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你身邊的同學、同事有沒有成天樂呵呵的,好像在他們的世界裡不存在任何困難、不悅和難過的事情,你以為這是一種天賦,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具備轉化痛苦情緒的能力,只是你有沒有開啟和接納。
本書採取圖文的方式,把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問題列舉出來。
“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確診抑鬱症;
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時常感到抑鬱;
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存在成癮行為;
30%的成人都有確診的精神疾患。”
書裡寫道,“現代人仍然害怕離群,習慣透過與他人比較來保護自己。現代思想傾向和關注點在於:永不知足、製造不滿!”
在現實中,時時刻刻能持續的開心並不常見,然而大多數人仍抱著與這個事實相反的觀點。
社會普遍認為,正常人感到痛苦是不正常的,是軟弱和病態的表現,是心理缺陷。照這樣的邏輯,當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經歷痛苦的感受時,我們就開始自責。而接納與承諾療法(ACT)認為:健康的人在正常思維過程中,都會自然地產生精神痛苦。
充實的人生必然伴隨著不安的感受和體驗,學習如何應對負面情緒是所有人都必做的必修課。而許多心理學書籍都抱有這樣的迷思:人們必須學會用正面想法頂替負面想法。但生活不可能如此簡單,人類大腦經過幾十萬年的進化歷程建立起的運作模式,怎麼可能會被一兩句自我激勵的宣言打敗。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應該學會掌控好自己的情緒,“不準哭,別害怕,別做膽小鬼”,這些情景就好像在說,我們必須憑藉意志輕易掌控自己的“情緒開關”。而事實上,大多數人大多數人都只是帶上了“一切安好”的面具,隱藏了內心的掙扎。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充滿機遇的,只是我們常常忽略生活中值得感恩的小事。有意義的生活為我們帶來的額外獎賞就是積極正面的體驗。如此,不妨試試正念技巧練習:
吃飯的時候,慢下來細細品味,用心感受,口腔的器官變化;
晴朗的時候,感受陽光的溫暖,感受明朗的一切;
下雨的時候,細聽雨聲的高低大小,聞聞空氣的味道;
當你感覺很好時,認真感受,觀察所有的感官、想法、畫面,並感激擁有的這一切。
當你與自己的價值觀聯結,並且以其為導向行動時,也許你還會發現其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