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證是由於風寒溼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執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痠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病症。痺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風溼熱、強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症、纖維組織炎等多種病症。臨床上具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的特點。
《素問•痺論篇》指出:“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所謂痺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
痺病成因複雜發病週期長,因而治療週期也相對漫長,病人長期遭受病痛折磨,非常痛苦。
國醫大師李濟仁認為,痺病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治療時應以某方為主,輔藥隨證加減,以體現變中不變、不變中有變的規律,守方守法是相當重要的,切不可主方變動不休。李濟仁針對痺病的每一證型,均確定了治療主方。介紹如下:
偏熱者,多用白虎桂枝湯加地骨皮、丹皮、丹參。
偏風者,多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羌活、獨活、豨薟草、威靈仙、當歸、川芎。
偏溼者,多用蒼朮白虎湯加黃柏、山梔、防己、木瓜、白朮、茯苓等。
寒痺,以桂枝附子湯為主。
偏寒者,加巴戟天、補骨脂、淫羊藿、片薑黃等。
偏風者,以桂枝附子湯合蠲痺湯加減,其中必用川芎、當歸、丹參。
偏溼者,則用桂枝附子湯合防己黃芪湯加細辛、蒼朮、白朮、山藥等。
但此三味藥峻猛且有毒性,猶如奇才怪癖,一般人不敢輕易動用,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附子辛溫大熱,有毒,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補火回陽、通經散結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為祛散陰寒的首選藥物。李濟仁認為,附子用量必須視病情,一般要量大,量小則療效不顯,常用量15g以上。此外,附子還有“堅肌壯骨”“好顏色”的美譽。
川、草烏的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顯鎮痛和局麻作用。臨床上以疼痛為主的痺病,李濟仁認為不論其屬寒、屬熱均可在基本方上加用制附子,制川、草烏。
此3味藥,川、草烏善於止痛,附子優於散寒。
要注意的是,服藥期間不要飲酒,因乙醇能促進烏頭鹼的吸收,從而加強附子及川、草烏的毒性,導致中毒。
亦不可與麻黃同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可伍以秦艽,以增強鎮痛之功。
血虛而兼瘀者的痺病,加雞血藤、活血藤。
雞血藤、活血藤均有強筋壯骨、調經活絡、祛瘀止痛之功。雞血藤養血之功優於活血藤,而活血藤更適於活血。
故李濟仁喜二味並用,於血虛而兼瘀者的痺病,二藥相得益彰,以冀補血而不滋膩,活血而不傷氣。
對痺病偏風者,川芎一藥不可缺。
因該藥為血中之氣藥,可行血通經,又有祛風作用,療效甚好。中醫治法中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熱因熱用之反治法,李濟仁認為還應有如川芎祛風行血之“行因行用”法。
痺病偏風則疼痛遊走不定,可謂行因;川芎作用行而不守,可謂行用。川芎“行因行用”有利風邪的祛除。
雷公藤已被公認為是治療痺病的有效藥物。
雷公藤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的作用,對疼痛以關節周圍組織,尤其是肌肉痠痛不止者,療效較好。
李濟仁對該藥的體會是對肌肉、筋脈疼痛的緩解效優於骨節間者。
頑痺或伴有關節攣縮變形者,巧用蜈蚣或烏梢蛇。
對於頑痺或伴有關節攣縮變形者,祛風之品當靈活加用,李濟仁常加蜈蚣一條,或用烏梢蛇一條,除去頭部與外皮,酒制後,研成粉末分吞,療效較滿意。
此外,部位引經藥的應用,往往對痺病獲效起著很大的作用。
如上肢疼痛,李濟仁常用片薑黃、桂枝。
下肢疼痛,常用獨活、懷牛膝、宣木瓜、五加皮。
腰背疼痛,可加川斷、杜仲、狗脊、功勞葉。
骨節疼痛,可加威靈仙、補骨脂。
肌肉疼痛,可加雷公藤等。
祛除痺病病因的同時,適當加入止痛、止酸藥物。
臨床中病人最感痛苦的,是病灶區域性的痛、酸等感覺異常。因此,在祛除痺病病因的同時,適當加入止痛、止酸藥物,不僅可解除病人痛苦,還可增強愈病信心,主動配合治療。
上述組方中,
如氣虛,李濟仁常加黃芪、黨參。
血虛,常用當歸、雞血藤、活血藤。
陰虛,加桑寄生、枸杞子。
陽虛,加仙茅、補骨脂等。
亦可適當加香附、沒藥、澤蘭等。
若關節周圍組織痠痛不適時,用雷公藤較好,該藥對肌肉、筋脈疼痛的緩解效果明顯優於骨節間疼痛者。
若辛熱散寒、除風燥溼之品用之過多,疼痛非但不止反而加重,這時應重視全身情況,即氣血陰陽的盛衰,而適當加用補氣養血、滋陰和陽的藥物,則疼痛能夠減輕。
若出現面板瘀斑、關節周圍結節等症時,往往說明存在瘀血因素,應適當增以活血之品,亦可另服活血方劑,可與治痺方藥交替使用。
痺病後期,應注意養陰柔筋,尤其宜從滋補肝腎之陰著手。
痺病後期,常見筋脈失榮,或骨節僵硬拘急,或骨節腫大畸形。一方面可能因邪傷日久而久服辛溫燥烈之品,傷陰耗氣,致使筋脈骨節失榮;另一方面可能因邪痺日久,氣血瘀滯,絡道受阻,病損筋骨,失去氣血濡養。
此時即應注意養陰柔筋,尤其宜從滋補肝腎之陰著手,以六味地黃湯、一貫煎等方藥加減調治,亦宜擇用活血祛瘀、軟堅化結之品以舒筋活絡、祛瘀通絡。
因痺病患者活動障礙以晨起為甚,其疼痛夜間加劇。晨、晚分服中藥,意在病作前及時截治,有利於藥效的發揮,控制病情發展。
同時宜注意環境的冷暖,防止外邪侵襲,而且還應長期進行功能鍛鍊,以防止關節攣縮、變形,加快功能的恢復。■
【來源:悅讀中醫 內容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國醫大師卷·李濟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豔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