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康復科 何毅、龐英、蘇中格
近日,國際心理社會腫瘤學大會(IPOS)緩和醫療專委會邀請全球專家共同研討全球COVID-19大流行對緩和醫療領域的影響,會議主題為“全球新冠疫情對緩和醫療領域的影響:建立聯絡”。眾所周知,新冠疫情對個人、家庭、社群和醫療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冠臨終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而緩和醫療的目標是減輕患者的痛苦。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新冠疫情極大地改變了死亡和死亡過程,並對醫護人員照護患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研討會上,來自全球的緩和醫療專家介紹了本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現狀,針對目前全世界COVID-19流行的現狀,共同探討了緩和醫療中患者、家庭和醫護人員面對的挑戰和機會以及諸如緩和醫療實踐、資源管理和分配、臨終照護、哀傷輔導以及照護者耗竭與恢復等問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康復科唐麗麗教授作為中方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並分享專題報告。
中國癌症緩和醫療在新冠下探索適宜之路
一場新冠病毒毫無預兆地在中國暴發了,就如同蝗蟲過境,一夜之間就能吃掉一大片莊稼。當地的醫療系統在巨大的壓力下瀕臨崩潰。在那種情況下,受疫情波及的地區各項醫療活動均受到了影響,癌症患者的緩和醫療也不例外。在全社會各領域的團結協作下,我國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併為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國的緩和醫療狀態也呈現出了特殊的一面。
中國醫療迅速回歸正常
唐教授介紹,相關研究顯示,腫瘤患者是新冠的易感人群,在新冠疫情期間,患者存在緊張、恐懼、擔心、失眠等精神心理問題。在腫瘤患者中,焦慮和抑鬱的問題尤其明顯。原因有可能是因為腫瘤患者的抗癌治療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研究顯示,相對於其他醫療活動,緩和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研究認為,為了減少對患者的影響,姑息化療的患者不應該被中斷治療,但是姑息手術可以適當延遲。總之,安寧療護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擔憂、焦慮以及抑鬱的比例遠比疫情發生前要高。
由於中國政府對新冠疫情的迅速反應,及時推廣一系列強有力的抗疫措施,使得中國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自2020年3月的第一波最嚴重的疫情後,中國國內的疫情再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暴發。國內大部分的城市相繼迴歸正常運轉,醫療系統也逐漸迴歸正軌。國內醫院內的抗疫措施,如多點體溫監測、入院患者的新冠抗體與CT篩查、醫護人員的定期免費核酸檢測、健康寶和行程碼App的運用,以及線上診療的推行,為患者就醫提供了方便和安全保障。醫院也為醫護人員設定了各種身心保護措施,以保證醫護人員疫情下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質量。
緩和醫療關注疫苗接種
此外,國內推行免費新冠疫苗的接種,截止到2021年9月3日,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超過20億劑次,完成全程接種的人數接近10億人。
然而,在新冠疫苗是免費的前提下,緩和醫療患者既是新冠的易感群體,但也是新冠疫苗接種的禁忌群體。因此,緩和醫療患者對新冠疫苗持有雙重恐懼。一方面,擔心打疫苗對癌症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擔心不打疫苗會容易感染新冠。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在科研方面開展更多研究證據,更要在臨床工作中格外關注對緩和醫療患者憂慮情緒的照護。
疫情常態下的緩和醫療
報告以我國抗疫期間那張著名的“落日餘暉下”的照片結束,這張照片拍攝於疫情暴發時,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被隔離多日的患者和忙於抗疫的醫護人員共同眺望著遠處的夕陽,金色陽光鋪滿整個畫面,彷彿抗議勝利的希望之光。唐教授說“儘管各國抗疫政策不同,但緩和醫療工作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愛心。理解與合作便是抗疫勝利的希望之光,就如同著照片中絢爛奪目的夕陽。”
新冠疫情的影響仍持續存在,未來疫情的走向也存在各種不確定的可能性。緩和醫療的發展也會在不斷變化的形式下找到更加適宜的路徑。
各個國家緩和醫療領域帶來的挑戰
耶魯大學緩和醫療中心Jennifer Kapo教授談及新冠疫情帶來的巨大災難,特別是在還沒有特效藥物的當下,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緩和醫療的重要價值。
印度M. R. Rajagopal教授是一家非政府緩和醫療機構負責人,被稱為“印度緩和醫療之父”,以Scott Peck著名的詩句“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作為開場,他介紹,在印度所遭受的苦難遠遠超越你的想象。他詳細敘述了新冠疫情之下,印度緩和醫療遭受的破壞與人們遭受的痛苦,強調緩和醫療給予“照護、尊重與尊嚴”的意義。
墨西哥Isabel Centeno教授提出,新冠疫情給緩和醫療領域帶來了一種新的、非人性化的敘事,終末期患者與家人沒有最後的告別,患者在孤獨中的去世,而家人則在孤獨中哀傷。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醫院Jennifer Philip教授介紹了處於封鎖(lock down)狀態下的緩和醫療的實踐情況與遇到的新問題。
英國國王學院西西里桑德斯研究所Mevhibe Hocaoglu教授帶來的話題是“新冠疫情下公平的緩和醫療服務”,強調對於弱勢群體,如少數族裔、移民,由於不同的文化與宗教信仰,所遭受的痛苦和困境有所不同,如果使用相同的緩和醫療服務,則有可能不能獲得適當的服務。因此,建議針對特殊群體採取更公平的緩和醫療服務。
尊嚴治療創始人、加拿大Harvey Max Chochinov教授以《新冠疫情下的死亡、臨終與尊嚴》為題,他說道“如果戰爭的第一個犧牲品是真相,那麼新冠疫情的第一個犧牲品則是臨終患者的尊嚴。由於公共衛生政策的限制,嚴格的探視政策導致患者只好在孤獨中去世。這些臨終患者接觸不到家人,而與醫護人員也只能透過乳膠手套,透過護目鏡和塑膠防護罩進行接觸,在焦慮、小心和恐懼中活著。”他還指出在COVID-19流行期間,能有尊嚴地去世是一個問題,是一個超越國家和邊境的問題。需要保持患者的尊嚴,使得無論患者在哪裡去世,尊嚴都不會成為新冠病毒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