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正在廚房洗菜,兒子不知道從哪裡拿了一把剪刀走過來,我示意讓他放下,不要扎到手。
但是他還是倔強的不肯放下,好言相勸他不聽,我就生氣了,從他手裡把剪刀奪了過來。
他特別委屈地哭了,我嘴裡還不忘了訓斥他:這麼大了一點兒都不聽話,脾氣還這麼倔,就是欠揍。
越說越生氣,兒子也是越哭越傷心,最後還是妻子及時出現,把兒子抱走了。
吃過了晚飯,我正在客廳玩手機,突然兒子走了過來,手裡拿著一張紙剪的小動物,他還特別驕傲地說:
爸爸,你看,這是昨天老師教給我們的剪紙,好看不?
我好像瞬間明白了,為什麼兒子放學回來後會拿著剪子在玩,其實他是想找一張紙剪一下而已。
我把他抱過來,開始一起討論這個小動物到底是什麼,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
晚上睡覺前,我突然發現,現在人們好像評價別人已經越來越簡單容易了,因為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我們就可以輕易的用自己的觀點評判別人。
在《沉思錄》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我們總是習慣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卻往往忽視了,任何事物其實都具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
不隨意地評價別人,是我們作為成年人最基本的禮儀。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評價別人的代價那麼小了。
有人說,自卑的人只有透過兩種方法來找回自信:一種是瘋狂的貶低別人,一種是瘋狂的凸顯自我。
但很顯然,這兩種方法都不是那麼成熟,充滿了小孩子幼稚的心理。
“那個女人開這麼好的車,一定是傍大款了”
“這個男的這麼年輕就這麼有錢,家裡肯定是富二代”
我們是不是也會經常這麼評價別人,亦或者是聽到別人這麼評價呢?
其實這就是一種自卑心理在作祟,想要透過打壓別人來提高自己,而實際上呢,我們這種不切實際的評價,只會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個小丑。
網上有人說:“一個人的幸福感與自己的收入無關 但一定與別人的收入有關”。
或許這種玩笑的成分更多,但是其實生活中卻處處都充滿了這樣的現象。越是關係好的人,越是在意他是不是過得比自己好。
都說這是人性的劣根性,其實都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在2018年的時候,林志穎要搭乘飛機出行,就在飛機臨起飛前,他發現自己遺落了重要的行李,於是要求下飛機並拿回託運的行李。
這件事前前後後交涉了半個小時,而同行的一位旅客因為不滿這樣的行為,將這件事曝光給了媒體。
然而事情被曝光出來之後,林志穎也沒有第一時間出來解釋,於是網上就出現了人們的惡意評價:
“明星的架子怎麼這麼大,讓這麼多人等著你一個人”
“明星就有特權嗎?何必要把自己捧得這麼高”
...
一時間網上的輿論開始跑偏,直到林志穎不得不出來做解釋,人們才發現,其實事情的真相併不是一些人說得那樣。
所謂的人云亦云,其實就是群體的悲哀,把自己的理解強加在別人身上,然後加以渲染,就成了一件“事實”。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無疑就是“誹謗”。
不隨便評價別人,更不急於對某些事做出評價,是我們作為成年人,成熟的一種表現。
正所謂“人言可畏”,但對別人的評價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隨便時,我們的語言就變成了武器,甚至是變成了兇器。
記得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搜尋》中的悲劇人物葉藍秋嗎?
她因為沒有在公交車上讓座,就引發了一場輿論海嘯,並且產生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在當時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名都市白領會在公交車上不讓坐,這件事被電臺新聞的記者惡意放大之後,引發了一場社會大搜索。
人們奮筆疾書,想要討伐這名都市白領,她的生活開始變得越來越糟,最終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
而實際上,她之所以沒有在公交車上讓出座位,是因為當時,她剛剛得知自己得了癌症,還處在驚愕與恐懼當中。
當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這件事情時,我們不妨深深地思考一下,殺死葉藍秋的到底是癌症還是別的什麼?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事情,尤其是娛樂圈的新聞,總是充滿了戲劇性。
風向的轉變,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小小的契機,就能夠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54:非暴力溝通》中提到,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們絕大多數人更多的時候,都容易成為輿論的奴隸,自己還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就已經開始想要慷慨激昂的發表意見了。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在他的書中提到,不評價的交流方式,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
我想這才是我們對待事物最公正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
郭德綱老師曾經在節目中提到過關於微博的評論時就提到過:
如果微博在人們評論之前,要求先弄一個實名認證,你看吧,網上的言論一定是一片大好。
正是因為這個社會對於評價別人的成本變低了,所以才不用擔心要負什麼責任。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段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非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我們想要以自己的視角去評價別人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看清了事情的本質,還是在以自己的好惡去“教育”別人。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我見過滿臂紋身的人在公交上讓座,也見過人民教師進酒吧搖得比誰都社會,有些拿刀砍人的是為了生存,有些穿制服的欺強凌弱,見到過農民工蓋樓凍爛了雙手,KTV的女孩被老闆一個勁兒地灌酒,可她們的錢全都寄給了老家的爹孃。這個時代,穿得靚麗帥氣的不一定就是紳士,打扮得非常暴露的不一定就是不良女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可以不理解,但請你閉嘴。
其實評論一件事的對錯,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大多數人都容易禍水東引,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好的評論,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去深思這件事背後的問題,而壞的評論,往往就是會引發一系列的無聊罵戰。
客觀的評價和無端的臆測,完全就是兩回事。
管好自己的嘴巴,用心做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