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巧克力、棒棒糖、奶茶、甜點、冰淇淋、含糖飲料……這些都是很多人喜愛的甜食。
臨近過年,走親訪友、聚會應酬,人們有更多可以敞開吃喝的機會,放鬆一整年的疲憊身心。
但這時候,如果你聽到一則訊息:“吃甜食比不吃甜食可能更容易患癌。”會不會被嚇到?
吃甜食就是吃糖嗎?日常食物裡的“糖”到底有幾種分類?吃糖就是在“喂”癌細胞?糖與“癌細胞”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糖的正確吃法是怎樣的?先彆著急,答案會一個一個公佈。
首先要分清“甜食”與糖的關係
一般來講,只要吃進嘴裡有“甜味”的食物,都算甜食,甜食裡都含糖。但這個“糖”是籠統的概念,因為糖有不同的分類。
而且,有時吃到嘴裡“不甜”的食物,雖然不能算甜食,但也含糖。比如米、面、大豆等健康澱粉類食物,這些屬於天然存在的糖類,不是“新增糖”(又稱遊離糖),不會快速被身體吸收,對血糖造成較大影響,所以相比之下,對人體會健康很多。
日常食物裡的“糖”具體有以下幾大類
1)單糖:這是最簡單的一類,由單一分子構成。比如:葡萄糖和果糖。代表性食物有蜂蜜、葡萄糖營養劑等。
2)雙糖:簡單的糖分子可以成對組成雙糖。大家都熟悉的炒菜時使用的白砂糖、紅糖、麥芽糖等,就是雙糖。當雙糖加熱至200℃時會變成焦糖,俗稱炒糖色,人們常利用這一性質,將白糖炒成焦糖給原料著色。所以在糕點、甜品、烤鴨等食物中的新增糖,一般都是雙糖。
3)多糖:多糖的糖分子還可以成為更長的分子連結在一起,水解後能生成很多單糖分子的糖類。多糖可分為澱粉多糖和非澱粉多糖。澱粉多糖即碳水化合物,常見的有澱粉、糖原;非澱粉多糖包括纖維素、果膠、樹膠等。多糖存在於米、麥、玉米等食物中。
4)甜味劑:甜味劑只是一個統稱。它廣泛存在一些食物和飲料裡,也叫做“代糖”。一類是人工甜味劑,如:糖精、安賽蜜等,另一類是糖醇類甜味劑,如:木糖醇、山梨糖醇;還有一類是天然提取的甜味劑,如:甜菊糖苷等。以三氯蔗糖作為“代糖”的典型代表,廣泛新增在“無糖”飲料裡。
吃糖是在喂“癌細胞”嗎?
這些年,營養學家們對甜食的批評一直不絕於耳。
甚至有說法認為“喜歡吃高糖飲食的人,比低糖飲食的人,更容易患癌”。
但真相是,癌細胞和糖之間沒有直接聯絡,沒有研究和證據顯示,吃糖會使癌症惡化。糖本身不會導致癌症。也沒有研究顯示,不吃糖就有利於腫瘤萎縮或消失。
糖為細胞提供能量,而癌細胞通常生長迅速、繁殖速度快,所以癌細胞也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提供能量。
但是,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通知自己的身體,只讓健康細胞使用葡萄糖,不讓癌細胞使用葡萄糖。相反,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輸入,可能會影響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水平,進而損害長期健康。
雖然糖本身不會致癌,但是吃糖與患癌之間,是有間接關係的
高糖飲食會導致體重過度增長,而很多強有力的科學證據表明,超重和肥胖會增加10多種不同型別癌症的風險,肥胖是僅次於吸菸的、可預防的癌症原因。
據一項發表於2017年的研究顯示,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宿主的腸道微生物群,改變糖穩態,降低飽腹感,讓人更想吃甜食,進一步導致熱量攝入,不僅不能起到減輕體重的作用,反而會引起體重上升。
據另外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新研究表明,無糖飲料中含有的三氯蔗糖——一種典型人造甜味劑,會使得血液中與飽腹感相關的激素分泌受到抑制,水平下降,這意味著飲用含三氯蔗糖的飲料,可能會讓大腦產生飢餓感,增加女性和肥胖人群(尤其是肥胖女性)的食慾,從而吃更多食物,導致更多的卡路里攝入。
此外,據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飲用含糖飲料較多的人患癌的風險略有增加,而且與體重無關。不過,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一發現。
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資料顯示,全球 5 至 19 歲兒童和青少年因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已從 1975年的 4.0% 急劇升高至18%。其中,導致肥胖最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高糖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攝入。
糖的正確“吃法”是怎樣的
長期食用甜食,尤其是有新增糖的食物和飲料,會有以下幾點危害:
- 吃多了會發胖,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
- 長期高糖的飲食習慣會影響記憶力和大腦功能,增加患痤瘡和齲齒的風險
- 最近還有一項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表明:高糖高脂的飲食方式(Western Pattern Diet),會損害腸道免疫系統,從而增加感染和腸道炎症的風險。
所以我們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吃糖的注意事項:
1)我們需要減少的是“新增糖”攝入,而不是天然存在於水果、牛奶等食物中的糖,或健康澱粉類食物中的糖,如大米、全麥和豆類。
2)減少含糖飲料的飲用,如碳酸飲料、能量飲料和含糖的咖啡,也包括標註“無糖”的飲料。
3)其它明顯含糖的食物,如甜食,包括巧克力、蛋糕和餅乾等,其中含有新增糖,應減少食用。
甜食雖美味,可不要貪嘴哦。
參考資料
[1] Sugar and cancer – what you need to know. Retrieved Dec 25, 2021,from https://scienceblog.cancerresearchuk.org/2020/10/20/sugar-and-cancer-what-you-need-to-know/
[2] Alexandra G. Yunker, et al.,(2021). Obesity and Sex-Related Associations With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ucralose vs Sucrose on Appetite and Reward Processing. JAMA Netw Open,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6313.
[3] Michelle, Pearlman, Jon, et al., (2017).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Obesity. Current Gastroenterology Reports, DOI:10.1007/s11894-017-0602-9
[4] Alexandra G. Yunker, et al.,(2021). Obesity and Sex-Related Associations With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ucralose vs Sucrose on Appetite and Reward Processing. JAMA Netw Open,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6313.
[5] Obesity and overweight. Retrieved Dec 25, 2021,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免責宣告: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資訊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援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