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東峰
1952年11月7日,毛澤東親擬了中央軍委給志願軍司令部、第3兵團對五聖山作戰部署的覆電。這封解密後刊載於《抗美援朝戰爭史》的絕密電報,披露了毛澤東對上甘嶺保衛戰的重要評價以及當時第3兵團對597.9高地及537.7北山作戰部署的核心內容:
此次五聖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並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鬥。
為了便於指揮,決定組織五聖山戰鬥指揮所,由12軍副軍長李德生同志負責統一指揮31師和34師的反擊作戰及29師的配合動作(31師、34師擔任反擊,29師擔任防禦),該指揮所歸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
覆電還明確部署:“為統一炮兵指揮,決定組成炮兵指揮所,由炮7師師長顏伏同志負責,統一指揮支援五聖山前沿作戰的各配屬炮兵。炮兵指揮所應與李德生指揮所靠近,以便協同。”
由毛澤東親擬的這封電報,是上甘嶺戰鬥由戰術規模發展到戰役規模的重要標誌。
1981年12軍老軍長李德生(中)與12軍政委魏金山(左)、軍長任保俗合影
事實上,早在11月5日,秦基偉就知道了第3兵團的這一調整方案。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副政治委員杜義德和參謀長王蘊瑞根據志願軍首長“堅決戰鬥下去”的指示和新的敵我態勢,對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北山高地的作戰作了重新部署。
當天晚上,秦基偉在日記中寫道:“為了保持和準備同敵人繼續戰鬥,爭取更大的打擊敵人,使朝鮮戰局引起新的變化,志司兵團的決心是繼續打下去,以12軍主力投入戰鬥,統一由我指揮。這樣戰鬥的範圍就擴大了。今天既不是一個師一個軍的問題,而是全兵團全朝鮮的戰爭形勢的改變問題。這個戰鬥確真具有戰略意義的作用……”
王近山對秦基偉說:“現在有兩個方案,一是打下去,二是撤下來。你要哪個?”
秦基偉非常尊重這位與自己一樣從大別山拼殺出來的同鄉戰友,但這一次,他火了,對王近山吼道:“我們15軍堅決不下陣地!我們死也要死在上甘嶺。”
面對著秦基偉的堅決態度,王近山也不得不作出妥協:“那好那好,你們不下來可以,但曾紹山(12軍軍長)也要上。12軍部隊配你指揮,李德生先帶第31師過來,34師和35師也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秦基偉對這一部署調整表示可以接受。他認為,這一部署調整大大加強了戰役預備隊的力量,不但使上甘嶺戰鬥擴大到戰役規模,而且還將使朝鮮戰場發生根本變化,這種變化對我軍十分有利,而大大不利於敵人了。
這就是後來被15軍稱為“換湯不換藥”,12軍稱為“換藥不換湯”的上甘嶺志願軍部隊調整方案。正是這一調整,把上甘嶺之戰由戰鬥推向戰役,也成就了秦基偉一代戰將的功名。
二
12軍正是在15軍力量不足以與敵繼續作戰的關鍵時刻,投入作戰的。秦基偉認為,12軍參戰部隊配屬給15軍後,識大體、明大局,毫無怨言,這使得15軍在指揮上更加順暢,顯示了一支老部隊的謙虛與成熟,而且在戰役中同樣有不凡的表現,為戰役的最後勝利畫上了圓滿句號。
秦基偉
事實上,秦基偉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反覆說:“我特別要強調的是,第12軍的參戰,是取得上甘嶺作戰最後勝利的保證。12軍是在什麼樣情況下投入戰鬥的呢?是在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情況下趕來參戰的。在597.9高地戰鬥發展到決戰階段,李德生同志的到來,31師投入戰鬥,使我們更增加了取得戰役全勝的信心。可以說,沒有12軍的參戰,當時的這個客觀情況,要是隻靠15軍,很難把它打成最後這麼個結局的。”
1952年11月1日,15軍45師除炮兵、通訊、觀察、後勤機構原地不動,以保證12軍部隊作戰外,堅守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全部任務移交給12軍31師,45師部隊撤出上甘嶺,前往兵馬洞休整。當天深夜,第93團1營與第91團一起,全面接替597.9高地防務;第92團也接替了537.7北山高地陣地防務。
此時,經過20天與敵人較量的秦基偉,對打勝上甘嶺這一仗已然胸有成竹,勝券在握。15軍參謀長張蘊鈺認為,第3兵團的這一新的部署,雖然把15軍主力45師換下去,把12軍主力拉上來,表面上來看是“調兵換將”,實際上是“增兵增將”。秦基偉從此開始指揮著15軍和12軍各2個師,以及志願軍炮兵第7師等參戰部隊,指揮許可權上升了一個級別。
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危急和關鍵時刻,咬緊牙關,勇挑重擔。12軍的加入,使他第一次站在了指揮兩個軍部隊的位置上。為了讓12軍部隊儘快熟悉情況,他要求45師部隊留下部分戰鬥骨幹,為12軍參戰部隊當顧問和助手,各自負責,直到陣地收復才算完成任務。各級司令部班底,不是完全撤走,而是不斷地加強,得力的參謀都要留下。聶濟峰迴憶,秦基偉還明確要求,45師師長崔建功做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顧問,參謀長張蘊鈺做李德生的前指助手。
12軍司令部參謀崔明禮,是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的堂侄。2001年5月2日,崔明禮在廣州接受筆者採訪時說,上甘嶺戰役打響後,志司發的表彰通報,都是隻提15軍,那時候12軍官兵一度有情緒。有一次,李德生副軍長叫崔明禮向下發通報,崔明禮一看又是“15軍某部”,老大不高興,就對李德生說:“這是發給15軍的,不是發給12軍的。”不料,李德生竟哈哈笑了。他說:“現在上甘嶺這一仗越打越大了,不是哪個軍打的問題,也不是哪個兵團打的問題。打15軍的牌子,就是打志願軍的牌子,就是打中國人民的牌子。”多年後,崔明禮還感慨地說:“李德生站得高,他的水平,我們無法比啊!”
聶濟峰晚年也由此感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是在15軍軍長秦基偉、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指揮下,29師、31師、45師三支部隊協同作戰,團結拼搏的結果。
三
聶濟峰迴憶說,李德生到上甘嶺前是12軍31師師長,到上甘嶺時才下的任副軍長命令。為了便於李德生指揮作戰,秦基偉專門派15軍參謀長張蘊鈺到前線協助李德生指揮。前線指揮所領導有李德生、張蘊鈺、崔建功、張顯揚、李長林、劉瑄等。
上甘嶺英雄陣地
1952年10月26日,15軍作戰會議後,29師師長張顯揚、政委王新,31師政委劉瑄、副師長李長林帶著精幹的機關人員,來到德山峴指揮所。45師特意讓工兵連夜趕做了一個長條方桌和幾把靠背椅子,安放在作戰科,以便讓師首長們商討軍機之用。
聶濟峰迴憶,12軍與15軍同為紅四方面軍的老底子,同在太行山上打過日本侵略軍,後來又同在第二野戰軍序列內。12軍前來參戰,15軍官兵都很高興,普遍認為,來了一位副軍長,帶來的力量就大了。李德生作戰主動性很強,為了把上甘嶺這一仗打好,他還跟軍領導打了招呼,後經兵團同意,又把92團也拉了上來,這等於31師全師都參戰了。12軍領導還根據李德生的建議,命令34師作預備隊。
聶濟峰認為,上甘嶺戰役中,15軍和12軍部隊就是一個整體,我們打的都是志願軍的仗。他舉例,有一次(11月3日晚),朝鮮群眾送上來一些新鮮青菜,45師“大廚”招待前線指揮所領導。李德生、崔建功、聶濟峰、張顯揚、王新等同席共餐。開始是你稱我是“老大哥,先吃”,我稱你是“老大哥,先吃”。
吃著吃著,都露出了“真面目”:每一雙筷子都往綠油油的青菜上夾。李德生一看不好,端起青菜盤子說:“這一盤我來消滅吧,不用麻煩你們了!”見李德生鑽進另一間房子“獨吞”青菜,張顯揚、崔建功連忙跟著去搶菜吃。張顯揚說:“打上甘嶺,我們要合著打,這青菜也要合著吃。”王新等望著他們為了一盤青菜你搶我奪,笑得前俯後仰。
15軍志願軍老戰士李義山回憶,12軍是二野老部隊,研究作戰非常細,打仗很有一套。比如,在敵人炮火下進攻,採取了隔50米1人的小兵群前進,有效減少了傷亡。12軍91團團長李長林發現高地上有多達十幾個連的建制部隊,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揮混亂,讓91團9個連採取“車輪戰”,一個連一個連投入戰鬥,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連長則留下來,作為後一個連長的顧問。這樣做,不僅避免了指揮上的混亂,也使各連都儲存了一批骨幹。
1952年11月1日起,12軍31師91團8連調上597.9高地,接替15軍45師無力再守的7個陣地。當天下午4時,南朝鮮軍攻佔了上甘嶺10號陣地等,戰鬥打得很慘烈,差不多快打光了,剩一個班長跑到12軍請求增援。剛上陣地的8連官兵二話沒說,立即派出人增援,10多名戰士跟著炮彈彈著點衝了過去,一陣手榴彈,就把陣地奪回來了。
王萬成、朱友光等3人戰鬥小組前去增援只剩下兩名傷員的1號陣地。當時,敵人已經衝上來了,朱友光當場就抓起爆破筒,衝到了敵人中間;王萬成緊跟著也衝了上去。這兩名四川安嶽縣小老鄉,壯烈犧牲。他們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15軍45師政委聶濟峰說:“12軍為了增援我們,剛剛接手陣地,就打出了兩位戰鬥英雄,了不起呀!”▉
責編:謝麗珍
編審:鄭國偉
製作:張欣羽
本文為《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