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世間多少痴男怨女被這個“情”字困住無法自拔。
愛情是“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相守,還是“衣帶漸寬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相思,也不是隻言片語就能說清楚的!
它沒有最好的詮釋,你自己觀察感受它是什麼樣子,它就擁有什麼樣的輪廓!
著名雕塑大師潘鶴就曾為了初戀難以自控,一度頹廢。
不過好在他是幸運的,他遇見了那個願意帶他走出陰霾,重新幫他感受溫暖和愛的人!
潘鶴是真實感受到了“後來者”的愛意,還是面對初戀的離去才有的無可奈何的選擇呢?
如果能有機會讓潘鶴再次見到那個日思夜想的初戀,他還會選擇“後來者”嗎?
誰將成為“硃砂痣”,誰又會成為牆上一抹不起眼的“蚊子血”?這種問題放在誰身上都是一場感情劫難,令人窒息!
潘鶴生於廣東,從小家境富裕。潘家父母為了讓自家孩子能接受良好的啟蒙教育,特意請了家教老師在家教授“四書”,“五經”。
這也為潘鶴後期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在他往後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經典作品數不勝數,藝術造詣早就已經超過了用金錢來衡量的意義。
年幼的潘鶴,生於亂世。
雖然國家當時處於危難時期,但在普通人家解決溫飽都是問題的時候,潘家還能請私教去教育子女,可想而知潘家是真的高門大戶了。
可惜生不逢時,二戰戰火不斷,波及範圍越來越大,潘家家業興旺之際,戰爭也是一觸即發。
戰爭的無情,導致多少家族衰敗落寞,多少家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是保全性命還是留下來保護家業?潘家也是躊躇不定,但是戰火步步緊逼,他們也沒有過多的思考時間,只好放棄在廣東的資源人脈。
於是潘家父母儘可能帶走能攜帶的資產,領著還在上中學的潘鶴,去了香港姨媽家避難。
沒有離開過家鄉的潘鶴,在面對一個全新環境時,特別的不適應,沒有熟悉的同學,朋友。
對於年紀尚小的他來說,自然會時常感受到孤獨。
好在有一個年紀相仿的表妹,偶爾搭幾句話。
可這也消除不了潘鶴心中的煩悶無聊,畢竟跟表妹也是初相識,又是寄人籬下,他還是非常的拘謹內向的!
兩人的關係得到緩和是在一次夏日午後。
潘鶴在家臨摹繪畫,剛放學回來的表妹李惠儀看到之後對他連連誇讚,說他才華橫溢,以後一定非常的有出息。
潘鶴害羞地撓了撓頭,一時半會接不出話來,只蹦出兩個字說:“一般”。
表妹李惠儀看到自己的哥哥這副呆頭呆腦的樣子,捂著嘴巴笑出來聲!
這一笑,笑到潘鶴心裡去了,活潑開朗的表妹和內向拘謹的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可越是這樣,差異的柴火在他心中越堆越高。
從那以後,潘鶴和表妹像是捅破了一層尷尬的窗戶紙,兩個人的交流也變得多了起來,經常一起繪畫,一起琢磨雕塑。
少年的情愫暗自生根發芽,每每看到表妹李惠儀的時候,潘鶴那悸動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潘鶴竟然喜歡這樣的感覺,他不明白為何會有這種感覺!這是什麼樣的感覺?
其實潘鶴不知道的是,表妹李惠儀此刻心中也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就是“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少女惆悵!
兩個飽滿愛意的人,是逃不了眼神多看一眼的心動,是止不住思念、嚮往的。
於是兩個熱烈的靈魂碰撞,愛意寫滿了整個四季,兩人就這樣私定終生,許下了要相守一輩子的誓言!
可感情不會像“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樣的浪漫,一切終究是臆想。兩家人知道後,都是極力反對。
首先這段感情在人倫上就是不成立的,其次就是李家認為兩家早就不是門當戶對的關係了。
當初潘家雖然是帶著家業過來投奔李家的,但時過境遷,今夕不同往日,潘家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是很難繼續發展的,說家道中落也是不為過的。
再加上姨媽認為潘鶴並不能給予女兒好的生活,在姨媽心裡始終都有偏見,他就是一個學藝術的,有何出息?。
可是兩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愛意不是說剋制,就能剋制得住,兩人在雙方父母的壓制下,都過得十分痛苦。
表妹李惠儀甚至以死相威脅她的父母,可年少的孩子,怎麼能拗過鐵了心要將兩人分開的長輩呢?
封建時期,感情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人單純的喜歡,是扛不住封建時代的命運的。就算奮身抗議,也只是徒勞無功而已。
如果兩家好好勸說二人,可能對於潘鶴和李惠儀的心理傷害都不會那麼大。
也不會導致後期潘鶴花甲之年還對錶妹心存念想!
可是偏偏強勢的李家為了讓女兒斷絕和潘鶴的來往竟然連夜搬離香港,帶著女兒前往澳門。
此舉無非給年少的潘鶴一次巨大的打擊,他不明白,為何李家父母要這麼做?要棒打鴛鴦,拆散他們,難道世俗眼光真的比真情更為重要嗎?
可能是從小養尊處優的狀態,導致潘鶴在遇到感情問題的時候就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去解決。
自殺、剃髮、出走環繞著他整個青春懵懂時期,像個叛逆無知的少年。
固執的潘鶴,忍受不了相思之苦,便毅然決然地追尋李惠儀到了澳門。
年輕氣盛的潘鶴來到澳門,面對這陌生的城市,竟然開始後悔自己的衝動,他來這裡本來是想證明給姨媽看,自己能給表妹幸福。
可潘鶴來到澳門之後,人生地不熟的他,內心竟然開始迷茫,他好像真的變成了姨媽口中那個“除了會畫點畫,一無是處的人。”
潘鶴灰溜溜地又回到了香港,姨媽一家為了杜絕潘鶴再次追尋的情況發生,決絕地把李惠儀送到了異國他鄉的加拿大溫哥華!
從此兩人隔海相望,再也沒有見過面,徹底地失去了聯絡!
年少的情愫沒有錯,錯就錯在那封建的規則,折磨著相愛的兩個人。可能失去最愛的一個,才能讓人記憶深刻吧!
既然不能擁有,那就只能藏匿於心。
人生本來就會有諸多遺憾,但遺憾也終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忘。
都說想讓一個人快速成長起來,那就是經歷一段失敗的感情,可能有些殘忍,但是事實也是如此。
潘鶴被迫和表妹分手後,灰心喪氣一段時間後,也算是涅槃重生了。他開始一心研究自己的雕塑。
潘鶴把一根根普通至極的木頭,注入了“血液”和“靈魂”,賦予了它們生命,讓它們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的藝術品,展現在大眾視野。
在這段時間潘鶴的雕塑造詣頗有建樹,再加上年幼時優質的啟蒙教育,可謂是一路開掛,名氣也是直線上升。
但此時的潘鶴內心也是十分的空洞,用“身旁高朋滿座,心底卻空無一人”這句話來形容此時的潘鶴最為恰當不過。
身邊從無紅顏緋聞是潘鶴對那份感情的尊重,可能他始終沒能遺忘那段令他傷心的感情,才導致他在意氣風發之時,身邊都不曾有心儀的物件。
或許是熱情耗盡,再也沒有遇見一個可以令他收起鋒芒,溫柔相待,重新開始的人吧!
但是緣分這個東西是預測不到的,於是上天饋贈了他一份“禮物”。這個“禮物”就是張幼蘭。
如果說李惠儀是如沐春風的悸動,那張幼蘭對於潘鶴來說就是冬日暖爐般的安心。
張幼蘭也並非無名之輩,家裡世代從商,家境殷實。
唯一的遺憾就是幼年的時候生病導致耳朵失聰,但是自強不息的她從來沒有因此放棄過自己。
喜歡繪畫的她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整日勤學苦讀,最終考上了理想的中南美術學院。
繪畫天賦異稟的張幼蘭曾多次發表作品,獲獎無數,她的作品也是被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廢待興,潘鶴果斷選擇回國深造,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在一次工作當中他結識了溫柔善良的張幼蘭。
張幼蘭因為失聰,會議上很多東西都無法傳達,需要透過口型和書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剛開始兩人溝通起來會比常人困難許多,但是志趣相投的潘鶴和張幼蘭,像兩塊磁鐵,越靠越近,無法分開!
無聲的默契在兩人之間形成了溝通的橋樑。
就像潘鶴自己說得那樣,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像是張幼蘭的左右手,張幼蘭也越來越離不開他,而他自己也深深地被這個純真美麗的女孩吸引著。
這是潘鶴與表妹分開之後,唯一一次的心動!
面對嫻靜賢淑的張幼蘭,潘鶴居然認為自己曾經的內心想法十分幼稚,當初他以為表妹就是全世界。
與表妹分開也導致潘鶴內心感情世界崩塌摧毀,他也暗自發誓此生不娶,再也不愛。
可這一次他居然想要跟眼前這個女孩結婚,居然想要有個家。
藝術家之間可能都是有一股神秘的吸引力,相互吸引吧,所以潘鶴對於張幼蘭也是不例外的!
潘鶴給張幼儀的感覺就是“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親切。
因為失聰,有些同事多多少少會對張幼蘭排擠疏忽,但是在和潘鶴共事期間,潘鶴無條件的幫助照顧,讓這個涉世未深的女孩心裡也是小鹿亂撞。
這一次潘鶴不再是當初羞紅著臉,憋著說不出話的少年,他變得主動起來。加上週圍朋友、家人的撮合,很快二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結婚之後的潘鶴早就褪去了年輕時的衝動和任性,實現了對張幼蘭“願許一人以偏愛,盡此生之慷慨”的承諾,給予了張幼蘭所有情感與溫柔!
雖然這場婚禮僅僅花費28塊錢,但是婚後二人琴瑟和鳴,過得十分幸福。兩人也育有三個孩子,可以說是羨煞旁人的一對璧人!
可常說感情裡“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可能表妹對於潘鶴來說是那個就算年過花甲之際,聽到也會“騷動”的人吧!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潘鶴再次得知遠在大洋彼岸表妹的訊息,闊別多年,再一次聽到故人的行跡,潘鶴欣喜若狂。
可是激動之餘他更多是擔憂,因為張幼蘭對於他的陳年往事並不知情,不知道妻子能否接受曾經執念頗深的自己呢?
另一方面潘鶴也擔心如今他已經從翩翩少年變成了滿頭白髮的老人,表妹還會記得他嗎?還會記得曾經有個視她如命的潘鶴嗎?
再加上表妹也已經是當祖母的人,潘鶴想著如果漂洋過海去見她,會不會影響到她的家人?
如果再因為他導致表妹和家人鬧矛盾,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潘鶴年少的情愫再一次被激起,再一次陷入困境當中。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潘鶴還是想自己親自去問問,來了結自己心中久久不散的疑問。
如果自己偷摸去的話,妻子張幼蘭知道後會怎麼辦呢?
潘鶴內心還是比較忐忑的,因為連他自己都覺得,現在再去提起這個事情對於張幼蘭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當潘鶴茫無頭緒的時候,他還是決定先跟妻子坦白年少得情誼,他欲言又止看著妻子遲遲開不了口。
最終潘鶴還是緩緩地握住妻子的手真切地說:“我曾經喜歡過我表妹,無奈家人阻礙,被迫分開,如今我再次得知她的訊息,我想再見見她,也算是圓了年少的夢。”
妻子張幼蘭聽罷示意潘鶴說:“去吧,去見她一面吧”。
這是潘鶴完全沒有想到的,這讓他又對眼前這個女子的感情又多了一層尊敬。
其實張幼蘭自己也清楚,如果這一次不讓丈夫去的話,那表妹永遠像是一根刺深深地扎進潘鶴心裡,抹不掉。
倒不如放手,讓潘鶴完成自己的心願,可能還對自己和他的感情更能增添幾分信任。
張幼蘭的通情達理,潘鶴深深地被震撼到了。他內心更加肯定自己對張幼蘭的感情。
得到張幼蘭的允許之後,潘鶴來到了加拿大溫哥華。李惠儀在機場接到潘鶴,像是親人重逢,兩人熱淚盈眶,深深地擁抱在一起。
兩個相見之後沒有越界,像是老朋友見面一般,李惠儀帶著潘鶴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到處逛了逛,兩人聊著過往,訴說著現在的生活。
少年的情愫,終究隨著飛機降落,消散在那天的風中......
回國之後,潘鶴對張幼蘭更加無微不至,張幼蘭用她的大度、善解人意,成功得到了潘鶴的心,也用她的方式成功引導了潘鶴的感情走向!
人在一生中自然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停停走走,但是總有那麼一個人,像是陽光照進裂縫的救贖,拉著你向前奔跑,逃離痛苦。
張幼蘭就是那道陽光,她帶著潘鶴走出年少失去摯愛的陰霾,也用她的一言一行感動著潘鶴。
才成就瞭如今的這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