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完《底層邏輯》這本書以後,其中一個觀點,感覺很受啟發;他的大概意思是你進行運動,只有你突破你的“極限”之後,你的全身心會感覺的非常的舒服,而且想一直持續下去;反之,若你不能突破自己的那個臨界點,你是體會不到那種感覺和狀態的。
達到你的極限點
後來,在自己的一次跑步過程中,我沒有拿手機,就只是專注跑步;這個時候,我的腦子裡出現了一個念頭,要不我自己這次突破一下跑步的極限點試試看,我就按照這個想法去做了,居然跑了五公里沒有休息一下,這換作以前的跑步是不敢想象的,都要停下來走一走,再繼續跑。在跑的過程,我的潛意識一直告訴我,你的跑步“極限點”還沒有到,你可以繼續,你可以繼續,就是這種信念讓我的這次跑步運動持續跑完,中間沒有休息。
跑步就是跑步
後來,我由跑步這件事類比到做飯這件事情上,做飯這件事可能很多人都比較煩,不願意做飯,嫌棄比較麻煩;其實一開始我也不是很喜歡做飯,但是我在西歐居住的那八年左右的時間裡,因為自己不適應西餐,中國人的胃還是比較適配中國定位飯菜,自己堅持做了七年的飯,還有一年公司那個地方有食堂;在這七年當中,也有過不想做的時候,但是,就是這種長期的堅持,讓自己突破了做飯的“極限點”,從此之後,認為做飯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
持續做飯
由上面的跑步和做飯兩件事的觸發,自己用類比的思維在想,是不是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極限點”,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人際關係,賺錢等等,當我們在這些領域,都沒有突破其極限值之前,你會有各種的退縮,各種的不耐煩,各種的抱怨等,甚至你的身體也會給你發出訊號,你不怎麼喜歡,也不想去做;覺得自己幹不來,或者做不好。
想法產生行動,行動才會產生結果。上面的行動越少,我們就越難以去達到自己在某個領域的“極限值”,就更不用說達到極限值之後的各種嫻熟狀態。目前,理論上提的比較多的,比如,一萬個小時定理,刻意練習等,正好與這些事情實踐的極限值相匹配。
可能有一點,每個人在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天賦,可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刻意練習,就會很快突破這個“極限值”,如果在自己沒有天賦的領域,可能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刻意練習,才能衝突那個極限值,達到一種融合狀態。
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不一樣
因此,我們要認識自我,在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天賦領域,有選擇的去進行行動,去做,在做的過程,結合理論進行指導,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在你的潛意識裡,就會形成模型,已經刻畫進潛意識了,以後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會經過你的大腦去判斷了,潛意識就指導你無形中完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