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讀書,不外乎兩種目的:為功名利祿;為萬世太平。
事實上,大部分人讀書的動力都源自錢權,能夠做到以後者為目標的寥寥無幾,為生民立命,同時不忘家國情懷者更是鳳毛麟角。
李飛飛,這位有著黃面板、黑頭髮,典型中國人相貌的美國華裔院士,直言如果有幸獲得諾貝爾獎,定要以中國人的身份上臺領獎。
生於中華
2020年,不過44歲的美國華裔李飛飛成為了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這是對她幾十年來刻苦學習、努力鑽研的最好褒獎。
站在臺上的李飛飛著裝隆重,亦化淡妝,向與會的同行、助手錶達著感謝。
臺下人們的目光、相機的聚光燈都注視著這位年紀輕輕便躋身院士的女子,此時,後者卻沒來由地想起了一件往事。
1994年,美國新澤西州一所學校中,李飛飛剛剛從知識的海洋中抽身而出,離開教學樓時,卻看見了此生難以忘懷的一幕。
一名白人男同學正在欺負一位女生,聽聞女生的言語,明顯不是美國人,想必也是從其他國家移民而來。稚嫩容貌的李飛飛皺了皺眉頭,決定幫助被欺負的女生。
隨著男生的行為舉止越來越過分,女生的語調也越來越無助,李飛飛突然發現,女子同她一樣,好像也是來自中國,既然是同胞,那麼見機行事也就轉變成了義不容辭。
李飛飛走上前去,用不生不熟的英語告訴男生,不要欺負女同學。白人男子抬頭看了看李飛飛,隨後轉過頭去繼續對女生進行羞辱。
心急如焚的李飛飛趕緊找到老師,在老師的幫助下終止了這場鬧劇。
但事後,校方所給出的處理結果卻讓李飛飛感到心有不甘:那位仗著自己是美國人的白人男子,竟然僅僅被給予停課三天的教訓,這對於受害者而言毫無疑問是不公平的。
無奈的是,此時的李飛飛剛剛進入美國不久,要人脈沒人脈,要權勢沒權勢,對於校方充滿敷衍和袒護的態度,李飛飛只能選擇默默接受。
這件事讓李飛飛明白,在大洋彼岸的國度,華裔受欺負並非個例,瞧不起中國人的美國人比比皆是。
但李飛飛更清楚,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除了憑藉自己的實力、成績之外,別無他法。
於是,在此之後的每一個日子,教室裡永遠都能看見一位毫不起眼的、黑髮黃皮的中國女子發奮讀書。
沒有人會相信,這位女子會以不到50歲的年紀成為美國工程院以及醫學院的雙料院士,亦不會有人相信,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跨度中,李飛飛心中依然為這片往事保留著記憶。
她是李飛飛,是一位想要以中國人身份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華裔。
李飛飛出生於1976年的北京,在那個尚未改革開放的年代,人們的思想都較為單純。
隨後,李飛飛同家人搬去了“天府之城”成都。
兩座不同的城市,一座中國首都,一座西南重鎮;兩種不同的方言,一種豪邁奔放的北京腔,一種嬌滴滴有趣的川東話。
帶給李飛飛的卻是同樣的熱情,在兩座城市中,她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文思想,感到到了一樣的愛國熱情。
李飛飛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這為她日後在學習上的天賦打下了基礎。當同年齡段的孩子還在為學習效率擔憂時,李飛飛早已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時值鄧公大手一揮,改革開放正式實行。
不斷有新鮮的事物、文化以及思想傳入中國,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對大洋彼岸的國家產生興趣,於是,一股留美潮流就此興起。
這是改革開放所帶給人們眼界上的改觀,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普通百姓才能夠真真切切與世界接軌。
為了讓女兒能夠更好地接觸最新科技、文化思想,李飛飛的父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們要移民美國。
這個決定讓周圍的人們感到震驚,畢竟無論怎樣,李家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想要移民到美國,不僅僅需要雄厚的財力,還需要熟練的語言能力。而二者之間,李家一個都不具備。
面對流言蜚語、艱難險阻,李飛飛一家人決定堅持自己的選擇,原因無它,相比剛剛邁向世界的中國大陸,穩穩坐上世界寶座的美國擁有太多的資源以及吸引力。
況且,為了女兒的前途,即使已經預知“雄關漫道真如鐵”,李家也想要搏一搏。
美國人生
那是一個陌生的國度:陌生的氣候、陌生的長相以及陌生的關係,李飛飛的生活並非充滿快樂。
前往美國,改變的不僅僅是語言,還有事業以及生活方式。原本的高知家庭,迫於生活壓力,只得選擇從事基層工作。
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那段並不富有的時光中,李飛飛將所有的精力都獻給了學習。
世間很多事情,並非是努力之後便會得到回饋的,學習也是如此,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李飛飛先從口語入手,這是她想要融入社會的第一步。可能在國內,很多人都會認為學習英語非常困難,這是因為氛圍所導致的。
而在美國這樣一個以美式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學習語言的代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當第一句流利的英語從李飛飛口中蹦出時,她同人們的交流變得頻繁起來,熟練的口語大大增加了她的自信,她開始向老師、同學詢問問題,開始大膽接觸新鮮事物。
此時的李飛飛知道,她的美國生活,才剛剛開始。
與中國不同,外國人對學生的教育並非應試,而是真真切切地向其授予能夠用到的知識與本領,相比之下,中國式教育的強度更大,思維模式較為固化。
這看似是一個缺點,但卻為李飛飛帶來了大量的好處。
因為從小生活在中國的緣故,李飛飛更傾向於將中國以及美國的學習方式相結合。她會以中國的學習方式來汲取知識,同時還用美國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事情。
這就使得面對同一種事物,李飛飛不僅基礎紮實,同時還能產生不同的看法,從而被許多老師青睞有加。
刻苦認真,態度端正。李飛飛在學校的成績突飛猛進,在同學眼中,她不再是當年那個嘴裡唸叨著夾生英語的中國姑娘,不再是無法看懂課本的同班同學。
她是人們在學習路上的良師益友,是整個學校的天之驕子。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李飛飛很快迎來了高中畢業典禮,得益於優異的成績。當時美國國內有多所名校向她拋來的橄欖枝,其中不乏全美“top5”中的世界名校。
當那些以往只能在書本上看到的名校向她發出邀請時,李飛飛有一種夢想成真的虛幻感,她最終選擇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發來的錄取通知書。
按下“回車”後,鯉魚躍龍門。
面對旁人羨慕不已的眼神,李飛飛依然冷靜自若,在後來的暑假生活中,她並沒有如同人們所想一般到處旅遊放鬆,而是堅持去做暑假工,以此來補貼家用。
當然,在工作之餘,李飛飛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普林斯頓大學只是她的學習起點,並非終點。她潛心於學習,十幾年如一日般汲取知識。
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這是李飛飛選擇的專業,理工類的學科需要極強的邏輯能力,亦要有別於常人的思考方式,這兩者,李飛飛皆有之。
業精於勤荒於嬉,不斷提升自我的李飛飛在大學展現出了最完美的自我。
她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她勤勤懇懇,一絲不苟,每當提起李飛飛的時候,老師與同學總是對她讚不絕口。
在大學中,除了學習,李飛飛無時無刻都想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祖國--一個偉大而又堅強的國家。
1997年12月13日,普林斯頓大學演講廳,李飛飛矗立於臺上,狹長的美目中透露著淡淡的憂傷。
時值南京大屠殺60週年,她要在這裡,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告訴人們當年中國遭受了何等殘忍的對待。
為了這次演講,李飛飛提前幾個月開始蒐集資料,她聯合了多位同校的中國同學,結合多方事實。
力求將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告知在場的每一個人,讓世人瞭解,遙遠的東方,那位屢遭磨難卻依然屹立不倒的巨龍。
當演講開始時,臺下不乏嬉笑玩鬧之聲,隨著演講繼續進行,玩鬧嬉笑逐漸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肅穆,人們聚精會神地盯著螢幕上顯示的數字,300000,這並非僅僅是中國人民的損失,而是世界人類心中一道巨大的傷口。
演講結束,人們仍未緩過神來,依舊沉浸在那場巨大的災難之中。
李飛飛也紅了眼眶,她告訴在座者,可能在某些人的心中,依然瞧不起中國,依然對中國嗤之以鼻。
但對於她這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言,“國家”二字大於一切。何其有幸,生於中華;何其有幸,在此國家。
學校時光總是異常短暫,隨著畢業舞會的結束,李飛飛的大學生活也隨之落下帷幕。
“就業還是繼續深造?”李飛飛選擇了後者,在她的腦海中,有一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她想透過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那些別人看來不可成就之事。
1999年,中國西藏。剛剛落地的李飛飛有些不可避免的眩暈感,眼睛有些發黑,她明白,這些都是拜高反所賜。
她搖了搖腦袋,努力讓自己清醒一點,隨後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目標,是許多人都始料未及的藏藥。
在確立藏藥作為研究目標時,李飛飛受到的爭議不可謂不多。
一是因為西藏自然環境惡劣,研究藏藥需要長時間待在西藏,這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第二是藏藥現存資料並不多,很多與之相關的材料都殘缺不全,即使花費一年的時間也難以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可是,李飛飛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為此,她在西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兩耳不聞窗外事”是對她最真實的寫照。
西藏天氣很好,因為海拔高的緣故,總是能夠感受到天空距離自己很近。
李飛飛喜歡這種感覺,在工作之餘,她總是要出門轉轉,看看這片神秘土地上的風土人情,看看近在咫尺的天空與落日的美景。這是生活與工作最為和諧、靜謐的互動。
透過詢問、走訪、查證等手段,李飛飛積累了大量關於藏藥的理論知識,她將其和自己的猜想、論證一同寫進了報告之中。返回美國後的報告會上,李飛飛驚豔眾人。
人們能夠從一件事情上獲得多大的收益,都要依賴於在這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精力。這樣看來,李飛飛的收穫頗為豐厚。
當她在演講過程中將自己所蒐集到的資料檔案一一展示時,現場一片寂靜,人們目瞪口呆,如同出現神蹟。
當她彎腰鞠躬感謝人們的支援與參與時,現場又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人們歡天喜地,如同征服“珠峰”。李飛飛的藏藥研究,終以完美收官。
隨後她進入加州理工學院,以研究生身份繼續自己的課程研究。因為出色的表現以及結果,李飛飛得到了大量的獎學金援助。
“知識改變命運”並非空談,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從研究生到博士,她憑藉著自己的毅力與智慧,開闢了一條世人從未走過的道路。
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大部分人都迷失在金錢與慾望之中。
“穩定”、“舒適”成為了很多人首選的人生,但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能延續如此之久的歷史,與人們拼搏、進取的態度有著密切關係。
顯然,李飛飛們就是改變世界、延續歷史程序的人。高薪工作?安逸生活?李飛飛對此選擇了拒絕,她的目光始終注視著尖端科技,這也是促使她向上攀登的不竭動力。
脫離學生身份的李飛飛去了很多公司,有雅虎、谷歌、推特,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此時的她,已經成為科研中最為頂尖的一批人。
回過神來的李飛飛有些感動,這條路,走得很累,但還好,她得到了期待中的結果。
看著自己的名字被寫入美國國家工程院、醫學院名單中,李飛飛神情恍惚,當年那個連英文課本都看不懂的小姑娘,在日後竟然能夠獲得如此的殊榮,她的一生,已足夠精彩。
以中國之名
在接受採訪時,記者向李飛飛詢問了其關於對祖國看法的一些問題,雖然李飛飛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她在美國生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中國。
可以說,美國在她的心中也佔據著較大的比例。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對於這樣一個頂級科研人才而言,究竟哪個國家才算是真正的祖國。
在記者的想象中,面對這個十分“艱難”的問題,李飛飛會猶豫不決、左右為難。
但事實上,這位美國國家雙料院士沒有絲毫猶豫,斬釘截鐵地告訴記者:“中國永遠都是我的祖國,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不僅如此,她還表示,之所以能夠走到如今的地位,與當初那些輕視中國的人有很大關係,他們對李飛飛的輕蔑,成為了她始終向上的動力。
最後,李飛飛笑了笑,十分坦然地告訴記者,“如果有一天,我有幸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那麼我必然會以中國人的身份上臺領獎。”
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在外漂泊多年的遊子,即便功成名就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
相比起李飛飛在科研上的成就,其在人品、道德上的建樹也不彷徨多讓,畢竟,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祖國都失去了熱愛,那還有什麼理由去熱愛自己的事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