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願意表揚別人,你就有可能成為贏家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時,曾看到一名學生在校園的角落裡哭泣。原來這個學生的家鄉發生了洪水。他的父母不僅沒有地方住,而且一天吃一頓飯。但他是個窮學生,沒有能力幫助父母。蔡元培立即決定資助他50大洋。學生們揮手說:“不,我不能接受!太多了。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歸還。”蔡元培和藹地說:“不急,你可以慢慢來。”
然而,在春節期間,這位學生沒有到上門感謝蔡元培,也沒有打招呼。蔡元培的一個朋友很不滿意,對蔡元培說:“你對他恩重如山,但他根本沒有感恩的意思,太過分了!”蔡元培只是笑了笑。
幾年後,這個學生有了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為了還錢,他拜訪了不再在北京大學工作的蔡元培。談到當年發生的事情,他抽泣著說蔡校長太感激他了,但他不知道如何報答,所以他深感羞愧,所以他不得不選擇沉默。
1947年,學者張中興與俞平伯在編輯《人世間解》月刊時約見。俞平伯欣然同意,並寫了一篇長篇文章。張中興很滿意,很快就在月刊上發表了。過了一會兒,俞平伯寫了一封信,詢問版稅的問題。張中興看完後不明白。一個偉大的作家和詩人怎麼會如此關心版稅這樣的小事呢?因此,張中興對餘平波有一種看法——太俗氣了。直到餘平波去世後,張中興在《新文學史料》上讀到一段文字,才知道俞平伯家的生活極其艱難,甚至靠妻子的典當過活。張中興感到不安甚至羞愧。為了安慰老朋友和道歉,張中興自責地記錄了此事,並對自己在不瞭解餘平波困難的情況下貿然評估餘平波的個性表示遺憾。
蔡元培和張中興的兩件小事告訴我們:沒有人能輕易地評論人。因為如果不瞭解他人的困難,即使推斷似乎很合理,也有可能做出完全錯誤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