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後階段,女兒李敏來看他了。此時此刻,毛主席已經完完全全地迴歸了父親的角色。他像天底下所有的父親一樣,見到女兒來,心情自然很高興。他強撐著精神與女兒寒暄起來,可惜他的身體不允許他長時間說話,到後面毛主席只能做手勢傳遞資訊了。
據衛士周福明回憶說:
“毛主席在本子上畫了三道,又在床頭上敲了三下,憑著多年的默契,我理解了毛主席是要看三木武夫的書籍。”
可毛主席給李敏做的一個特殊手勢,她和在場的陪護秘書張玉鳳都百思不得其解。
毛主席病重
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這一年,他的身體已經達到了極限狀態。以前,毛主席生病,他不要打針、吃藥這些“外援”幫助,他要靠自己的意志力去戰勝病魔。但現在,越來越虛弱的身體,使他的這道“理論”不再奏效。在醫生的多次勸說下,毛主席終於接受治療了。7月,醫生建議用鼻飼插管。那是從國外進口的一種很細很長的插管,可以從鼻子一直插到胃裡,以此輸送營養,維持生命。鼻飼的第二天,毛主席恢復了一點氣力,他很高興。五六天都沒開口說話的他,破例和身邊的孟錦雲護士聊了好一會兒。
毛主席顯得很高興,他笑著對孟錦雲說:“小孟呀,你比我懂得多,我得聽你的了。”
孟錦雲接過話來,說道:“您就得和醫生好好配合,您的病會治好的。您不是聽我的,要聽醫生的。”孟錦雲知道,主席的性格是這樣的,以後他肯定會全力配合好醫生的。
接下來的日子,毛主席的身體狀況並沒有朝著好的方面進行,他的身體狀況是越來越差了。如果犯了病,那麼情況就變得非常危急。有好幾次,主席的臉色灰黃,嘴唇發紫,呼吸短促,主席的幾個醫生全力搶救才使之脫離危險。
這個時候,毛主席最需要的是兒女們陪伴在身側,父親和子女們之間的特殊感情是工作人員無法代替的。可他的孩子們都先後搬離了中南海,一兩年才能見一次面,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女兒李敏想來見一見毛主席,都會被警衛們攔下,她只好去尋求汪東興幫忙。據李敏回憶,
這一年,她只去看望過兩次毛主席。
李敏最後一次見毛主席的時候,毛主席已經處於垂危時刻了。他躺在床上直不起身,說話時只能感到喉嚨在上下起伏。即使是這樣,他見到李敏來探望自己,灰暗的眼神中立馬閃過了一抹明亮,眼睛是心裡的視窗,從中可以讀出毛主席是欣喜的。他溫柔地問李敏,‘為何不常來看他?’語氣中雖然有責備的意味,但更多的還是濃濃的愛。
接著,他問及李敏的年齡,李敏回答說自己今年39歲了。毛主席隨即糾正說李敏今年是38歲。毛主席疼愛孩子,他和傳統的中國父親是一樣的,很少在言語中直接表露對孩子的愛,更多的情況,他們會格外留心孩子們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與李敏的長時間談話,讓毛主席又陷入了疲勞的狀態。他只能透過比劃動作,讓李敏去猜其中的意思。毛主席當著李敏的面,用大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圈,李敏看到這個手勢後,連忙問身邊的張玉鳳是什麼意思。張玉鳳也不解其中的含義。離開毛主席後,李敏不由地回憶起自己與毛主席的點點滴滴,往事就像是回放電影一樣,從頭到尾放了一遍。在李敏的心中,自己的父親永遠是最偉大的,他對得起所有人,只是對於自己的母親留有一分遺憾。
回憶往事
時間回到1936年的那個寒冷冬天,在延安的一所簡陋的窯洞裡,賀子珍生下了一個女兒。守在窯洞外的戰友們進來道喜,毛主席面露喜色,幽默地笑著說,“生了,生了,生了個大雞蛋。”戰友鄧穎超看著瘦小孱弱的小寶寶,親切地說了一句:“真是個小嬌嬌啊!”毛主席聽到後,才學八斗的他立刻想起了《西京雜記》中有這麼一句。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如芙蓉。”
意思是形容女子樣貌好看。隨即,他便給女兒起名為“嬌嬌”。
1937年底,賀子珍和毛主席賭氣,年輕氣盛的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女兒留下來,然後毅然決然地離開延安,去往蘇聯取彈片。當她到了西安時,毛主席派警衛給她帶了一封信,想讓她回去。而賀子珍的態度很堅決,在一塊白手絹上寫了“從此永別”四個字。當時的她已經懷孕了,所以到了蘇聯不久,她就生下了一個男孩。可惜2年後,男孩不幸夭折了。那個時候,賀子珍的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毛主席得知情況後,為了安慰賀子珍,1941年,他把不到4歲的女兒嬌嬌送到了蘇聯,送到了母親賀子珍的身邊。
有了女兒的陪伴,賀子珍漸漸地恢復了生命活力。可身處異國他鄉的她,帶著一個小孩,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再加上蘇德戰爭爆發,嬌嬌險些丟掉性命。屋漏偏逢連夜雨,後來,賀子珍因嬌嬌的身體緣故與伊萬諾沃市國際兒童院發生了衝突,被莫名其妙地強行送進了精神病院,長達6年時間。
1947年,賀子珍帶著嬌嬌回到中國,住在東北哈爾濱。1948年,在胞妹賀怡的建議下,賀子珍和女兒嬌嬌分別用中文和俄文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大致是,自己已經回到中國了,身體不好在休養,參加了工作,在蘇聯的日子很苦。另外,感謝毛主席對自己一家的照顧。
毛主席沒有回信,只是給嬌嬌拍了一張電報。電報上說:
嬌嬌,看到了你的來信,很高興。你是我的親生女兒,我是你的親生父親,你一定長大長高了吧,爹爹想念你,也很喜歡你,歡迎你來。希望你趕快回到爸爸身邊來。
一個月後,嬌嬌被接到北平西山,在那裡開始了新的生活和學習。
毛主席很喜歡嬌嬌,他和其他的領導人說:“我家有個會說外國話的洋娃娃。”爾後,毛主席給嬌嬌起了一個正式的名字——李敏,名字來源於《論語》: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多做實事。
在蘇聯那會兒,李敏吃的主食是麵包,剛回來時她吃米飯不習慣,炊事員想著給她改善伙食。結果事情被毛主席知道了,毛主席教育李敏:
伙食有一定的標準,不要超過那個標準,吃中國飯也挺好的,不要吃外國飯。
在毛主席身邊,李敏學到了很多的優良品質,父親經常對她說,做人要謙虛、夾著尾巴、尊重身邊的工作人員。李敏覺得這些寶貴的教誨,對她往後的人生經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時光飛逝,轉眼間,3年過去了。賀子珍一直在期盼著毛主席和嬌嬌的來信。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終於來信了,信中寫道:
“嬌嬌在我身邊很好,我很喜歡她。望你保重身體,革命第一,身體第一,他人第一,顧全大局,多看看社會主義建設。”
此時,賀子珍孤身一人,病痛纏身,女兒不在身邊,她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1954年,賀子珍轉到了上海賀敏學家休養。在那裡,一天,她無意間打開了收音機,裡面放著毛主席講話的聲音,或許是太激動了,她的情緒過於起伏動盪,一下子病倒了。她的心裡一直掛念著毛主席,可是想著再次回到毛主席的身邊,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了。
毛主席得知賀子珍病倒的訊息後,他便寫信給賀子珍,讓李敏帶著信回去。看到毛主席還記掛著自己,賀子珍不再自暴自棄,開始遵照醫囑,好好地吃藥療養身體。
1959年,李敏找到了如意郎君。正值廬山會議期間,李敏舉辦了婚禮。也在這個時期,毛主席去見了闊別22年之久的賀子珍。兩人見面後,賀子珍的情緒很激動,眼淚像是泉水一樣,止不住地往下流。也因如此,談話時間僅僅持續了一個小時。之後,毛主席和陪同賀子珍一起上廬山的水靜說:“她很激動,你要注意她的情緒,明天你就送她下山,下山以前,你一步也不要離開她。”
在這之前,賀子珍和毛主席已經約定好了再次相見,可毛主席臨時有事未能赴約。就此,兩人再沒有見過面了。後來,賀子珍又連續幾年上了廬山,可毛主席已不在廬山了。
之後,毛主席經常讓李敏代自己去看望賀子珍,賀子珍對李敏說:“你的爹爹也是很孤苦,很寂寞的,你要多體貼他。”就這樣,李敏做起了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飛鴻信使。不僅如此,每一次李敏去看望母親時,毛主席都會給賀子珍捎去一些北京特產,母女見面分開後,賀子珍也會給毛主席捎去一些上海特產。
讓李敏記憶深刻的是,毛主席送給了賀子珍一塊白手絹,賀子珍每年都會送一個用蘆葦編織的蘆包,裡面包著蔬菜。賀子珍還記得毛主席經常便秘,常吃蔬菜可通便。每次李敏從賀子珍那邊回來,毛主席總是會問一問賀子珍的身體情況,以及賀子珍家裡的親戚狀況。一次,賀子珍生病,不肯就醫服藥,主席透過李敏得知後,立即寫信勸她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讓李敏感到欣慰的是,每次毛主席來信,賀子珍就會改變態度,藥也吃,情緒也好了。
1963年,李敏和丈夫孔令華搬出中南海,過上了自己小家庭生活。自此,李敏就很少去中南海看望父親毛主席了。而毛主席與賀子珍之間的飛鴻來往,也漸漸地斷了。不過,兩人對彼此的掛念,也就在彼此的心中永存。
最後一次探望病重的父親,主席的手勢讓李敏很困惑。毛主席病逝後,李敏和朋友講起了這件事,有個朋友幫她分析:
“圓圈是否代表你母親賀子珍的名字桂圓呢?你父親放下不下你母親吧?”李敏聽後,覺得很有道理。
後來,李敏又在民間聽說了另一個版本,那就是毛主席去世那天,正是中秋月圓之時。1976年是閏年,9月8日是八月十五,9月9日是八月十六。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而賀子珍的生日正是八月中秋節。毛主席當時到底要表達何意?誰都不知道?只能猜測。目前,還是圓圈代表桂圓的說法,更是深得人心。
1976年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了。李敏為父親守靈,她讓丈夫孔令華帶著小孩到母親賀子珍身邊陪伴。當賀子珍得到毛主席去世的噩耗後,她一連哭了好幾天,不吃不喝,傷心欲絕。女婿孔令華勸慰她,他一面哭一面說,“你們的爸爸走了,他臨終時連兒女們都不在身旁送送他,好可憐啊!”
之後,不論孔令華如何安慰,賀子珍的情緒依舊是很低落的。時隔數天,賀子珍決定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祭奠毛主席。她把黑紗披在了毛主席的畫像上,向毛主席的遺像深深地三鞠躬,然後,她含著淚祝禱:“潤之,請安息吧!”
李敏在北京處理完父親的事之後,她趕回了母親賀子珍身邊。賀子珍對她語重心長地說:“對你爸爸最好的紀念,就是繼承你爸爸的遺志,為人民好好工作。”
賀子珍前往毛主席紀念堂
1979年,時間隔了16年,賀子珍終於能夠再次見到毛主席了。雖然是遺體瞻仰,但是對於賀子珍而言,已經是很滿足了。1958年在一次中央會議期間,毛主席帶頭簽署了實行火葬倡議書,隨後幾乎所有高階幹部和重要的民主人士紛紛簽字。1976年毛主席去世後,中央決定興建毛主席紀念堂,永久儲存毛主席的遺體。正是這個決定,讓賀子珍能夠再一次見到毛主席,毫不誇張地說,這應該是她後半生唯一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了。
1979年,賀子珍乘坐專機從上海飛往北京,飛機剛剛落地,賀子珍就提議去毛主席紀念堂。出於賀子珍身體情況的考慮,李敏決定再隔幾日再去。去之前,李敏對母親賀子珍說,到了毛主席紀念堂,不能發出任何響動,更不能大聲哭。賀子珍頻頻點頭,她回想起最後一次見毛主席的情景,她哭得很厲害,主席告訴她不要哭。這一次,她承諾也不會哭。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李敏夫婦和醫護人員陪同著賀子珍從解放軍總醫院出發,一路而行,最後由南門進入。這次訪問是秘密進行的,也沒有在記錄冊上做記錄。實際上,原因也是很簡單,避免造成室內混亂。
李敏夫婦代賀子珍在北大廳毛主席坐像前獻了一個心形花圈,左右綢帶分別寫著:“永遠繼承您的革命遺志,戰友賀子珍率女兒李敏、女婿孔令華敬獻。”這個花圈是李敏徵求賀子珍的意思做的,在賀子珍的心中,唯有“革命”、“戰友”才是概括她與毛主席之間最合適的詞彙了。
獻完花圈之後,李敏夫婦陪著賀子珍在毛主席漢白玉坐像前合影留念。緊接著,賀子珍被李敏夫婦推著進入了瞻仰廳,毛主席的水晶棺緩緩升起,看著躺在水晶棺裡的毛主席,賀子珍強忍著淚水,眼淚浸溼了白手絹。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賀子珍更熟悉毛主席的睡姿了,也沒有誰對毛主席的睡眠更有感情了。從井岡山到鳳凰山,十年來的日日夜夜,他們兩人相守度過。毛主席忙碌了一輩子,為黨為國家操勞了一輩子,他是最需要休息的那一個人。賀子珍也多麼希望毛主席能夠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現在毛主席終於睡著了,而且睡得那麼沉。
情到深處不由人,賀子珍的眼淚根本控制不住,她哭了,淚水浸溼了毛主席送給她的那塊白手絹。不過,她一直壓制著內心的感情,整個過程,她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數年間,李敏又陪伴母親賀子珍去了毛主席紀念堂,每一次賀子珍都認真對待,每一次她都會拿上毛主席送給她的那塊白手絹,以此用來詮釋兩人的深厚的革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