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使用串鉤釣鯽魚時總是出現跑魚?!這是很多岸筏釣友極為惱火的問題。
去年的同一時期我曾製作過相關影片,對跑魚的原因從多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那麼又到了一年冬釣時,本篇將以文字版的形式對岸筏跑魚的原因進行彙總以及補充,希望能給您的作釣帶來幫助。
跑魚的原因之一:鉤型不符
魚鉤是釣魚人不可或缺的基礎耗材,且每位釣友都有各自的用鉤習慣。比如:臺釣愛好者更偏愛袖鉤、海夕,釣大魚首選千右、伊勢尼,傳統釣則多用朝天鉤或伊豆。
很多釣友在轉型岸筏的過程中仍會延續之前的習慣,殊不知以上鉤型用於串鉤釣鯽魚時其綜合能力表現均有所不足,包括:鉤條粗、無倒刺、鉤門窄等等。
串鉤作為遠距離作釣屬於被動刺魚型,通常是利用鯽魚吞鉤後的抬頭或遊動行為刺入魚唇,所以對鉤型的要求比較特殊。
以丸士鉤型為例,其最大的優勢為歪嘴的設計,同時兼具自重輕、鉤尖鋒利帶倒刺,鉤條粗細適中,鉤尖向內部側彎等特性,刺魚時刺入的角度較為刁鑽是串鉤線組的首選。
此外,還有一種“萬金油”型別的魚鉤也較為適用,即溪流鉤。相比較袖鉤或其他鉤型,在自重輕易吸入的基礎上,較寬的鉤門可有效增大刺入面積且鉤尖鋒利帶倒刺,在長距離搖輪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避免跑魚。
以上是鉤型的選擇,魚鉤的號數選擇不當也極有可能出現頻繁的跑魚。
事實上,岸筏用鉤與手竿追求“小鉤細線”的理念不同,它需要考慮子線是否纏繞,魚鉤能否快速地掛住魚唇且刺入面積較大,所以串鉤一般會選擇較粗的線號,同時宜使用大於手竿的鉤號。
比如3+2或2+1.5的線組,搭配5號丸士或5號溪流鉤。
跑魚的原因之二:操作不當
所謂操作不當我將之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中魚訊號把握不足;二是在起魚與回魚時的誤操作。
1、岸筏竿所使用的竿稍多為玻纖材質,能夠很好地反饋中魚訊號。缺點是靈敏的竿稍在大風天氣或雜魚鬧鉤的情況下,魚汛難以辨別。
很多新手釣友看到竿稍一抖即會起竿,結果卻多是空槍。即便釣到鯽魚,其中鉤部位也多半是掛住唇邊極易跑魚。
須知,鯽魚在覓食紅蟲時多會出現連續的吸食動作,直到鉤餌被吸入吐鉤時,鉤尖方可掛住魚唇繼而出現後續的大力掙扎。
反饋到竿稍表現,其中魚過程通常是前期輕微或偶爾的抖動(試探),後期出現有節奏的連續點頭或大範圍的移動(中鉤)。
此外,當繃緊的竿稍復歸原位、風線大彎曲時也是標準的中魚訊號,釣友俗稱“回線”。
之所以會出現回線的現象,是鯽魚中鉤後向釣位方向遊動,帶動了鉛墜離底使風線出現鬆弛。
以上兩種中魚訊號釣獲的鯽魚多是正口或死口,理論上很少會出現跑魚的現象,除非是大風天氣或其他操作性不當。
當風力大於三級以上,竿稍則會隨著風向來回的擺動,此時訊號難以把握。常規的做法是遵循竿稍“搖頭不算點頭算”的規律尋找抓口,風力較大時也可以選擇等待回線。
2、在日常操作中,起魚與回魚的操作不當,也會在搖輪的半途中出現跑魚。
比如,很多釣友在起魚時會缺少一個補槍動作,又或者補槍時用力過猛從而撕掉魚唇。
正常的操作為:當出現中魚訊號後,第一動作應該是輕抽釣竿進行補槍,畢竟遠距離被動刺魚的力度不及主動刺魚來得牢靠。
此外,鯽魚為小個體魚類,所以在回魚的過程中搖輪的速度不易過慢,更不能用釣竿的腰力大力的撐魚(用力上頂)。
前者是為了規避回魚的過程中掛底,後者是謹防對拉撕裂魚唇後形成跑魚。
寫到最後
以上內容是個人冬季岸筏的真實作釣體驗,如果您細心的閱讀就會發現,岸筏亦包含了很多的技巧性,只有不斷的嘗試才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最後友情提示:岸筏為多竿佈陣的形式,請在非禁釣水域使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