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爭
當地時間12月16日,美國財政部將曠視、雲從等8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名單”,以限制這些企業在美國的融資活動;同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再將來自中國的34家實體加入實體清單,以審查和限制這些企業與美國企業的商業交易活動。
據統計,2018年3月起,已有611項中國公司、機構及個人被美國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納入到相關的“制裁”清單中。
這樣的出口管制和合約合規體系是美國出於對商業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的維護,而具體則是透過控制關鍵的新興技術和基礎技術,以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資訊科技應用創新這兩年的熱潮即是在科技之爭的大背景下,透過在晶片、伺服器、儲存、作業系統、辦公軟體等方面進行國產替代,逐步建立自主研發、可控的IT 底層標準、架構與生態。
過去,資訊科技產業的核心都由國外巨頭把控,極大的市場規模、拿來就用的便利、產業鏈間的互聯互通,都使得其始終掌握並不斷拓展著優勢。當威脅顯現,科技之爭激化,雖有陣痛與探索的艱難,長期來看,對國際形勢保持清醒認知,集中資源用於自主研發,縮小技術差距乃至彎道超車,對於國產而言倒是一次發展機遇。
新的國家安全觀
強化IT產業基礎,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這種轉變與投入向前看是為了帶動傳統IT資訊產業轉型,掌握核心技術,拓展產業利益;向後看是為保障資訊保安與國家安全。
從現實主義分析正規化融合網際網路時代要素後的角度來看,同樣是國家的生存與安全被放在分析的首要位置,如果說過去的國家安全觀裡,國家被看作是一個用堅硬的外殼所包圍著的分析單位,或者是大小不等的“檯球”,國家間的相互作用意味著這些“檯球”表面的碰撞,其結果決定於它們各自的力量和速度,它重視的是傳統的諸如武力等力量。
新的國家安全觀裡則還應重視資訊科技作為一種新的容器和作用方式,將其作為融入國家實力的一部分。它既包括更偏“硬體”的網路攻擊,隨著資訊科技深入各行各業,成為“新基建”,技術不自主可能造成的大規模財產損失;也包括資訊洩露、資訊的加工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隱患等。
除了短期威脅,長期而言,不止於資訊科技應用創新,誰把握了新興技術和基礎技術的引領性優勢,誰就能在新一輪科技變革中成為主角,它意味著未來至少幾十年的繁榮與安全。因而信創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基礎技術,不僅不能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短板,還應力爭上游,走向前沿。
格局初現
貿易爭端、國家安全倒逼科技自立,為了擺脫上游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現狀,信創產業的發展備受關注,被納入到國家發展的重點戰略中。“2+8”安全可控體系,以黨政兩大體系為引領,從涉及國計民生的金融、石油、電力、電信、交通等八大行業開始,全面升級自主可控的資訊化產品。從需求上為國產IT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以相關的網路安全審查、指導政策促進網路資訊科技的自主創新,提升網路安全的保障能力。
政企需求得到釋放,政策支援的刺激下,市場資本也轉而湧向了晶片、作業系統等硬科技領域,持續加持軟硬體企業,進一步為信創企業的發展集合資源。
目前我國的信創產業整體體現為上游的基礎設施和基礎軟體技術薄弱,而下游的細分應用軟體較為豐富,甚至同質化高。對研發設計要求高的領域,雖仍與國外廠商有一定差距,但各核心環節也湧現出了一批成果領先、技術創新潛力巨大的企業,例如晶片領域的鯤鵬、飛騰、龍芯、海光、兆芯等;作業系統領域的麒麟、統信、普華等;資料庫領域的達夢、南大通用、萬里資料庫等。
大方向的利好已經讓不管是成立已久的老牌企業,還是部分初入市場的企業都迎來了利好和機遇,未來,政策進一步落地和產業鏈的逐漸完善,中國IT產業將在國內大迴圈的格局中迎來正向、良性的發展。
結語
不論是信創產業發展,還是國際科技競爭,都是在預見能力、發展速度、創新效率、產業生態全方位上的競爭,其邏輯都是先苦後甜,勝者通吃。實事求是,全面研判與發達國家間的科技差距,擬定專項突破的重點,以務實態度走過艱難、漫長的科技創新的道路,國內企業才能打破壟斷,擺脫受制於人的境地,才能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
(文/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