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鯊,又稱鯊中老虎,看起很溫柔,沒有牙齒,但是可怕至極。往往都是不可以看外表的,越是溫柔的東西越是致命。這種鯊魚叫做鼬鯊,又俗稱虎鯊,又叫居氏鼬鯊,什麼都吃,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種鯊魚的介紹吧,讓大家瞭解更多知識
鼬鯊(學名:Galeocerdo cuvier)是真鯊科、鼬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呈紡錘型,軀幹相當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寬圓。眼近圓形,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溝很長,上唇溝幾達下唇溝之兩倍長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同型,寬扁斜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明顯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齒尖,小齒尖之外緣亦具明顯鋸齒。噴水孔裂縫狀,中小型。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明顯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上葉位於近尾端,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出,與上葉分隔處亦具缺刻,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或青褐色;腹側白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及橫行條紋。
鼬鯊屬熱帶和暖溫帶沿岸上層大型兇猛鯊,常近河口、港灣活動;夜行性,夜晚至淺水區攝食,白天至深水。性兇猛且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魚類、其它鯊魚、魟、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等。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南北緯40°之間。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臺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形態特徵
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0-104釐米。成年一般體長325-425釐米,重385-635千克。最長達5.5米,重達900千克。體粗大,延長,後部漸細小。頭長大,寬扁;頭寬比頭高大許多,頭長約為全長的1/5左右。尾亞圓筒形,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側正中自臀鰭上方始至尾基後方具一縱行隆起嵴,但未形成側褶;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很寬,背視平扁廣圓,側視鈍尖。眼中大,近圓形,上側位,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許多,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中大。近外側位,幾橫列,距口端與距吻端約相等,鼻間隔頗寬,比鼻孔長約大3.5倍;前鼻瓣後部具一短小圓形突起,與中鼻瓣合成1出水管;後鼻瓣後部具一半環形薄膜。口寬而深弧形,口寬比口前吻長大2倍餘,大於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口長約等於口寬的3/5;下頜與上頜緊合,口閉時不露齒;上唇褶粗大,褶溝直線前延,褶長約等於上頜長的3/5,下唇褶細狹,等於下頜長的2刀弱。齒上下頜同型,側扁,斜三角形,基底寬,齒頭外斜,裡緣圓凸,外緣深凹,裡外緣都具細鋸齒,外緣凹缺後具3-6小齒頭,小齒頭外緣也具細鋸齒;上頜正中1齒,每側10齒,下頜正中1齒,每側11齒;上下頜齒都只1行在使用。噴水孔細小平橫,位於眼上緣水平線後方,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的1/2-2/3。鰓孔5個,中大,比眼徑約大1/3,中間3個最寬,第一個稍狹,最後1個最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基板大,具1棘突1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距胸鰭比距腹鰭近許多,起點與胸鰭裡角相對,上角鈍圓,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前於臀鰭起點,上角鈍圓,後緣淺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延長細尖,比頭長或背鰭間隔約大1.5倍,尾椎軸稍翹;上葉位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而很延長,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與上葉分隔處也有一缺刻,尾端尖突,後緣消失。臀鰭比第二背鰭略小,起點幾對著第二背鰭基底中部,起點距腹鰭基底比距尾基為近,外角鈍尖微突,後緣深凹,裡角延長尖突。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大,近長方形,位於背鰭間隔後半部下方,外角鈍圓,後緣幾斜直,裡角鈍尖微突。胸鰭頗大,稍呈鐮形,外角和裡角都圓鈍微突,後緣凹入,鰭端幾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體灰褐色或青褐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和橫行條紋,腹面白色。
棲息環境
鼬鯊屬熱帶和暖溫帶沿岸上層大型兇猛鯊。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經常出現於河口、港灣堤防外、珊瑚環礁、潟湖區、外洋島嶼外圍水域。經常活動再水面表層,在深度為350米處也有發現。
生活習性
鼬鯊具有在大洋中遷移的習性,但並非大洋性魚種,在溫暖的月份從熱帶地區進入溫帶水域,並在冬季返回熱帶地區。同時也具有垂直洄游習性。獨居,有時在群體中出現,但這可能是由食物供應而不是社會行為所驅動的。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行性,夜間則至水錶層或淺水域捕食。
性兇猛且貪婪,幾乎可以吃任何海洋中的動物。首選獵物因地理區域而異,但通常包括海龜、鰩魚、其他鯊魚、硬骨魚、海鳥、海豚、魷魚、各種甲殼類動物和腐肉。鼬鯊的鋸齒狀牙齒加上前後搖晃頭部的鋸齒狀動作,使得它可以從更大的海洋動物身上撕下大塊的碎片。鼬鯊的胃裡曾發現過不少人類起源的物體。在紅海亞喀巴灣北端捕獲的一隻大母魚,裡面有兩個空罐頭、一個塑膠瓶、兩個麻袋、一條魷魚和一條20釐米的魚。垃圾通常從捕獲在港口和河流進口處的鼬鯊的胃中回收的,通常被傾倒到水中。雖然遠非天然食物,但人類的遺骸有時會被鼬鯊所吞噬。
繁殖方式
鼬鯊4-6齡性成熟,雄鯊性成熟長225-290釐米,雌鯊長250-350釐米。鼬鯊是真鯊科中唯一的卵胎生,它不使用胎盤來滋養髮育中的胚胎。取而代之的是,虎鯊胚胎是在發育的初期從較大的卵中發育而來的。當蛋黃供應用盡時,在發育的後期階段,透過稱為“胚層營養”的過程,發育中的胚胎轉換為飲用子宮液作為營養來源。妊娠期為13-16個月,一胎可產下10-82尾幼鯊。在北半球,交配發生在3-5月之間,而幼鯊則在第二年的4-6月之間出生。在南半球,交配發在11月至次年1月。
分佈範圍
海域
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南北緯40°之間。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臺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國家
存在: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林、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百慕大、巴西、喀麥隆、開曼群島、中國、哥倫比亞、剛果、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象牙海岸、吉布提、多明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牙買加、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賴比瑞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琉球群島、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皮特凱恩、葡萄牙(亞速爾群島)、波多黎各、卡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東帝汶、多哥、托克勞、湯加、千里達及托巴哥、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北卡羅來納州、加利福尼亞州、特拉華州、康涅狄格州、弗吉尼亞州、新澤西州、馬薩諸塞州、喬治亞州、馬里蘭州、佛羅里達州、夏威夷州、紐約、南卡羅來納州、羅德島州、密西西比州、德克薩斯州)、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索科特拉)。
遊動(季節性不確定):冰島、利比亞、南非、美國(阿拉斯加)。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大西洋中部地區該物種的商業和休閒捕撈率都有所下降。商業漁船上的觀察員所取得的資料表明,捕撈壓力,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捕撈壓力,對數量規模產生了不利影響。
主要價值
鼬鯊為大型遊釣魚。 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一直被用來製作傳統的夏威夷鼓;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物種危害
鼬鯊是一種強大的捕食者,就報道的對人類的襲擊而言,僅次於噬人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鼬鯊在遇見時通常很好奇而又沒有侵略性,是對人們最具有攻擊威脅性的3種鯊魚之一,應格外小心和高度尊重(ISAF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