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思域已經寫到第五代車型,而它的衍生車型CR-X也已經寫完兩代了。今天為大家帶來最後一代CR-X車型的介紹。
第三代車型也是本田CR-X車系裡的最後一代車型。
第三代CR-X誕生於1992年3月6日,在這一代,它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CR-X DelSol,這個名字在西班牙語裡面是太陽的意思,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這跟它的車身設計有著很大關係。與前兩代CR-X不同,Del Sol並沒有延續前兩代的Kammback設計,而是採用了一種電動(或手動)的可拆式硬頂設計,並配用了一套極為複雜的、可以將駕駛室上方的車頂拆除的機構,這種車頂設計在初代NSX-T上同樣擁有。Del Sol這個名字的意思,意思也是指拆掉車頂之後能夠看到太陽。
小編一直認為,Del Sol並不算是一臺血統純正的日本車。雖然它的車架代號依然是EG、EH,但從車身設計上來看,大家有沒有發現它更像是在第五代思域在美國市場發售的EJ,也就是Coupe版車型呢?而實際上,它又真的有一個版本的車架代號為EJ4。
第三代CR-X的底盤代號有EG1、EG2、EH1、EH6、EJ4。
由於使用可拆式硬頂設計,那車頂自然就是可以開啟的。本田方面為Del Sol提供了兩種開啟方法,第一種是低配的手動開蓬,透過手動的形式來拆卸頂蓬,拆卸後可以存放在後備箱,手動拆卸雖然看著比較費事,但它的好處在於,這塊車頂是使用鋁合金材料製作的,重量比電動輕了幾十公斤。這並不是因為效能什麼的,而是因為本田考慮到手動拆卸比較麻煩,所以把重量做輕了,使操作更簡單。除此之外就是售價方面了,手動拆卸版本的車價相比起電動版本的便宜,這很明顯是因為少了那一整套的開、關蓬機構所以成本有所降低的緣故。
手動開蓬的確是不夠電動來的方便,但是它也有不少的好處。由於沒有電動升降機構,即使是將頂蓬放在後尾箱,也還能提供了將近300L的尾箱容積。
第二種開蓬方式是採用電動開啟,電動升降在當時也是作為第三代CR-X的一大亮點。好處是在操作上更加方便,駕駛員只需要在室內解開兩個鎖止扣,便能透過按住按鈕由升降裝置來完成開蓬。電動升降固然是更加的方便了,操作便利自然也是有代價的,首先是價格變得更加高,電動升降比起手動升降多了17萬日元。並且有了電動升降機構的加持,本田便不再使用鋁合金作為頂蓬材質,而是用回鋼鐵材質來製造頂蓬。在車重方面電動升降比手動升降,足足多了60公斤,這對於一輛主打操控效能的雙門開蓬車來說,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在開蓬狀態下,由於電動升降機構和頂蓬安放在後尾箱,在個時候尾箱容積僅有可憐的140L,比起手動升降版本足足少了一半。
除了有新加入的可拆式硬頂之外,在外型上,還有其他不一樣的地方,例如車頭燈方面。Del Sol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款車型採用了雙頭燈的設計,遠光燈並不是跟近光燈組合在一起,而是另外在前保險槓上,另外有兩個孔位來安裝遠光燈。而到了後期,本田又把這種雙獨立高燈的設計取消,變成了類似於EK款的頭燈造型。
而這種設計也讓人們,能很好的分辨出前期款和後期款的區別。
在底盤部分,這代的CR-X採用了跟EG思域一樣的前後雙搖臂的懸掛設計。雖然CR-X DelSol用了思域EG的底盤,但是這兩款車在操控方面可是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樣的底盤不一樣的操控感受,當時的很多媒體或者是車主們,都說三門掀背版的EG思域車尾過於靈活,導致它的過彎動態難以掌控。而第三代的CR-X得利於它的車身造型,以及有著更好的配重,使得它在操控上既有著靈活的車身動態,但是又不會像三門掀背版的思域EG那樣,過於靈活而導致難以操控。並且在當時日本的“Best Motoring”的評論員土屋圭市先生,把第三代CR-X Delsol SiR稱為,近十年來最重要的日本跑車。
在第一眼看到這臺車的時候,小編還誤以為是一臺豐田的MR-S。
在這代CR-X上,這臺1.5L的D15B引擎依然是作為前期款的主力引擎。在日本市場上, 這臺D15B引擎配備了SOHC VTEC技術,最大輸出扭矩為138牛米/5200轉、最大馬力為130匹/6800轉,而紅線區更是去到7200轉。而去到美國市場方面,這臺D15B則配備了SOHC配氣機構,但是沒有VTEC。沒VTEC技術的這臺D15B引擎,最大輸出扭矩為133.4牛米/5200轉,最大馬力為103匹/6800轉。
變速器則是有五速手動檔和四速自動檔供選擇。
1995年10月本田為第三代CR-X做了中期改款,這次改款除了在外觀上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取消了前期款的雙大燈設計,後期款的遠光燈則是重新整合近光燈組裡)外,本田在引擎上同樣做了更改,主力引擎從D15B升級成了D16A。這副排量升級到1.6L的直列四缸D16A SOHC VTEC引擎。最大輸出扭矩為145牛米/5200轉,而最大馬力維持跟D15B引擎一樣是130匹/6600轉。雖然這兩臺發動機在日本市場上的馬力相同,但是D16A引擎的馬力峰值,轉速比D15B引擎提早了200轉,並且由於排量的增加,使得最大扭矩增加了7牛米。
在高效能版SiR II車型上,則是搭載了一臺跟EG思域SiR同款的B16A引擎。
第三代CR-X同樣少不了有高效能版的SiR II型號,除了有在日本市場獨佔的第二代B16A,最大馬力有170匹;在歐洲市場的SiR(EG2)上則是搭載了一臺,由B16A1改造而來的B16A2引擎,最大馬力為162匹。在外觀上SiR II則是在車尾增加了一個擾流器,在配置上則,依然保留有電動和手動頂蓬可選、四輪碟剎、ABS、等。在日本規格上,還能再額外選裝LSD以及ESP系統。
歐規SiR車型在外觀上,除了額外增加的後擾流板之外,其餘的部分跟普通版車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得不說,本田會在第三代CR-X上使用上電動升降技術,放在同級對手裡,真的可以算的上是超班了。
之後到了1998年12月,因為當時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這種特殊效能的車型並不好賣,而且也與從美國“逆輸入”的EJ雙門思域對沖,使得本田不得不把第三代CR-X DelSol停產。並在1999年就把剩餘的庫存車賣完了,長達16年的CR-X車系就這樣結束了,看回這代CR-X的銷量其實還真的挺慘淡的,在日本國內市場也僅僅賣出了1萬5千多臺車。
第三代CR-X DelSol的車身設計圖。
看到這樣的銷售量,說它是最不被人接受的一代CR-XDel Sol也真的不是冤枉。可是為什麼前兩代CR-X都想當受歡迎,而到了Del Sol的如此情況呢?小編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這臺車本身,雖然知道本田很想製作一臺小跑車,而且也想展示一些前衛的科技給大家,可就是因為這樣的科技使這臺車在平衡性上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帶有電動開蓬的版本,想一想那一整套開蓬機構以及整個車頂就壓在了車尾,如果是對於後驅車來說這估計並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是對於前驅車,那重量很容易會讓車尾成為負累,這不是破壞平衡性是什麼呢。試問如果不是為了那個樣子,買一臺效能稍差的思域幹嘛呢?還不如買臺EG比較直接。
其二,就是這臺車生不逢時。撇開效能這個話題,像Del Sol這類小跑車一直都有人喜歡,但前提條件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是向上發展的,最起碼大家都不需要為了生活而發愁。但Del Sol所誕生的時期剛剛就是日本經濟泡沫爆破的時期,當經濟出現倒退,人們在為生活而發愁的時候,如果不是剛需,試問又有誰會這種只有兩個座位、還沒什麼行李艙空間的小跑車呢?
或者從三代的CR-X發現不難發現,每款汽車是否能成為經典,都跟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人文背景等有著密切關係,正如為什麼夏利、捷達能在中國這塊大地上被傳頌為“經典”,不是它們的效能有多好,而是它們生得逢時。
在第三代CR-X之後,於2010年2月推出的CR-Z則是被稱為CR-X的精神續作,很大程度是因為這臺車重新採用回雙門Kammback的設計,甚至有人稱CR-Z這臺車才是真正的第三代CR-X。隨著新的Integra將要復活,不知道本田會不會順便把CR-X這臺這麼經典的車型也一併復活呢.....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