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首箇中國製造日,航空工業製造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創新引領發展的大幕開啟。
歲月,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給人繼續前行的力量。以2016年為起點,製造院全體幹部職工踔厲奮發,踵事增華,各所屬單位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瓣瓣同心,北京、濟南、南通三地串起在奮進中發展、在探索中創新的五年。
今天,製造院如初升朝陽,創新活力湧動,用一項項創新成果,向過去五年鄭重交卷。
五年,這是一段勇擔使命、擁抱機遇的逐夢航程。“製造院要肩負使命、自主創新,著力抓好‘工藝研究、材料研究、高階裝備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黨建思想政治工作’五項重點任務。”製造院成立大會上,航空工業譚瑞松董事長的指示好似出征號角。
五年來,製造院緊緊抓住歷史機遇,以科技創新驅動,以更寬、更遠的視野,突出重點任務攻堅發力,奮力開啟新的發展局面。
航空工業黨組在2021年工作會指出:“製造院要為全行業工業製造能力提升做出創造性貢獻。”“領先創新力”決定明確了製造院是航空工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和新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擘畫出發展新藍圖。更高的起點、更宏偉的目標,期望之深、責任之重,引領製造院踏上新徵程。
五年,這是一條謀深致遠、創新發展的堅定征途。想出法子才能邁開更大步子,製造院以“五個牢牢把握,五個不動搖”發展思路,科研、生產、經營、管理和黨建同步發力,把強化自主創新作為核心關鍵,從制度建設、管理提升、強化執行、質量效益到聚力創新,一年一個主題,謀定而後動,一年一個臺階,經營管理能力穩步提升。
轉觀念、戰疫情、應變局,製造院不斷把更順暢的管理流程、更自由的探索方向、更高的薪酬待遇、更舒心的工作環境變為現實。我們以“忠誠奉獻、逐夢藍天”的航空報國精神和“接力不輟、勇毅前行”的拼搏姿態,推動製造院高質量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
五年,這是一次黨建引領、業務融合的奮力行進。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築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製造院邁出的每一步,都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與全面落實新時代航空強國戰略緊密相連。
五年來,製造院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秉承“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初心使命,全面承接航空工業“1122”黨建工作體系要求與任務,以工程化思維構建黨建“五項工程”,體系化推進,北京、濟南、南通人緣相親,文化一脈,凝聚起科技創新合力,切實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改革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8月,北京,製造院迎來一群嶄新的面孔。每年,院長李志強都在展廳為新員工講授入職第一課。一件件真實的航空產品、一張完整清晰的製造技術體系圖,透過生動的講解,展開 一幅科技創新的“版圖”。新員工感慨:“透過參觀展廳,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製造院的厚度與溫度。”
五年間,這裡厚植科研熱土,生髮創新活力,乘著新時代快車,一路奔騰向前,取得一系列關鍵成果。
著力夯實先進製造技術研究厚度。有了基礎技術的“深蹲發力”,才能實現各項技術突破的“起飛跳躍”。
不斷提高一批關鍵工藝技術成熟度,進一步拓展優勢工藝技術應用範圍,前沿技術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持續突破材料與製造技術的邊界……焊接、鐳射加工、超塑成形、復材構件、鐳射衝擊強化、自動鑽鉚等一項項技術深深紮根製造技術體系,有力支撐任務研製,助力戰鷹翱翔。
穩步築牢航空材料體系根基。材料研究的使命催徵,製造院不斷探索航空材料研製的新模式,推動材料技術跨越式發展。
航空材料效能檢測評價中心掛牌,多項先進複合材料技術實現應用,與10餘家國際研究機構建立合作,“小核心、大協作、開放共享”,統籌優勢資源、服務航空新材料研究的能力顯著增強,全力完成“五年建立起航空材料技術研發體系”的目標。透明件、腐蝕防護等專業發展更進一步,石墨烯電加熱膜等新材料應用實現新突破。
主攻引領高階裝備保障能力。承擔高階裝備自主保障和統領航空工業高階裝備產業化發展使命,製造院有深厚技術積累的硬核優勢,責無旁貸。
落實“在高階製造業共性技術發展中成為產業標杆”的集團新要求,統籌資源,統一規劃,國內首臺/套100噸線性摩擦焊裝置、大型臥式雙工位複合材料絲束鋪放裝置、1597型高精度計量型三座標測量機等一批關鍵工藝裝備研製成功,一個個高階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新動能。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未來製造院生存模式”的實現路徑,向技術要效益,以效益撬動激勵的槓桿,驅動創新再蓄勢。
航空緊韌體科技成果首次以無形資產入股投資航為高科,率先試點在混改中深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與中國航發黎明、中國航發東安、中國航發黎陽簽訂技術轉移合作協議,實現院廠間良性科技成果轉化關係的精確複製;複合材料技術中心與中航復材簽訂新技術有償轉化協議……一次次聚焦發力都在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
盛夏午後,一場路演火爆來襲,16個創新專案,從技術創新到創新本質思考,在製造院青年創新論壇上逐一登場,展開角逐。“創新由我,創新有我”激盪著人們對於創新最真實的感受。
王小白博士是論壇的主角之一。今年,他所在的團隊突破了石墨烯材料在航空領域的實際應用。“從立項到裝機評審,僅用了8個多月。”王小白說。“每天都有進展,每天都有成就感。”製造院奮力營造的良好創新生態釋放出了巨大活力,可感可見。
五年間,製造院踏著管理提升與改革的清晰軌跡,催生體制機制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繪出一個創新發展、向上生長的脈絡。
一系列精準化管理與服務打造出開闊平臺。從“人才強院”到“瘦身健體”,從AOS管理體系到全面合規管理體系建設,從改革攻堅到科研生產試驗能力條件建設,它們為創新生態“大廈”添磚加瓦。
以“人才強院”戰略為指引,圍繞專業技術體系常態化進行技術人才盤點,建立面向創新關鍵人才的精準激勵體系,職工職業成長通道顯性化。
持續加大自主創新投入,以專案群方式、體系化佈局開展研發與基礎建設,並從院本部向成員、直屬單位輻射開來。“虛擬股權”進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貢獻人員的中長期激勵。
從沉浸開始,讓創新走得更遠。“建立沉浸式實驗室,目的是創造一個寬鬆的科研環境,科研人員自主選擇方向,組建隊伍,聚焦關鍵技術攻關。”李志強給出了一種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的答案。
更多自主、更多信任、更好服務,時光見證了工業網路與自動化實驗室、工業軟體實驗室正在打通生產製造現場的資訊“孤島”,助力製造產線升級;高能束流發生器實驗室和光電技術創新實驗室團隊則專注於世界一流的束源,向著關鍵短板、“卡脖子”技術等領域不斷攻關。
鼓勵探索,寬容失敗,是邁開自主創新步伐的更大魄力。製造院青年創新基金是針對入職3年以內的科研人員的專項基金申請渠道,側重鼓勵奇思妙想;“寬容失敗”作為院青年創新基金的另一關鍵詞,以制度檔案的落地成為現實。
從制度保障到物質激勵,科研人員的舞臺更加寬廣,奮鬥成功的渠道更加暢通,每一天都為創新蓄力。
“我們在特殊時期承接特殊任務,使命光榮,任務艱鉅。大家有沒有信心?”在口罩機研製啟動會上,黨委書記張亞平用鏗鏘有力的話語動員大家。“有!有!有!”與會人員的回應,一聲高過一聲,一聲更比一聲堅定。問與答,是使命的召喚,也是凝心聚力的真實寫照。
黨旗下,口罩機研製團隊莊嚴宣誓:“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2020年年初,用時16天研製出全自動口罩機的攻堅畫面猶在眼前。正如每一次“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初心使命,強化擔當作為,築起一座座堅強的戰鬥堡壘,樹起一面面鮮豔的旗幟,其中也折射製造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五年間,製造院黨委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實施並提質升級黨建“五項工程”,院黨委發揮領導作用的制度機制更加健全,黨建工作質量持續鞏固提升,幹事創業的風氣更加充盈。
黨建工作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創新“黨建+”工作模式,選樹“堡壘示範點”,開展支部共建……“黨建塑魂”一次次將黨建工作與業務融合勾勒得更加具體。
以技術為牽引,識才愛才敬才用才,重點建強三支隊伍,不斷提高組織建設質量,增強隊伍戰鬥力,拓寬專業人才渠道,強化人才外出培訓、優秀青年幹部掛職鍛鍊等工作機制,“人才固本”涵養人才生態。
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北京、濟南、南通三地合唱“唱支山歌給黨聽”,把歌唱在一起,將心聚到一起;透過航空工業文化示範單位認證;豐富的媒體渠道不斷傳播“製造院好聲音”,“文化凝聚”全方位立體化提振航空報國的“精氣神”。
正為志向,廉從摯心。“志正摯廉”作為廉潔文化內涵,製造院紀委堅持扛責在肩,強化關鍵領域和關鍵少數的監督,“廉潔保健”致力於讓廉潔生髮於每一位黨員幹部的內心。
“文化走廊、職工小家、文化牆、健身區等高品位、花園式、有特色的院區環境,是科研工作環境的‘別樣之美’。”順應職工期盼、關注職工所需所求,“幸福悅心”活動持續提升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製造院黨委對黨建工作的認識和實踐,致力於開啟每一個創新創造個體的生活空間、發展空間、精神空間、夢想空間。
“在製造院,能夠專心做事,安心生活。”博士於昊宇滿懷熱忱。五年間,科研人員的表情愈發生動。
歷史長河中,五年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對於製造院,這是一段全體制造院人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歲月。每一個創新突破,都是每一個個體如涓滴入海的激情迸發。今天,回首這五年,根本所繫在於人。
“我對‘工程師’情有獨鍾。”關橋院士在新員工入職的第一堂課中感懷。他把志趣、激情、創新融為一體,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將一生融入祖國的航空事業。
邢麗英研究員今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她“繼續深耕專業技術,開拓進取、創新求實,勇闖科學研究”的最難點、最深點、最高點。
全國勞動模範李志強說:“我們為之奮鬥的是一項利國利民、保家衛國的偉大事業。”“堅守初心、勇於擔當、心中有夢”是他潛心鑽研、不斷探索的源動力。
五年間,從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孫年俊到“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張明習,從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楊茂偉到參加中組部入黨宣誓活動的新黨員康清連,從航空工業優秀領導幹部到首特一技術專家,各類優秀人才齊聚一堂,強大的人才吸引力背後是製造院持續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而今,製造院全體職工激情進取、敢為人先,在最美的時間匯聚在一起,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
堅持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是製造院的歷史責任,也是最大光榮。經過五年奮鬥,製造院不負肩上使命。
仰望藍天,時間更加深邃;俯身創造,未來無限可能。
“十四五”是新起點,更是新徵程。圍繞“成為世界一流的航空材料、製造技術研發者”的願景,製造院將以先進製造、新材料、高階裝備、鐳射產品領域的技術創新、技術服務為主攻方向,協同發展相關高新技術產品,構建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模式,以“十大工程”和黨建“五項工程”提質升級保障重點任務落地。
製造院將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新產業賦能、釋放新動能、提升高效能”為深化改革路徑,系統激發“領先創新力、自主可控力、發展支撐力、先進文化力”提升,技術創新實現新跨越,技術服務開創新局面,產品發展達到新高度,建成世界一流的航空製造高科技產業集團。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站在新起點,更偉大的夢想等待制造院去創造,更光輝的未來等待制造院去開拓。製造院將繼續錨定目標,埋頭苦幹,勇攀高峰,讓創新之光再耀新時代航空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