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經作者崑崙策研究院高階研究員胡懋仁教授授權“崑崙策研究院”頭條號原創釋出,以供研究參考。
漢承秦制,說明漢朝的統治者很清楚地知道,一個統一的華夏能帶來多大的好處。之後,歷代華夏的統治者,凡是有些作為的,都要盡力實現或者維護中國的統一。
最近,聽到溫鐵軍教授在“觀課堂”中的講課影片,其中談到秦王朝覆滅的原因。溫教授認為,過去認為秦王朝的滅亡是與秦的暴政直接有關,而溫教授並不贊成這樣的觀點。
溫教授說,秦在統一六國之後,採取了幾個重大的措施。書同文,導致了六國知識分子的不滿,而車同軌,則加強了秦王朝中央與各郡縣之間的聯絡。而統一度量衡則損害了六國商人們有可能缺斤短兩而撈到的好處。因此,這些勢力聯合起來,是一定要推翻秦王朝的。
另外,溫教授也講到了為什麼中國能夠實現國家的統一,而歷史上的歐洲卻做不到。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理位置,有重大的戰略縱深。而古羅馬帝國,只能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國家,這樣的一個國家就沒有戰略縱深。當古代中國遭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時,中原的王國能夠透過稅收而形成的財政來訓練和滋養軍隊,而且華夏大地的戰略縱深也能夠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發揮某種遲滯與緩衝的作用。而古羅馬帝國就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在歐洲歷史上,日耳曼人為主的蠻族多次入侵羅馬帝國,而且蠻族騎兵一過來,就把羅馬帝國衝得稀里嘩啦,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滅亡。
溫教授所講的這些觀點,我過去沒有聽到過。有些歷史雖然我也瞭解一些,但從來沒有從這些角度上來思考過。所以溫教授的“觀課堂”還是讓我受益非淺的。
不過,溫教授說,秦王朝的滅亡不是因為秦的暴政,而是在秦統一後,六國的各類勢力對秦在統一的採取的政策表示不滿,從而起來抗秦。這樣的說法,我以為還是值得商榷的。
秦王朝的滅亡,其實因素是很多的,也是很複雜的。秦始皇要統一中國的目的,當然是要為秦國的貴族獲取中原地區更多的土地,要奪取更多的利益。而且秦始皇個人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負或者野心。這些都是主觀因素。而在客觀上,戰國時期的各國之間的混戰,已經嚴重打擊了中原諸國的生產力,而中原地區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定要克服這種分裂的狀態的。這恐怕就是秦能夠實現統一的客觀原因。
秦對中國的統一,自然要實施維護統一,制止分裂的各種政治措施與行政措施。前面提到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以及飽受詬病的焚書坑儒,都是這類維護國家統一的各項舉措。特別是焚書坑儒,歷代儒生備加指責。其實,秦始皇所焚的書,是詩、書和百家語,還有一些私藏的六國史。而卦書、農書、醫書,及先秦諸子百家的書都沒有燒。所謂坑儒,主要是坑殺方術士,而被坑的儒生是極少數。
華夏的統一,在秦之前,是沒有過的。雖有夏商周各朝代,但那些朝代都沒有真正實現國家的統一。這些朝代的歷代君主,都是要對自己的親屬進行分封的。而封地上的主人,都是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地。很多事情,他們也都不受天子的束縛。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取消了分封制,實施郡縣制,中國在行政上才真正地實現了統一。
當然,在秦始皇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後,他必然要推出一系列措施來加強統一,維護統一。這就需要耗費國家的大量財政。秦國透過戰爭統一了六國,而統一完成後,百姓還沒有從戰亂中得到休養生息,就立刻要為秦王朝的這些行政措施繳納賦稅,服勞役。這麼沉重的重擔,老百姓自然吃不消。這些給老百姓增加了如此之重的負擔的措施,老百姓肯定是心有怨恨的。大澤鄉之揭竿而起也就是必然的了。
當然,被滅掉的六國的貴族,當然不甘心自己過去的好日子一去不回頭。所以在秦末農民起義戰爭中,六國貴族都是非常活躍的。除了楚國的項梁項羽外,韓國的張良也並不例外。
因此,在秦始皇死後,秦王朝的覆滅既有六國抗拒國家統一的因素,也有百姓不滿勞役和賦稅過重的因素。所以,說秦王朝的滅亡不是因為暴政的原因,這樣的結論未免有點過於簡單化。
也正是因為秦統一後的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多年,所以當漢王朝建立之後,漢王朝沒有恢復六國,而是沿襲了秦王朝的政制,即使依然維護了郡縣制的存在。
雖然漢王朝正式建立前後,也分封了一些功臣為王,但更多是分封了皇室成員為王。然而,異姓王終究讓劉邦不放心,最終逐一滅掉。而本姓王,是在漢景帝期間,透過晁錯削藩來解決其勢力過大的問題。同時,漢王朝接受秦王朝統一伊始,就徵收太多的賦稅與徭役,造成百姓的強烈不滿的教訓,因此在漢文帝與漢景帝期間,實施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興旺局面。
如果秦始皇不是那麼急功近利,也讓百姓們有一段戰後的休養生息,至少秦王朝不會發生那麼劇烈的震盪。
如果說,秦始皇在實現國家統一後,為了鞏固這個統一的制度,要採取一系列必要的行政手段,甚至包括修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都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還以舉國之力來修他在驪山的陵墓,這就很過分了。有時候,壓垮駱駝的就是那重負之下的最後一棵稻草,而驪山墓就應該是這樣一棵稻草。
漢王朝的劉邦,本家族不是貴族,而且他還做過秦王朝時的小吏,所以他對郡縣制的理解要比六國貴族如項羽等要更深刻一些。項羽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頭腦。所以,在秦王朝滅亡後,項羽大肆分封各路義軍的將領。劉邦不就被封為漢中王了嗎?而項羽本人,只想著衣錦還鄉,有人勸他,在長安建都,他還說,不能衣錦還鄉,有如沐猴而冠,還把勸他的人殺掉了。這是完全沒有政治頭腦的,無法不走向失敗。
漢承秦制,說明漢朝的統治者很清楚地知道,一個統一的華夏能帶來多大的好處。當然,他們也知道,一個分裂的華夏會帶來多少問題,甚至能帶來多大的災難。之後,歷代華夏的統治者,凡是有些作為的,都要盡力實現或者維護中國的統一。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崑崙策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北航老胡之閒話”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