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代,美蘇全球激烈對抗,因此經常出現美蘇軍艦在全球大洋上近距離靠近,甚至核潛艇都有過相互撞在一起的情況發生。為了顯示各自的強大,到冷戰末期,美蘇雙方都特意建造大噸位艦艇。比如蘇聯方面建造了2.4萬噸級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美國海軍更不用說,航母都是至少8萬噸級起步,兩攻都是4萬噸級保底,甚至連綜合補給艦也都是4萬噸級的。美國海軍甚至一口氣退役了70多艘當時現役的、4000噸級的佩裡級護衛艦,這樣一來,美國海軍從最基本的主戰艦艇,到航空大艦,甚至輔助性的艦艇比如艦隊指揮艦或者補給艦方面,都成了至少9000噸級起步,萬噸到幾萬級都是常態,幾乎不再有幾千噸的艦艇的情況。這樣美軍的軍艦到海外的任何港口停靠,從直接感官上就可以給人強烈的壓迫感,造成一種超級大國的實力絕對不可挑戰的印象。
這樣一來,美國海軍不用打仗,就達到了把威懾力廣泛分佈於全球的戰略目的。雖然美式大艦非常龐大也非常威武,但是當時就有人注意到了一個特殊現象,這就是美國軍艦靠港後,基本表面上都有大量的鏽跡。給人一種經過長期的風吹日曬,風塵僕僕的感覺。而別的國家的軍艦倒是大部分外表光鮮,很少看到像美式軍艦上那麼多的鏽跡。那時就有一種說法,說鏽跡多,才是美國海軍戰鬥力全球最強的直接體現,因為美國海軍的軍艦都是全球性部署,一般一出海就是三四個月甚至是半年不靠岸。這才是全球大海軍的真正實力體現,而經過半年不靠岸之後的風雨吹拂之後,偶然靠岸補給的美國軍艦外表鏽跡累累,本身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對這種說法,大多數人在當時無法反駁,也就似是而非的基本相信了。畢竟那個時代的本國海軍的主戰艦艇很少遠航。
最多也就偶爾派出少量艦艇出國訪問一次。據說在199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那種現役的主戰艦艇,在不中途補給油料的情況下,可以靠自身攜帶的燃油一次性航行到夏威夷珍珠港。畢竟對任何海軍來說,油料費用幾乎是戰爭之外最大的海軍經費消耗。而到了最近20年,特別是在某個中東遠海海域長時間固定護航之後,大家才普遍對遠洋海軍有了真正的現實體會。洲際之外的遠海護航,僅僅部署3艘主力艦艇,其消耗的油料,居然可以看齊1990年以前,全部水面艦艇的油料預算!由此可見,維持一支全球性大海軍必須有全球一流國力的配合,否則根本就養不起也維持不起。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當今的英國海軍,只能在直布羅陀以東,常年只維持一艘護衛艦了。要知道過去的英國海軍可是常年維持一支遠東艦隊的。
而遠海護航,某型補給艦創作過連續240天,也就是整整八個月完全沒有停靠任何港口,持續在大洋上保持較高航速的記錄。這個部署水平,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半年不靠岸的常規記錄。但是眼尖的人很快發現,240天持續不靠岸的艦隊,並沒有像美軍的遠洋艦船一樣,到處鏽跡斑斑,反而表面仍然和剛剛出港一樣的光鮮。這就直接否定了鏽跡斑斑,是遠洋海軍戰鬥力直接體現的說法。說明遠洋長時間持續部署,仍然可以保持軍艦的嚴整軍容。反倒是美國軍艦那種鏽蝕不堪的狀況,才是不正常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再回頭觀察美軍的靠岸軍艦,簡直是越來越不堪,明顯鏽蝕得越來越厲害。有些靠港後的美軍軍艦,已經不僅僅是存在一些表面上流淌的浮鏽,而是實打實地穿透了表面油漆,直接鏽蝕到內部的船板裡面了。
美國軍艦的鏽蝕,也不是隻有主力驅護艦才有,甚至連兩攻航母和補給艦都鏽蝕得越來越厲害。何以至此?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也是有深刻原因的。第一,對遠洋船舶來說,要想在長期航行中減少鏽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船舶長期航行的主機餘熱產生的大量蒸餾淡水,定期地衝刷甲板,也包括沖刷船體的兩側幹舷,減少風浪和海上鹽霧,在船體表面上的附著。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對不論軍艦還是民船,都是適合的;另外就是發現鏽點,及時讓水手或者水兵用砂紙打磨然後快速補漆;而不論是定期用蒸餾水沖刷甲板,還是用油漆修補早期的鏽點。都需要兩個字,勤快;不但是要求普通的水手勤快,也要求作為管理人員的船長和大副勤快。起碼要經常動嘴讓下面人去幹活。
定期沖刷船體和找補油漆,也是船員熱愛船舶和軍艦體現。但是現在的美國海軍,基本上都是養了一群少爺兵。船上的中高階軍官也是各有心事,注意力根本就不在軍艦上,對大部分水兵,寧願讓他們沒事燒烤釣魚曬太陽,也不敢讓他們去日常沖刷甲板找補油漆。當今的美軍水兵已經形成了一個固有的思維,也就是艦船保養完全是船廠的工作。而他們當兵只是為了混軍餉和補助,不存在義務勞動去保養艦船的任何可能性。這樣一來,美國當今大大小小的艦船出海,等於全程沒有任何保養。小鏽發展成了大鏽、浮鏽自然發展成了真鏽。最終的靠岸的艦船外表,基本沒法看了。其實美國軍艦大面積生鏽,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