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村莊一度成為中國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標;這裡層層梯田莊稼蔥綠,山間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鬱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這裡曾先後有18位外國元首造訪;這裡曾有來自海外地區134個國家和地區的兩萬五千多人到此參觀;這裡曾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李先念、葉劍英、鄧小平、郭沫若等相繼視察,國內參觀人員更是不計其數,這便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聞名全國的大寨村,現在為全國十佳小康村。
 車在通往昔陽縣大寨村的內昔公路上飛馳,兩旁是層林盡染的山巒,一路群友們歡歌笑語。翻過橫亙的太行山脈,進入到山丘起伏、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向前蜿蜒行進,拐到通往大寨的寬廣的馬路上,眨眼來到大寨村前。
我們繞村來到大寨風景區,風景區為4A級景區,為國家森林公園。我們參觀的笫一站是“大塞展覽館",該展覽館位於虎頭山麓的西側,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築,四周松槐柏柳相間,極為雅緻潔淨,館內在"農業學大寨”的金色大字下,展現了建設新大寨的全過程,展覽分七個單元,從思想領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許多照片、實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
展覽館前有大地之子陳永貴的雕像,頭包羊肚子白毛巾,一副農民本色打扮,栩栩如生。那種樸實堅強的性格,顯示出農民政治家的魄力。大寨本是位於太行山麓的一個小山村,面積只有1.88平方公里,全村700多畝地被分散成4700多塊,全都斜掛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是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年年災情多”的地方,在陳永貴等人的黨支部領導下,憑看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蘿筐,靠著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分晝夜地苦幹,利用河溝造糧田,開墾荒坡造梯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七倍,徹底改變了村民“宿無房,腹無糧,體無衣”的苦日子,成為聞名全國的名村。
從雕像往東,沿山勢步步登高,兩旁梯田式的花壇內,松柏亭亭玉立,百花爭芳鬥豔,經過四層臺地,登上228級青石臺階,前有墓碑,上書“陳永貴之墓",碑後刻陳永貴傳略,碑後建墓塚,墓的三面依山築梯田成靠背式墓圈,像一把圈椅,大寨的百姓希望他們的陳書記好好的坐在圈椅裡休息,他的一生太勞累。整個墓地按中山陵的思路設計,墓地周圍花團錦簇,綠草如茵,實現了陳永貴書記“死後埋在虎頭山上,親眼看著大寨的變化”的生前遺願。左側是郭沫若紀念碑,背靠巍巍虎頭山,面對彩虹般的團結溝,此處充滿了詩情畫意,這裡是郭老生前到大寨時曾流連漫步的地方,詩碑用漢白玉鑿成,聳立在一座幽靜的庭院裡,刻有他所書的《頌大寨》詩:全國學大寨,大寨學全國。人是千里人,樂以天下樂。狼窩成良田,凶歲奪大熟。紅旗毛澤東,紅遍天一角。筆力遒勁,文采斐然。於是虎頭山上出現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觀,文壇泰斗的紀念碑與農業勞模的墓碑並峙相映,給虎頭山平添幾分書卷氣。
墓地右側則是葉帥親筆題寫“虎頭山"的山碑,是虎頭山的標誌。虎頭山是大寨的象徵,在形容大寨人的心胸和覺悟時,總會引用“站在虎頭山上望北京"這句話。那時,凡是到大寨學習經驗者,都要登上虎頭山這個大寨最高點,俯瞰層層梯田,體會大寨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如今的虎頭山,已被開發成著名的旅遊景點“虎頭山森林公園”。當時,人們地裡捨不得種樹,就到虎頭山的石縫裡種了1000多畝荒山。今日虎頭山已是綠樹成蔭,松柏成林,滿山蒼翠而肅穆,散發出一股清靈之氣,蘊含著一種自然美的神韻,山坳間灌木朱翠,分外妖嬈,金秋十月,萬山紅遍,裝點著山林大地。 沿山碑向南,便是周總理紀念亭,是當年周總理登臨虎頭山時的休息處,此亭寄託著大寨人對周總理三訪大寨的感激之情和深切懷念。再向前往下,在山腰處是孫謙紀念碑,是紀念宣傳大寨的著名作家孫謙的。往前便是著名的團結溝渡槽,是連線虎頭山和龍山的通道,長122米,距溝底27米,橋墩細而結實,往下看有眩暈之感,當時是大寨人花20萬巨資所建。橋上為渡槽,上蓋水泥板,水從板下流過,人在板上觀景,周圍美景盡收眼底。其作用是把楊家坡水庫的水從龍山接到虎山,再蜿蜒東北而去,為沿途十幾個村的人畜和作物送去水源,當年華國鋒主席選入小課本的詩歌:“高山頂上修條河,河水嘩嘩笑山坡。昔日你在腳下走,今日你從頭上過”即是這條人工河。高大的橋身與周圍美景相映襯,成為景區遊客的必遊之地。
過渡槽沿山腰而行,我們來到了“大寨文化展示館”,該館位於虎頭山西南側的龍山上,坐東朝西,依山就勢,背靠金銀堖,面對狼窩掌,與大寨展覽館隔團結溝相望,是大寨展覽展館的姊妹館,共分四層,階梯式結構,層層相通,透過實物、圖片、雕塑等來展示大寨地區的風土人情及大寨人民的奮鬥經歷,是瞭解大寨的一扇靚麗的視窗。
從展覽館出來,沿臺階下去有大寨人的民俗表演。看完表演,驅車沿團結溝往回,便是陳永貴帶領大寨人三戰狼窩掌的地方,環繞村子的是座座梯田,這是大寨人最出名的物質基礎,陳永貴是個會修梯田的人,他修的梯田不僅實用,也很漂亮,可供參觀,更可長久造福於大寨的子子孫孫。
回到大寨村,仰面可看到大寨村門樓上的“大寨″二字,門樓前是柏油鋪就的乾淨整潔的長方形廣場,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是參觀大寨的停車場,現在逐漸成為商貿區,有鎮政府、酒店、賓館等。進門樓,是儲存完好的大寨古村落,依地勢而建,錯落有致,多為分層窯洞式建築,古樸典雅,底層多為小吃和賣紀念品的商鋪,一家挨一家。
院中有一棵百餘年樹齡的大柳樹,樹冠碩大,像一把巨傘,遮出100多平方米的樹蔭,閱盡了大寨人一個多世紀的滄桑鉅變,幾乎成為大寨的象徵。巴金在《大寨行》中寫到:“我羨慕它,喜歡它,看見它,彷彿見到全體大寨人,彷彿讀到大寨的歷史。”這株過去用來上吊自殺的老柳樹如今根如磐石,形似蒼龍,峻峭挺拔,枝葉茂盛,肅立在村口迎接遊人,被稱為"迎客柳"。
漫步在大寨村裡,我們彷彿可以看到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裡,中國農民在農業發展道路上的探索實踐中,做出過怎樣的艱苦的努力和無私的貢獻。歷史的軌跡,引起人們無限的沉思,今天的崛起更會增強面向未來的信心!
(作者:內丘清風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