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一下同治七年的情況。
同治七年是關隴變亂以來第二次危機的爆發,第一次在多隆阿戰死,楊嶽斌主政時期。
第二次就是在左宗棠入關剿捻,劉典代行軍政之後,出現了十八大營迴流陝西的高潮。
軍事上的迭代,官軍戰力空前提升
這個階段也是之前以曹克忠,雷正綰,陶茂林向劉典,黃鼎,劉厚集等新生代過渡的階段。
左宗棠對關隴軍情及官軍情況可謂瞭如指掌,入陝之前就籌購戰馬 3000 多匹, 炮手 2500 餘名, 建立了一支馬隊和炮隊。
先後借款1200 萬兩, 在上海設採運局, 購買新式武器。
並要求朝廷確定各省協甘實餉數目, 並在湖北省城內設陝甘後路糧臺, 以保證軍火和糧餉供給。
也就是說,這時候入陝的軍隊已經完成了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再加之是老湘軍及楚軍的底子,無論是士氣,還是戰力都是楊嶽斌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的。
這也保證了,左宗棠離開陝西后,劉典雖然左支右絀,到處滅火,但是總體上還有能力堵住十八大營的瘋狂反攻迴流。
關中防務空虛
同治六年西捻在陝北活動,官軍主力劉松山等人在這一帶剿匪。
劉松山率老湘營萬餘人, 郭寶昌率湘軍 3000 多人, 劉厚基率湘軍 3000 人, 共計 1. 7 萬多人, 組成“ 剿捻之師”, 在延、洛一帶追擊和圍剿西捻軍;。
高連升率 3000 人, 劉典率5000 多人, 黃鼎率 3000 餘人, 共計 1 萬多人, 組成”剿-之師”,駐紮在宜君、同官、耀州、三水、邠州等地。
後又調總兵周紹濂 2000 多人調赴宜君。
關中兵力僅有左宗棠的直屬部隊 1 萬多人, 中書吳士邁宗嶽軍千餘人防渭, 升營、奇營、新前、新左兩旗, 新立、清渭水師兩營及親兵營千餘名, 均部署在潼關、華州、華陰、渭南、臨潼等地。
而關中西部只有楊和貴與周金品兩軍馬步 3000 多人, 駐紮鳳翔。
六年12月西捻軍夜渡黃河,進入山西,殺奔北京而去。
紫禁城兩宮大怒,責令左宗棠入關剿捻。
左宗棠帶走五千餘精兵強將,關隴兵力空虛,防務上出現很大漏洞。
東西兩路大反攻,迴流陝西
西捻入關,劉松山等人正在陝北清剿董福祥等土匪武裝,一時兵力無法折返。
這就給了董志塬十八大營可乘之機。
他們迴流陝西的主要目的就是籌集糧食。
同治七年春, 甘肅出現嚴重春荒, 饑民遍地。
董志塬 “ 糧乏已極”, 十八大營出兵“ 疊陷慶陽、寧州、鎮原、平涼, 力圖竄陝掠食”。
關於這部分,在前文中已經做過交代,就不再贅述。
東路:
二月份從東多次進入鹿阝、洛、中、宜等州縣。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記載:“ 甘、鄜之間, 遍地皆賊”,“ 無日不有戰事”。
同時還南下白水、韓城、澄城、同官、耀州、三原、富平等地。
從二月份到八月份,東部大規模入陝的頻次總計達十一次之多,人數達十餘萬。
其中三大寇,馬正和,楊文治,白彥虎參與東部入陝的大規模行動。
西路:
董志原向西麟、鳳、千、隴等處也是十八大營返陝的重要通道, 他們經常活動在這些地區, 有時還深入關中腹地寶雞、眉縣、岐山、扶風等縣。
大規模的有八次之多,以崔偉為首,馮阿渾、郭阿渾、張萬寶、馬正和、馬長順、馬文舉等人也參與其中。
這一階段也是劉典代行陝甘軍務以來最危急的階段。
馬正和在邠州世店肋下中槍,身中數矛,吃了大虧。
楊文治已經是鎩羽而歸,白彥虎雖然實力未損,但是餘小虎慘敗,萬餘人的隊伍,最後只回去兩三千人。
劉倬雲
今天再來說說白彥虎的職田之戰。
職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打通此地即可與陝西連為一體。
東與馬欄鎮相連,西與太村鎮、湫坡頭鎮毗鄰,北隔文家川、楊家溝與甘肅正寧縣永和鄉相望,南與城關鎮接壤。
白彥虎的職田之戰,實際上是系列戰役的總成。
當先遇到的就是劉倬雲。
劉倬雲,湖南寧鄉人,劉典之弟,哥哥英雄,老弟也不差,尤其是後來高連升被哥老會戕害於軍中,他孤身入營平定叛亂,穩定慶陽戰後亂局,設立賑濟局,召集流民安撫百姓,可謂是功勞卓著。
知州劉倬雲駐紮職田鎮,此地屬於慶陽,董志塬就在他的眼皮底下。
同治七年冬,劉倬雲統領各營扎職田莊等處防堵。
同治七年下半年,官軍已經在戰場上取得了絕對優勢,十八大營屢次入陝的高潮被打斷。
此時正是秋收季節,董志塬派人屢屢搶割莊稼,傷害民眾。
為官一任就要保一方平安,同治七年八月十八日,劉倬雲令陳集賢率兵潛伏於恆安州(職田鎮以北十里處)當地居民建立的堡壘和隱秘處。
命賀潤蘭,喻兆圭提兵以待。
時至中午,一隊敵軍千餘騎由四村馳往文家川,
這股騎兵前隊剛抵達恆安州,埋伏於此的陳集賢一聲令下,四處掩體,壁壘,民房火舌噴吐,敵軍騎兵前隊紛紛倒斃,潰退而走。
劉倬雲唯恐陳集賢有失,又派李大有前往助援,李大有走了以後,還是不放心,決定親自出馬,率隨身衛隊營前往。
臨出發之際,派賀潤蘭走前義陽從側前方包抄敵軍,形成夾擊之勢。
派喻兆圭馬隊前行看花宮截擊敵軍退路。
隊伍剛到伍家堡,喻兆圭傳來戰報“敵軍已經由北巖頭繞至看花宮,逼近營壘”。
劉倬雲立飭賀潤蘭改變方向,折返趙家堡接應。
看花宮這裡,喻兆圭已經將敵軍擊潰,而文家川大股敵軍,見前隊恆安州中伏,官軍大隊已經陸續趕來,遂下令全軍撤退,不敢戀戰,向鞏家花園竄去。
劉倬雲未追擊,正準備收隊,四村之民向官軍報告,在村外又數百敵軍猥集。
陳集賢,李大有分兩路並進,敵軍集中在原上,見官軍來到,立即發射火槍火炮,二人命就地隱蔽,以後膛炮迎擊,一陣大炮轟擊,原上敵人被擊斃百餘人,其餘人等一聲吶喊 譁散敗逃。
次日,該股敵軍由看花宮又竄至平房,均村一帶。
劉倬雲命李大有,陳集賢率軍直擊 ,喻兆圭,賀潤蘭從中間截擊,餘明發,王藎臣馬隊為後援。
李大有,陳集賢與敵遭遇,雙方就地展開廝殺,敵我雙方的態勢是:
官軍方面八百人,均為步兵,但是武器比較先進,裝備有洋槍與火槍,關鍵是隨軍攜帶輕便火炮。
敵軍方面為兩千人左右,其優勢在於步,騎各半,武器以火槍,大刀,長矛為主。
敵軍見官軍人少,就兵分兩路,步隊直奔官軍殺來,意欲短兵相接。
騎兵從兩翼向官軍衝擊,準備將其截為兩段,分割而殲之。
陳集賢,李大有立即下令不得與敵軍近戰,依託地形排開陣勢,以小方陣為主體,結成一個圓形陣地,在陣地中間架設輕便火炮,向敵轟擊,以洋槍,火槍向敵軍排射,拖延時間等待援軍。
這個戰術顯然是有效的,敵軍騎兵沒法發揮其縱橫決蕩,分割穿插的長處,反而被官軍當成絕好的靶子。
官軍在與敵軍長期的交戰中,也摸索出他們的長短。
知道他們最怕的就是西洋後膛炮和洋槍。
隨著轟隆的炮響,一陣陣洋槍,火槍的排射也如雨點一般灑向對面敵營。
敵軍將官軍圓陣包圍,從四面發起衝擊數十次,每次都被打得狼狽而退。
陣內官軍反而越打越勇,大炮,洋槍的配合流暢,有序,一陣槍炮過後,陣前必定倒下一片屍體。
如此雙方鏖戰約兩個時辰,敵軍也是三竭而衰。
喻兆圭,賀潤蘭到了,二人揮兵從中間將敵人截為兩段,李大有,陳集賢也率軍衝出。
喻,賀專打敵軍後隊,李,陳專注敵軍前隊,被分割夾擊的敵軍丟下近千具屍體向正寧竄逃。
二十一日,劉倬雲率親兵營由北巖趕赴正寧,南原。
在距離正寧縣城北五里處,劉倬雲下令全軍就地休息。
走的汗流浹背的官軍開始埋鍋造飯,馬匹全部卸鞍,散放林中。
劉倬雲及親隨十餘人聚集一大樹下,正待坐下,突然轟隆隆的馬蹄聲打碎了這刻的寧靜。
敵襲,三千餘敵軍吶喊著向劉倬雲衝殺而來。
這可真是突來之禍,原來這股敵人早就掌握了劉倬雲的行蹤,就想著在這裡創造第二個金積堡奇蹟。
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此一時彼一時,那時的老雷,老曹絕對是孤軍,不光是武器裝備上差距不大,尤其是後勤的支援幾乎沒有,都是老二位沿途逼捐勒餉,又被教主給擺了幾道,才導致的大敗。
劉倬雲,劉典二兄弟,乃是一時豪傑,又有先進武器的加持,哪裡會重蹈老雷,老曹的覆轍呢?
劉倬雲見事態嚴峻,來不及整隊準備,立即下令各軍集結成小方陣,一致對外迎戰。
大方陣,小方陣是在關隴清軍的主要陣型,也是依照關隴地區的地理形勢的創造,戰場實踐證明,這種大小結合的陣型絕對是官軍的制勝利器。
訓練有素的官軍,立即結陣,百餘個小方陣集結起來,將大炮和劉倬雲團團圍在中間。
劉倬雲這次的主力是他的三個親兵營,武器裝備屬於頂級配備,全軍人手一杆毛瑟M187步槍,隨隊攜帶三門阿姆斯特朗輕便後膛炮,在訓練和實戰上也是一流。
團團將官軍圍困之後,這三千敵軍欲藉助馬隊的優勢一舉突入官軍陣中。
官軍此時已經從剛才的慌亂中穩定下來,見敵騎越來越近,一聲哨響,官軍三輪齊射,賓士中的敵騎兵如同骨牌一樣栽下馬去。
敵軍發起十餘輪衝鋒,均被官軍排槍和大炮打退。
親兵營馬隊趁敵慌亂之際,從陣中殺出,步隊隨即跟進,被打懵的敵軍丟下五百多屍體,倉皇退至三河原。
經審訊俘虜供稱:“董志塬踞逆缺糧已極,屢敗之後,急欲投誠,被潰勇,戈匪阻遏,不能自主,現議併力竄陝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