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觸及靈魂,將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迴歸到了“人”身上。
作者:董雲峰
編輯:葉冬
浪潮之巔,捨我其誰。
2021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公示了“2020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獲獎單位和獎項,工商銀行的智慧銀行開放生態建設工程(ECOS)專案獲得唯一的最高獎項“特等獎”。
金融科技發展獎的前身,是1992年央行設立的銀行科技發展獎,從2020年度開始更名為金融科技發展獎,首次將評獎範圍擴大至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
此次ECOS獲得的是央行首次擴大到全部金融機構的特等獎,工行作為中國金融科技引領者的地位再一次得到彰顯。在此前的銀行科技發展獎評選中,工行的獲獎級別和數量始終保持同業第一。
這是工行金融科技持續領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工行強化頂層設計,升級金融科技創新體系,以建設數字工行為目標,全面佈局大資料、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領域,率先進入數字化轉型的深水區。
回望即將過去的2021年,從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到生態佈局,工行承前啟後,引領銀行數字基因變革,邁向“科技強行”新徵程。
戰略規劃再升級
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浩浩蕩蕩。
從電子化到移動化,從資訊化到智慧化,從場景化到生態化,金融科技正在全面重塑銀行業,推動數字化轉型大步向前。
“十四五”規劃指出,“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新起點,銀行業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動戰略規劃與組織布局的升級。
2021年,主要商業銀行紛紛對標“十四五”規劃綱要,圍繞金融科技的新定位、新特徵,制定新一輪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對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總體部署。
尤為令人矚目的是,工行研究制定了《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內,將顯著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金融創新能力,以科技自立自強和數字化重構雙輪驅動,引領具有時代標誌的銀行數字基因變革,打造“敏捷、智慧、生態、數字、安全”五位一體的“科技強行”。
具體而言,敏捷,指的是機制變革激發內生源動力;智慧,指的是科技技術貫穿前中後臺;生態,指的是開放互聯拓展無界融合;數字,指的是資料資產釋放新要素活力;安全,指的是穩定可控支撐可持續發展。
從“科技強行”四個字可以看出,科技之於工行,已經有了更為宏大的意義:科技既是工行領先同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將是工行身上最重要的名片之一。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評審領導小組會議上,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強調,金融機構要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金融發展的主動。要強化金融創新的科技武裝和資料加持,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思維貫穿業務運營全鏈條。
工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的升級,恰逢其時。
加快釋放創新活力
在“科技強行”的“五位一體”中,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的“敏捷”被放在了第一位。
過去數年裡,商業銀行紛紛加碼金融科技投入,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尤其在基礎設施與科技賦能等方面不遺餘力,產品與服務創新不斷湧現。然而,商業銀行所特有的穩定性、安全性決定了,這些轉型佈局很難深入到體制機制的層面,諸如科技部門與業務部門的割裂始終存在,在人才的培養和激勵上相對滯後,成為制約轉型深化的重要阻礙。
對此,工行有著深刻的認識,著手探索機制創新,不斷提升金融創新響應效率和供給能力,啟用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在《規劃》的指引下,今年以來,工行加快體制機制建設,建立創新攻關“揭榜掛帥”機制,以“解決技術難題、填補市場空白”為目標,選取4個攻堅克難揭榜專案和12個敏捷響應掛帥專案試點實行揭榜掛帥;公開合理遴選專案負責人,擇優成立業務與科技融合的掛帥團隊,進一步激發了員工的創新動能。
同時,工行積極構建科技與業務互通的科技人才職業生涯通道,培養“懂業務、通技術”的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加大“科技菁英”校園招聘力度,積極引入高階社會化專業科技人才,探索建立“科技培養—業務使用”的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機制,營造“全行懂、全行做”的科技創新氛圍。
在組織布局層面,工行成立工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進一步最佳化工銀科技的組織架構佈局,同時積極探索設立合資子公司,不斷提升工銀科技價值輸出能力和市場影響力。此外,工行還在推進分行金融科技機構職能向創新研發和營銷支援轉型。
可以看到,工行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觸及靈魂,將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迴歸到了“人”身上。
硬實力持續提升
隨著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銀行業的科技實力與日俱增,涵蓋了雲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與區塊鏈等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持續躍升,也讓銀行業真正成為金融科技主戰場。
在近期舉行的“2021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工行副行長張文武在演講中指出,工行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要求,堅持自主創新,帶頭打好銀行業核心技術創新攻堅戰,助力強鏈補鏈,有序推進資訊系統創新工程,為維護金融穩定與保障國家金融安全貢獻力量。
ECOS,正是工行交出的一份答卷,以智慧、開放、共享、高效、融合為特徵,構建了國際領先的全分散式開放生態銀行系統,也為工行快速、全面地升級基礎設施鋪平了道路。
2021年以來,透過夯實自主可控技術底座,工行加強前沿技術研究應用,圍繞“5G+ABCDI”,打造了一系列企業級服務能力強、具有行業領跑優勢的新技術平臺。
從系統架構來看,新推出的工行雲平臺3.0,實現同業首家提供技術自主可控雲服務,IaaS 基礎設施雲入雲節點總量達到9.8萬套,PaaS應用服務雲容器數超過5.6萬套,同業首家達到私有云四級、生態雲三級安全能力要求,持續鞏固在雲計算領域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
在大資料方面,工行建成集團資料中臺,構建總體容量超過100PB的大資料平臺,形成總規模覆蓋49億實體和200億關係的知識圖譜,沉澱20,000餘個通用共享指標,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靈活的資料服務,提升企業資料價值變現能力,資料驅動能力持續增強。
在人工智慧方面,工行升級人工智慧技術體系,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平臺同業首家透過工業和資訊化部及資訊通訊研究院組織開展的RPA系統與工具應用成熟度評估;業界率先建成人工智慧模型全生命週期運營管理框架,模型流轉交付效率提升2.5倍。
此外,工行率先建成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唯一訊號源的國產智慧POS終端監控體系,將衛星遙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相融合,對農作物生長、大型工程類專案建設進行貸後智慧監控;同時實現量子技術在重要金融加密場景中的可行性驗證及試點應用突破,並作為首家機構與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共同完成聯邦學習技術驗證工作。
透過全面推進新技術佈局,深化新技術規模化應用,工行已經形成了領先的企業級技術能力和應用能力,為業務創新發展賦予更大動能。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工行累計獲得專利授權939項,居國內銀行業第一位。
生態佈局全面開花
無生態,不金融。
在數字中國建設浪潮下,工行把握數字化轉型的歷史性機遇,依託金融科技加快輸出專業化科技能力,打造金融與數字政務、數字產業、數字民生所緊密融合的“數字共同體”,助力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
今年5月,工行正式釋出“工銀 e 錢包”開放銀行品牌,致力於打造數字化“無界工行”,提供涵蓋賬戶管理、資金管理、投資理財、融資信貸以及消費繳費等5大類22種產品服務;使用者無論是否擁有工行賬戶,均可透過工行合作伙伴的線上平臺享受便捷易得的金融服務。截至6月末,累計服務個人客戶達到3500萬戶。
6月,工行緊鑼密鼓推出“雲工行”非接觸服務品牌:透過對業務雲辦理、急事屏對屏、溝通全天候、服務一體化、開放式智慧生態等多元服務場景的整合最佳化,讓客戶“隨時隨地”辦理業務,打造以客戶為圓心的“數字生態共同體”。
依託工行雲、API等開放平臺同業領先優勢,工行的GBC三端聯動和場景生態建設漸入佳境。從中報來看,工行重點領域建成網際網路有效場景6262個,較上年增加975個;帶動平臺合作活躍法人客戶9萬多戶,同比增長超400%。
其中,在API平臺方面,工行實現賬戶服務、支付結算、普惠融資等領域,共計18大類2400餘個API介面服務的輸出,為超過1.5萬家合作方提供服務,日均交易量突破1.3億筆,成為銀行同業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務最全面”的開放平臺。
在賦能數字政務方面,工商銀行全方位佈局,構建智慧政務新體系,打造“網際網路+網點”的政務門戶服務,支援“政務服務網點辦”、“一網通辦”等政務服務新形態;向社保、工商、政法等垂直領域輸出“行業+金融”一站式服務,讓“資料多走路,居民少跑腿”,助力建設“數字政府”。
圍繞醫療、教育、出行等民生熱點領域,工行打造智慧醫療開放平臺、社團協會雲、銀校通、工銀無感支付等系列產品和服務,隨時隨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為助力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工行還以“數字化”增強金融觸達,以“大資料”賦能惠農信貸,以“開放化”融入鄉村生態,以“智慧化”賦能產業升級,全方位打造數字鄉村。
透過打造連結能力最強、產品供給最廣的數字新業態,工行全面構建了開放、合作、共贏的金融場景生態佈局。
結語
2021年,從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到生態佈局,工行這一系列的變革與創新,不僅深入靈魂,更是面向未來,有著強烈的風向標意義。
基於最新的戰略規劃,工行要成為“敏捷、智慧、生態、數字、安全”五強領先優勢的“科技強行”,它不僅是“宇宙行”,也是“科技行”。而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服務——為客戶提供全天候、全渠道、全場景、全功能的極致金融服務。
濃縮起來,就是八個字:科技向善,金融為民。這正是宇宙行乘風破浪、不捨晝夜的初心之所在。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在通往“更快、更高、更強”的路上,工行始終走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