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身材高大,枝葉繁茂,像芝麻一樣,是油料作物。
一
麻子,不擇地塊,隊上指給每家的麻地,都是些零散的地塊,多是坡陡坑深的地方。
麻子是最省心的莊稼,種玉米的時間,忙裡偷閒,撒下種子,盤一下黃蒿,基本就完事大吉了。
麻子是最招人稀罕的莊稼,它的渾身都是寶。
它的籽出油,我們叫清油,比葷油炒菜清淡,大人娃娃都喜歡。
它的皮叫麻,可以搓背柴、背莊稼的大繩,可以搓納鞋底的麻繩,也可以揉成麻捻、麻團,納展布洗碗,墊鋤把、钁頭把、鐵掀把。
它的杆是易燃的引火柴,也是小孩燃放鞭炮的最趁手的火把。
二
麻子,身材頎長,喜歡分枝,葉子對生,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葉柄上生出五六條葉脈,伸展出五六片細而窄的葉子,猶如手指,中間長兩邊短,於極小的手掌處回合,對稱著,照應著,猶如兩把開裂的扇子,邊緣排列著整齊的鋸齒,背面有細毛,摸上去綿軟粘人,最愛粘衣服,不好往下撕。
三
雌雄異株,雄株只開花不結籽,俗稱花麻。雌株結籽,就叫油麻。
花序頂生或腋生,凡是分枝都能開花,主枝開花最盛。
花麻
麻子結籽以後,花麻就開始落花、黃葉,為了不影響麻籽生長,就要拾花麻。
拾回來的花麻,用棍子敲掉葉子,捆成捆,漚在事先挖好的池塘裡,壓上石頭,放滿水,一月後撈出來,靠在地畔上晾乾,難聞的氣味也消散了,就揹回家,放在院子裡。
下雨天消閒(陝北話讀xiaohan)了,抱一捆,折麻柴,掰斷麻桿,扯下表層的那一層纖維,就是麻。
花麻從麻塘裡撈起來的時節,麻籽也成熟了,再去割油麻,一背一背地往回背。晾乾,一晌午就把麻子捶下了,不用連枷,那會把麻柴打碎的,把麻籽打裂的,直接在地上摜就行,何況小家小戶,也就幾背而已。簸去小枝小葉,綠豆大小的籽粒,也就二三鬥罷了,外殼薄脆,內肉油香。
油麻桿紮成捆,像漚花麻一樣再去漚麻,如法炮製。
四
那些年,都是手工榨油,我們叫出油。先把麻籽在大鍋裡炒熟,再到碾子上壓碎。再在大鍋裡倒上水,放進壓好的油泥,大火燒開,一邊用擀麵杖攪動,一邊慢火熬煮,一點一點往出撆(讀pie)油,水上面不見一點油花,才停火,算是大功告成。油都撆到盆裡了,鍋裡剩下的就是半鍋的麻湯。
出油是大事,也是累活。一去碾子上壓油,半道莊就聞到了油香。
左鄰右舍,家門自己就趕來分麻湯。知道主人家累得夠嗆,約摸油已經出鍋了,就擔著一擔水來了,來者必須有份,那怕沒有了主人家的,也不能少了親戚鄰居的,半道莊熬麻湯飯吃,就跟過節似的。好久沒粘腥葷的受苦漢,三碗不飽,五碗不放,這就有了麻湯飯憋憨漢的掌故。
吃完麻湯飯,主人家還要再燒一把火,煉出油裡面的水份,等到油不再“嗤、嗤、嗤”作響,看起來色澤暗黃,聞上去味道幽香,晾冷裝進油罈子,仔細收藏。
五
現在,乾貨市場炒麻籽很火,嗑麻籽成了不少人的嗜好。
我也是那個年代養成的習慣,大人不讓磕麻籽,怕連皮吃了不好消化。我裝上一口袋,避開大人偷偷地吃,把麻籽放進嘴裡,牙齒輕咬,舌頭捲動,舔出內瓤,吐出外皮,靈活自如。
每一次咀嚼,清香洋溢在嘴裡,也氤氳在空氣裡,讓我陶醉,讓我痴迷。
當年最好的油料作物的麻子,現在成了美好生活的點綴,變得無足輕重。
關於麻子大概有兩件事還為人們津津樂道,一是麻湯飯,作為特色飯,飯店賣得很火;二是炒麻子,作為小食品,乾貨市場或櫃檯還是搶手貨。
至於榨油幾乎沒落了,雖說可以機器榨油了,卻因為麻子產量不高,幾乎沒有人種了。好久沒有聞到麻油炸糕的清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