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老北京有著這樣一群人,平時不見這些人的身影,只等哪家有人去世之後,這些人就會被高薪聘請每日好吃好喝地招待著。人們習慣稱這些人為槓夫,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職業幾乎絕跡。這些人身上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神秘的槓夫行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老北京神秘行業,皇帝都不敢得罪他
你聽說過連皇帝都不敢得罪的職業嗎?不是言官也不是朝廷重臣,而是老北京一個非常卑賤的職業“槓夫”,也就是古代的抬棺人。
自古就有“死者為大”之說,一旦有人去世之後,活著的人會極盡所能把他風光大葬。這體現了人們對死亡的敬畏,同時也是對去世之人的敬畏。敬畏之心一旦產生,就很容易就被他人利用。槓夫就是利用了事主的這種心理,才讓別人輕易不敢得罪他們。
當年光緒皇帝駕崩之後,皇室在民間徵集了7920名槓夫。聽見這麼龐大的數字,很多人都驚訝地咂舌,抬個棺材而已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人?
在古代從出殯到下葬,棺材一旦被抬起的話,不到下葬之地是不允許落棺的。北京到西陵之間有二百四十多里路,沉重的棺槨全靠槓夫抬著走,而且這期間一點差錯都不能發生。
為了避免在皇帝出殯過程中發生意外,早在出殯前一個月這幾千名槓夫就被請到了宮裡。這時候可沒人敢小看他們,還得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就為了讓他們踏實的在宮內演練“演龍輴”。
臨近皇帝出殯之時,負責這件事情的官員,還要提前給槓夫們塞好紅包。以求他們不要在出殯過程中發生意外,因為這件事情做不好的話,這些當官的輕則丟官重則腦袋不保。
並不是這些官員小心得太過,而是“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看似槓夫們命賤如草,他們卻可以輕易地在抬棺過程中做些手腳。讓棺材落地這樣的“大事”他們不敢幹,可是讓棺材顛一顛抖一抖的話,他們做起來很順手。一旦發生這樣的事,那就相當於打擾了逝者安息。
古人覺得這是不吉利的事,可能會殃及子孫後代。所以槓夫看似被人瞧不起,可沒人敢得罪他們。連皇帝出殯都能用到他們,更何況其他人了。
皇帝出殯時這7920名槓夫,128人分為一班,每天60班輪班替換。而且隨行隊伍當中還另外安排了240個幫夫,隨時準備著替換那些因抬棺而體力不支的人。再加上古時候的交通並不發達,多數的道路都是土路。
這樣的路平時走起來都風塵僕僕,如果再遇上雨雪的話,往往更加泥濘不堪。普通人走在上面都勉強而行,可是槓夫卻可以在上面走的的穩穩當當,這些槓夫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絕技。
人人身負絕技,行業門檻不低
槓夫可不是誰都能做的職業,抬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槓房的生意。因此這些槓夫在沒有活計的時候,都會在空曠的地上苦練本領。
槓夫絕對是當時的技術工作者,無論是走山坡還是平地,抬著棺材必求一個“穩”字,只為了不打擾逝去者的安寧。而且抬棺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說起落槓、墊換肩、快慢步、左右轉、上下坡,這些動作都有著要求很嚴的動作要領,走錯一步都可能影響到整個抬棺隊伍。
要想當一個合格的槓夫,就得下功夫苦練這些本領。準備出師的時候還會有相應的考核,看他們所抬的棺材是否能“穩如泰山”。
考核之前槓頭會在棺材當中放上十幾碗滿水,之後讓這些新手槓夫抬著走。走過一段較長的路程之後,就會開始檢驗他們的水平如何。如果這十幾碗水滴水未撒的話,才算是透過考驗。
就算是通過了考驗,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成為合格的槓夫,只有經歷過完整的出殯抬棺過程,並且在這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失誤,這才算是正式的出師。
槓夫幹活全靠默契,而且必須聽從槓頭的指揮。整個過程當中槓頭手持響尺為令,透過敲出有節奏的清脆的聲音,來對整隊人發號施令。如果有人不聽從槓頭的指揮的話,很可能會被槓頭當頭一棒抽打。
棺材能否走得穩就要看“尺頭”給的訊號如何了。在所有的槓夫都準備好之後,“尺頭”的響尺一響,所有的槓夫便抬槓起步,這個時候就不允許再講話了,只可聽見腳步摩擦地面的聲音。
如果想讓隊伍緩慢前移的話,“尺頭”會在響尺上敲一聲長兩聲短。如果想讓槓夫統一換肩,通常響尺會橫著打幾下。連打數聲是加快速度前進,到達目的地橫打響尺便是棺材落地。總之在行進的過程當中,所有槓夫都要以響尺為令。
棺材從起靈開始到下葬為止,這段路程當中是絕對不允許落棺的,這才是最考驗槓夫體力的時候。雖然聽著槓頭的命令可以換肩,可是在沒聽到命令之前誰也不敢動。
如果為了便於槓夫們在路上休息,他們也研究出來一個Y型的工具。需要中途休息的時候,把這個工具放在“槓”的下面。這樣的話棺材懸在半空中,也算不上是落地。
說白了槓夫這個職業是服務型行業,想要做得長久就要令客戶滿意。
因此槓夫在工作的時候會穿上特殊的行頭,但是圖案、顏色樣式等等都是有固定要求的,而且這些圖案不是用絲線繡上去的,而是用特殊的染色手法染上去的。他們還會戴上像荷葉形狀的帽子,上面插著一根長長的鳥翎。這是寓意逝者可以在另外的世界升官發財,之後便會庇護後代子孫。
行業特殊,雖重要卻屬下九流
由於所從事行業的特殊性,槓夫往往被認為是一群“不光彩”的人。他們在閒下來的時候,從來不會拜訪朋友或走親訪友,就是害怕別人覺得他們不吉利。槓夫在當時屬於下九流行當,甚至有人把他們同“叫花子”並稱。
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經常會聚集在天橋、關廂一帶,幾十個人睡在一間大通鋪的房子裡,沒有什麼社會地位才會被人瞧不起。
這些人由於身份低微難免內心空虛,會在現實當中尋找一些精神上的依託。他們尋遍了行業當中的佼佼者,找到了一位行當裡面的祖師爺。
這個祖師爺被封為“窮神”,無名無姓更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於是這些槓夫把“窮神”供在他們住的地方,每次出門做事之前都會拜祭,希望這位“窮神”可以保佑他們萬事順利。
後來一傳十十傳百,信仰“窮神”的槓夫也變得多起來。還有人特意修建了一座寒酸小廟,來供奉這位“窮神”落腳。
窮神廟就坐落於阜成門和西便門之間,護城河外大道以西約半里遠處。整體廟宇高不過七尺,進深只有三尺,從外面看起來實在是寒酸,甚至連地方史志也沒有記載過,只是被槓夫祖祖輩輩口口相傳。
其實歷史當中還真有個窮神,這個窮神頭頂一頂破烏紗帽。狗皮亮紗蟒袍是他身上的行頭,粉底盆靴是他鞋子的樣子。可是從外貌來看卻是“窮氣”十足,面黃肌瘦不說,身材也非常地消瘦,但是身高卻足足有八尺。據說這個窮神的存在,是專門保護窮鬼不受人算計。
其實這也是窮人們一種美好的心理願望而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當中,弱肉強食才是社會的真實寫照。
三年不開張,一場喪事吃三年
在解放前槓夫都是有組織的,人們統稱他們為槓房。這些槓房除了供養槓夫之外,專門接各家的白事一條龍生意。老北京光槓房就有幾十家,可以說壟斷了整個行業。
雖然這些槓房並不是天天有生意,可常常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狀態。因為除了抬槓之外,槓房裡面還兼營著壽材買賣,這可絕對是一個暴利行業。
為什麼說這個職業如此賺錢呢?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舊時代講究喪禮一定要奢華,只有風光大葬叫對長輩孝順。而且能去槓房僱得起槓夫的人家,都絕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不是皇親國戚高官貴族之外,就是那些做買賣的商人了。
這些人只看葬禮的奢華程度,根本不會計較所需要的花費。比如說光緒帝殯天就花費了54萬兩白銀,這些多數都被槓房掙了去。
也正是從清朝開始,喪禮從規模和內容方面越來越多樣化,但是在使用槓夫的數量方面,卻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要求。
比如說皇帝是當時的最高階級,喪禮上面所用的槓夫一般在120人左右,其他的階層的喪禮不允許超過這個數量。再往下就是龍子龍孫王爺貴族,他們使用槓夫的數量在80個左右。按照階層不同槓夫數量依次遞減,如果有誰超規模辦喪禮的話,是很容易因此而獲罪的。
還有當年清朝著名的大官李鴻章,由於他老家在合肥,出殯的時候就必須把棺槨從北京運到合肥。如此之遠的距離,光顧槓夫的錢就花了三千銀元。
雖然到了民國時期已經沒有了皇親國戚,也廢除了當時的等級制度。可是一些大戶人家仍然難改舊思想,希望自家的喪禮辦得體面一些。於是這些大戶人家大多數都會使用六十四抬的棺材。就算是一直號召人人平等的孫中山先生,在他離世之後的喪禮上面,也用了一百二十八抬的棺材。
既然接喪禮如此賺錢,為什麼那些槓夫還是窮得叮噹響?槓夫是殯葬行業當中最底層的人,他們是不可能單獨出去接活的,只能統一的聽從槓房的安排。
那些辦完喪事的大戶,人家也只會把錢交給槓房。通常槓房會在這裡面拿大頭,之後剩下的一少部分錢透過層層剝削,最後才會被髮放到槓夫手裡,這時候錢通常都會少得可憐。而且喪事兒不可能天天都有,因此槓夫們往往是飢一頓飽一頓,靠此賺錢養家更是難上加難。
身份不起眼,卻曾是吃皇糧的職業
別看槓夫這個職業不起眼,早期的時候確是個吃皇糧的職業。槓房在北京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時期可以追溯到明朝。起初這些槓夫並不是只賣苦力的閒漢,而是明朝時期組織有素的工兵。
那時候明成祖朱棣剛剛登基為帝,於是便在北京開始大興土木。如此之大的工程光用工兵和民夫肯定不夠用,於是很多監獄當中的犯人被放出來幹活。
朱棣
就算是這樣人數還是不夠,不得以朱棣開始從外地調兵,其中有很多就是從山西抽調出來的工兵。當所有的工程都結束之後,如何安置這些從山西抽調來的工兵是個問題。於是那個時候專門在北京成立了官營槓房。後來清兵入關這些槓房被解散,後來便漸漸地演變成了老北京的槓房行業。
不過這些利歷史並沒有經過考查,所以不知道這段歷史是真是假。不過關於槓房的起源還有一種另外的說法。那就是明朝滅亡之後,很多山西人隨著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他們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多數都從事銀錢業,磨刀匠等營生。
可是待清兵入關之後,這些人首當其衝成為了被對付的目標。他們被清兵抓捕成為了軍中的雜役,有的派去清掃街道,有的去掩埋那些戰場上的屍體殘骸。
慢慢地這些人在處理屍體方面有了經驗,後來就幹起了專門同屍體打交道的職業。槓房這個行業也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規模,這也是後來從事槓夫這個職業的人當中,為何以山西人居多的主要原因。
當時老北京的槓房被稱為“兩屋子半”,這裡面有很大的說頭。兩個屋子指的是“山西屋子”和“直隸屋子”,別看這兩個屋子都是專幹抬埋的槓房,可是區別卻非常的大。至於那個“半屋子”,指的是一些專門做壽材生意的店鋪,其他的事情他們是不做的。
“山西屋子”從名字上就知道,多數都是山西人經營的。他們非常得當時的清王朝貴族信任,也專門接受這些貴人的喪禮買賣。所以這些“山西屋子”的門面,普遍都會做得富麗堂皇,連匾額上都會寫上金字招牌。
另外在牌匾左右還會設上兩個小匾,上面標註著“滿漢”“執事”字樣。而“直隸屋子”多數是當地的北京人和河北人經營的,他們在門面上裝潢就沒有那麼講究。有的時候在屋子外面擺上幾個棍子,別人就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時期,老北京沒有了以前的等級制度,就沒有哪個槓房是比較特殊的了。能夠請來哪個槓房的人來幹活,全看上家出得起怎樣的價格。
後來一些槓房為了生意好,也做起了壽材方面的買賣。隨著時代的進步槓夫漸漸地消失了,可是還有一些老一輩的人還保留著這樣的“手藝”。曾經就有導演把這些抬槓的絕活拍成了紀錄片,這些紀錄片還曾經漂洋過海在國外播出過。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的年代魅力,這是歷史氣息所賦予他的神秘感。越是不為人知的行業,越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因為這個行業足夠神秘,才能讓人忍不住去探究整個事情的真相。如今槓夫成為故事裡才有的一種職業,那些身懷絕技的特殊人群,已經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