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8歲,自入秋以來,每晚睡著後都感到口乾,喝水後也沒有好轉,一開始以為上火了,但是吃藥後也沒用,請問我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麼調製呢?
口乾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症狀,尤其是老年人居多,大多睡到半夜都會感到口乾舌燥,嚴重的甚至出現口唇乾裂、咽喉灼痛、口不知味、吃飯不香的症狀。據統計,有30%~50%的老年人都會出現此類症狀。而很多人出現口乾症狀時,大多都會認為是上火所致,於是食用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生地、麥冬等等。殊不知,口乾並非只是上火,也有可能是因為陽氣不足,溼濁內阻所致。
導致口乾症狀發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我們常見的上火之外,許多老年人由於新陳代謝減慢,唾液腺的腺細胞發生萎縮,唾液腺分泌功能減退都會導致口乾。此外,患有糖尿病、肺結核、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咽喉炎、更年期綜合徵的患者,也很容易出現口乾。
但這些有人可能會有疑問,自己去醫院檢查,但檢查結果一切正常,這種情況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應該如何治療?
關於口乾一症,我國醫書上早有過諸多記載。口乾症在中醫病名中屬“乾燥症”範疇,《景嶽全書·卷二十六》雲“渴因火燥有餘,幹因津液不足,火有餘者當以實熱論,津液不足者當以陰虛論”。《傷寒六書》曰“口乾者,邪熱聚胃,消耗津液,故少陰證,口燥咽乾,急下之”。可見其主要病機為胃熱津傷及陰虛津虧兩方面。此外也有許多學者認為,熱勝及津虧固然佔多,而溼濁內阻,脾氣不升,津不上承者實不少見。
脾胃虛弱,津液無法承上
《素問·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水溼,疏布上下,倘若脾的運化功能正常,便能將津液上輸到口竅,口舌自然能夠得到濡潤。但脾為太陰溼土,喜燥而勿溼,倘若外感溼邪,或者因為熬夜、過食生冷肥膩食物,都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溼濁內犯,困阻脾陽,使脾氣不升,津液自然無法上輸到口腔,則感口乾舌燥。
溼熱為患,分以治之
溼為陰邪,熱為陽病。溼邪為患,則溫燥化之;裡熱內擾,需清瀉火熱。然溼熱共為內患,膠著蘊結,病機複雜。薛雪在《溼熱條辨》中提出“熱得溼愈熾,溼得熱愈橫,溼熱兩分,其病輕而患,溼熱兩合,其病重而速”。因溫燥化溼而徒增裡熱,清熱瀉火卻辛涼傷陽、礙溼,故古有“分消上下”“分解溼熱”之說。溼熱治法需理清溼、熱二者孰輕孰重。《溫熱論》曰:“滲溼於熱下,下不與熱相搏,熱必孤矣。”故溼重兼熱者,應重以化溼而兼清裡熱,使溼濁得化,溼去熱孤。
治宜化溼調脾,調理氣機
口乾是臨床上出現頻率很高的症狀,大多數的治療很快就能很快見效,但也有很多口乾病程長、遷延不愈,而且療效甚微。西醫主要是使用擬膽鹼藥、人工唾液、特製牙膏等治療,療效較差,副作用明顯,不能根治。此類口乾應採用中醫辨證施治,抓住核心病機,方能獲得較好療效並減少復發。
溼病始因七情內傷、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致脾氣受損,溼濁漸生。若鬱久化熱,則傷脾陰。溼傷陽氣,或過用溫燥,則脾陽受損。故溼熱病辨治需注重以下兩點。
其一,溼熱病恢復期常留餘邪未淨,脾氣不舒,但溼熱為患,除邪但到十之六七,不可過於溫燥、寒涼,以免礙溼損陽。在溼病後期見精神倦怠、胸脘痞悶、口淡乏味等症,宜輕解溼熱,醒脾化溼。如竹葉、荷葉、茯苓、蘆根、佩蘭、藿香之類,使化溼而不傷陽,清熱且祛溼醒脾。
其二,在溼病之始,脾胃或傷,加之邪氣傷正,或用藥不當,溼病後期脾臟更為受損。故治療溼病後期常注重調理脾胃,以強後天之本。故在治療溼熱病後期常因脾胃虛損分類治之。若脾胃不舒者,予柴胡疏肝散主之;脾陽不升者,以升陷湯調之;脾氣不足者,予四君子湯加減;脾陰虧損者,予沙參麥冬湯加味;脾陽不足者,以理中湯和之。
醫案分析
患者李先生,68歲,2020年12月15日初診。患者訴1年前無明顯誘因感口乾舌燥,口中黏膩,以夜間為甚,多次於外院醫院就診排除糖尿病、甲亢、乾燥綜合徵、腫瘤等疾病,經治療症狀未見明顯緩解,遂來就診。初診見:夜間口乾明顯,伴口淡,時有頭暈,咳嗽,咳較多白黏痰,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白厚膩。脈弦,均為一派溼象,且溼重於熱,證屬痰溼內阻,氣不化津。治以健脾行氣,燥溼化痰。處方:陳皮、法半夏、茯苓、蒼朮、白朮、黃連、天花粉、藿香、玄參、青果、全蠍、黃芩、貫葉金絲桃、甘草。共15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患者訴口乾較前減輕,反見口瘡,下肢脹痛,小便短赤,納食欠佳,口淡乏味,夜寐不安,大便偏幹,診見舌偏紅,苔厚膩偏黃,脈弦,考慮服藥後溼濁漸化,裡熱始現,溼熱交蒸,合而為病,故更改處方,以化溼清熱,宣暢三焦。處方: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法半夏、厚朴、通草、滑石、黃連、天花粉、藿香、青果、酸棗仁、甘草。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藥後患者下肢脹痛較前減輕,口乾症狀進一步緩解,守原方加桑葉、蘆根、佩蘭10醒脾化溼,清熱生津。後續以醒脾化溼、兼補脾氣法治療,口乾症狀已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內容只適用於普通的口乾症,對於糖尿病、乾燥綜合徵、甲亢、腫瘤、以及長期服用藥物而導致的口乾症狀,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當出現口乾症狀時,建議先諮詢專業的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不可擅自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