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中個體行為本身已經成為了大資料計算的產物,一切都是可計算、可預料的,如同提線木偶一樣被資料操控著你看到什麼,信服什麼,如何行為。就像如今各個軟體中的“個性化推薦”,你只要搜尋了一個關鍵詞,那麼接下來都會看到類似推薦。
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脫離不了社會的框架,從出生就會被集體記憶和文化記憶所影響,也就是傳統思想和文化。家庭作為集體的基本單位也發揮著它的影響力,在這個圈子內我們開始認識世界,我們的行為被約束和規範。小時候總覺得家長是最權威的人,他們講的都是對的,作為孩子只需要服從,因為不服從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而這種服從延續到小學、中學、大學、職場。社會為我們設立了標杆、榜樣,“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或鼓勵,或教育,或批評始終推動著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這種只要按照規定做就會得到讚賞的訓練下,我們還能進行自我思考嗎?
小時候最不喜歡做閱讀理解,我怎麼知道作者在思考什麼,後來才發覺我需要想的是出卷人在思考什麼。所謂的開放題也有標準答案,為了成績你不能放飛自我式的浮想聯翩,時間久了,也就學會了固定的套路和回答模板,當然我的閱讀理解得分一直不高,作者沒有意味的一句話,出題人都能給出答案,實在是佩服。小時候最頭疼就是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是為了表達什麼?無規矩不成方圓,而在題目和答案的框架下思想也蜷縮在這方圓之中了吧。
不需要思考的生活的確是極為輕鬆的生活方式,但如同行屍走肉,看到越來越多人遇到事情無法自主做決定,從而在網上尋求大家的幫助,而對方能瞭解到的只能是隻言片語。一個人理應當最瞭解自己,事實上我們的雙眼已經被矇蔽,身體也喪失了直覺。據說古人可以提前感應到危機,但如今物競天擇,活到現在的動物可以提前感知自然災害之類的危機,而人類卻無知無覺。
想要獨立思考,最迫切的是對自身,對身邊有所知覺,我在之前的文章說過冥想讓我們腳踏實地地活在當下。除此之外,我提倡大量輸入,但是並不是我們如今常態化的碎片化輸入,當一切都是碎片化,不利於大腦的整合和處理。而最後就是要將大腦處理後的成果主動輸出,無論是多是少,是對是錯,這都是自己思考的結果,這些都會在之後的閱讀和成長中或重塑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