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插畫家諾曼·洛克威爾的作品,或許很多人都還印象深刻。
比如他在六十年代創作的這幅《我們共視的難題》,就是一幅非常具有現實喻意的畫作。
畫中一個穿著白色連衣裙的6歲非裔美國女孩,正在四名聯邦法警的護送下,走在學校的途中。上個課而已,為何這麼大的排場?其實畫作展示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存在於美國的種族問題。
這個女孩叫Ruby Bridges,1960年,Ruby因為成績優異,進入到原本只有白人才能入讀的一所新奧爾良學校,結果遭到了許多人的強烈反對。
那些反對的人不是什麼“暴徒”,而是該所學校的家長們,他們聚集在校區、路上,對Ruby進行辱罵甚至攻擊,不得已,美國政府只能派出‘專屬護衛’,護送Ruby上學。
洛克威爾畫的就是這樣一個嚴肅的事件,他取名《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深刻而直接地面對問題,以嚴肅而莊重的筆觸描繪出當下現實。
諾曼·洛克威爾是美國公認的優秀現實主義畫家,他1894年出生於紐約,14歲進入紐約藝術學校繪畫班,19歲成為《男孩生活》的藝術主編,22歲時就自己開了工作室,從此一生都在為畫畫奮鬥。
可以說非常厲害了,感覺從小就有特別鮮明的目標,一路走得非常堅定。
洛克威爾一生勤奮多產,總在真實地描繪美國人民的生活,他曾被《紐約時報》譽為“本世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作品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而從《我們共視的難題》中就能看出,洛克威爾的主要題材之一,就是真實地反映社會問題,因為他的畫見證了20世紀美國的發展與變遷,所以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其實在《我們共視的難題》之前,洛克威爾還有一組非常出名的系列畫作——《四大自由》。
《四大自由》共有4幅畫,它產生的背景是1941年,羅斯福在國會大廈演講中,提出的“人有四種自由,分別是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這四大自由理念。
兩年後,洛克威爾懷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用了十個月時間,以影象的形式直觀地描繪了這四種自由。
《言論自由》中,洛克威爾安排一個工人階級的男性在市民大會上發言,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此刻的他正在自由說話。這正體現了羅斯福所講的——“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言論和表達自由。”
《信仰自由》這一幅展示的是不同教派的人們,正在並肩祈禱,所表達的含義不言而喻。
《免於匱乏的自由》描繪得最有意思,洛克威爾竟想到了用感恩節,一群人在歡笑慶祝的場景來表示,體現出一種和平、健康而不受匱乏困擾的理想生活。
《免於恐懼的自由》頗帶溫情,洛克威爾用父母給孩子掖被子的形式來表示。這對應的是羅斯福所承諾的,這個世界將會沒有戰爭和戰爭威脅——再看如今的美國,還真是和這些一點也不沾邊,他們反而成了摧毀這種自由的操縱者。
不過就洛克威爾的繪畫來說,還是很有力量的,他用溫暖的寫實主義詮釋了羅斯福的理想,雖然感覺有些過於美化了,但這些畫面勝在真實,它所採取的角度大多是普通的生活場景,讓人看了能產生認同感,引起共鳴,所以這四張畫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巨大反響,受到了群眾的認可。
除了這些嚴肅的社會現實問題之外,洛克威爾還有大量特別生活化、幽默的題材作品,他曾說:“對我而言,人們日常生活中 的瑣事,都是豐富的藝術題材。男孩子在空地上撲打蒼蠅,女孩在房前階梯上玩牌,老人在黃昏裡漫步回家,這些情景都能觸動我的情感。”
也就是說,他的繪畫題材和物件很廣泛,不拘泥於特定的階層或身份。比如他最喜歡畫孩子,會描繪孩子們各種活動的瞬間,畫他們起床的樣子,玩遊戲的場景,淘氣打鬧的畫面……洛克威爾對小孩子似乎特別瞭解,因為他筆下的那些孩子總有著非常生動而豐富的面部表情。
還有其它型別的,我最喜歡的是他的那幅《三人自畫像》,創意十足,特別有意思。
外國畫家總喜歡畫自己,但洛克威爾這麼有新意的還真不多。在這幅畫中,他右手正在畫自己,身體向左側探去,又出現了另一個自己,看著像是在照鏡子畫像,其實那個“鏡子”也是一幅畫。
再仔細看的話,還能看到他的腦袋上面另有一張草稿圖,所以這幅畫共有四個不同角度的自己。
這還沒完,看到他右上角掛的那些畫像了嗎,那都是世界聞名的畫家們的自畫像,有梵高、丟勒、倫勃朗、畢加索,簡直到處都充滿了自畫像元素,整個作品真的是有趣至極。
洛克威爾的畫具有很濃的漫畫風格,而且極其寫實,對人物、服裝、場景的刻畫都偏向精緻細膩,如此精心的描繪,不僅能將氣氛渲染到位,還能讓觀眾接受到他想表達的意思。
看他的畫,好像在看一個個小故事一樣,生動有趣,且帶著樸素卻又美好的生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