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將帶大家去領略白堊紀時代的恐龍~古似鳥龍。
古似鳥龍(屬名:Archaeornithomimus,意為“古老的鳥類模仿者”)是一屬似鳥龍下目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9600萬年前的亞洲,化石來自二連組。
根據自然界的分類可將古似鳥龍劃分為: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蜥形綱
總目:恐龍總目
目:蜥臀目
亞目:獸腳亞目
演化支:似鳥龍類
超科:似鳥龍超科
科:似鳥龍科
屬:古似鳥龍屬
模式種:亞洲古似鳥龍
1923年,由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率領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團隊至內蒙古考察期間,彼得·凱森在三個採石場發現數個獸腳類遺骸,由多個個體組成,但是大部分關節分離,並缺乏頭骨和下頜。
這些化石由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於1933年命名並簡短敘述為似鳥龍屬的新種:亞洲似鳥龍;種名意指來自亞洲。
1972年,戴爾·羅素將這個種建立成新的屬古似鳥龍,使亞洲古似鳥龍成為其模式種。屬名由似鳥龍的屬名前面加上(古老)組成。
因為羅素認為發現古似鳥龍的地層屬於森諾曼階至土侖階時期,約9500萬年前,使其成為當時已知最古老的似鳥龍科。
最初並未編出一個正模標本;1990年,大衛·史密斯和彼得·加爾東在首次對化石的全面性敘述中,選擇了AMNH 6565標本(一隻腳)作為選定模式標本。
發現於馬里蘭州阿倫德爾組的腳部骨頭曾於1888年由奧斯尼爾·查爾斯·馬許歸入異特龍。
1911年,理察·斯旺·盧爾將這個標本命名為傷龍的新種。
1920年,吉爾摩將它們重新命名為似鳥龍的新種。但因為這個名稱已經存在。1972年,羅素將它們更名為古似鳥龍的第二個種。
但1990年史密斯和加爾東認為這些遺骸不屬於似鳥龍類,而是來自其他某些小型獸腳類。
1995年,可能的第三個種:比斯克提古似鳥龍由Lev A. Nesov根據發現於烏茲別克比斯克提組的模式標本:一個少年體的股骨和蹠骨而命名。
儘管如此,它們的親緣關係普遍受到科學界質疑或被忽視,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它們的關係。
古似鳥龍是一種中型的似鳥龍類,身長大約3.4米,體重介於45至91公斤。
來自其他似鳥龍類親緣物種的確切證據表明,古似鳥龍身上也覆有類似平胸鳥類的羽毛以及角質喙狀嘴。後肢結構堅實。第三蹠骨近端未癒合,因此非蹠骨型。頸椎大幅度氣腔化,沿神經弓及椎體有非常複雜的內部空腔,代表具有頸部氣囊。前部胸椎和一些尾椎也有一定程度的氣腔化,而薦骨則未氣腔化。
戴爾·羅素將古似鳥龍編入似鳥龍科。
與古似鳥龍共棲的恐龍包括:其他獸腳類如暴龍超科的獨龍,鐮刀龍科的二連龍和內蒙古龍,偷蛋龍科的巨盜龍,植食性恐龍以鴨嘴龍類的巴克龍和計氏龍,蜥腳類的蘇尼特龍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