美機構集中度逐步提高,可望誕生全國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