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創造環境,
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馬克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環境會影響人,這種觀點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認識到外部環境的重要作用,它甚至能夠改變DNA。
環境改造基因
一對教授夫妻,孩子卻智力低下,為什麼呢?因為智商是很多基因累積的結果。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是隨機分配的。如果“聰明基因”分配得少,孩子便可能平庸;如果“聰明基因”分配得多,孩子便比較聰明。
以往人們的認知是,基因一出生就決定了,後天不會變化。但事實並非如此。
表觀遺傳學認為,雖然基因在人的一生中變化的可能性極小,但基因的表達卻是隨時都可能變化的。在人體中,染色體由基因和組蛋白構成,基因的表達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基因的甲基化。
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的智力,與部分基因的甲基化修飾有關。DNA的甲基化可能會促進生物體的學習和記憶。
如果把人比作一臺電腦,基因就是裝在電腦裡的程式。雖然程式一出生就決定了,但究竟重啟哪些程式,則受環境影響。即使電腦系統完備,後天環境惡劣,比如壓力過大、營養缺乏,孩子的智力便會受損。
海馬體與記憶
海馬體是大腦中控制學習和記憶的關鍵部位。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它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資訊編碼、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空間導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海馬體就像是一個強大的圖書管理員,人們運用記憶的過程,就像是去圖書館借書還書的過程,海馬體把資訊歸檔得明明白白。
被海馬體錄入的資訊為短時記憶,如果反覆記憶,最終會成為大腦皮層的永久記憶。
研究表明,海馬體每天可產生約700個神經元,處在新生階段的神經元需要多種刺激才可以生長、成熟,進而成為有活性的海馬體神經元。
刺激!刺激!刺激!
前文說到,後天環境對智力發育意義重大,古代有孟母三遷,今有學區房內卷,家長對學習環境的重視可見一斑。但似乎偏離了本質。
一組對照研究中,跑步組(飼養在帶有轉輪的籠子裡)與對照組(飼養在常規籠子裡)的小鼠相比,海馬體產生更多的神經元。
而對於高階動物——人類來說,最有效的訓練方法便是給予多種多樣的刺激。《美國兒科學會》也強調,嬰幼兒生活在多種刺激中,能夠促進大腦發育。
在嬰幼兒這一大腦發育黃金期內,怎樣有效進行刺激,開發孩子大腦呢?
創造一個富有教益的環境
鹿橋科教主張嬰幼兒的學習應調動聽覺、視覺、動覺、觸覺等多個感官,透過200多套教材與教具,讓孩子不知不覺學習知識,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全面開發。
比如鹿橋的明星產品之一世界腦球儀,讓孩子在地圖上放眼世界,認識國花,聽國歌,分辨國旗,學習人文地理,增長知識;集教育與娛樂於一體,在遊戲中掌握知識,開發頂葉;腦球儀的使用需要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為孩子的大腦發育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
利用多巴胺建立獎賞機制
“對”、“你真棒”、“太好了”、“真厲害”,這些肯定的詞句,在鹿橋的家庭中每天都能聽到。完成一次閃卡,達到一個目標,都會得到誇獎與鼓勵。在讚揚中長大的孩子,自信心與成就感爆棚,學習內驅力滿滿。
同時,鹿橋的理念中,多巴胺不是唾手可得的物質獎勵,而是可持續的鼓勵。獎勵孩子,帶孩子逛天文館,遠好過買玩具。
鹿寶與自己學習的教材
一起發射的神經元親密無間
赫布的神經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兩個神經元經常一起啟用,那麼,其中一個的激發,便會啟用另一個。神經元是可以學習的,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這個基礎便是:重複、高頻。
鹿橋的閃卡,一次三遍,一天三次,一週21次,在不斷地鞏固中,孩子的神經元會密不可分。看到火箭的照片,孩子會脫口而出“一是氫,我最輕,火箭靠我運衛星”;新聞中聽到“阿富汗”,立即告訴家人,“阿富汗國花——小麥花”;坐火車的時候,便會主動討論“發明火車的萊特兄弟”。
鹿橋的核心理念,便是為處於黃金期的嬰幼兒豐富、有效的刺激,讓孩子在家人愛的陪伴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東西,大腦得到開發,擁抱更加幸福、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