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很多人眼裡,你這樣的舉動有些不可思議。可以說,再沒有什麼比名和利更有誘惑力的了。哪怕是企業家,即使能擺脫利的誘惑,也很難對名不動心,更何況是對這死高級別、高規格的獎項。但為什麼你卻能做得這麼超然?”
對話一開始,本書作者之一吳甘霖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對此,本書另一位作者王振滔的回答是:
“我覺得,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企業,都要懂得‘知止’。並不是事事都要搶在最前面、做第一。過於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反而平常心,才是做長久的根本。”
說到“知止”對自己的影響,他表示要感謝華人首富李嘉誠。
隨著企業越做越大,從小失學的他漸漸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為此,他特別選擇了到長江商學院給自己“充電”。
長江商學院由李嘉誠(海外)基金會捐資創辦,李嘉誠任名譽院長。
在長江商學院,他處處都能感受到李嘉誠以德為先的經營理念,並不斷在自己實際的經營管理中進行實踐。
有一次,他從一位老師那裡瞭解了一個細節,極為震撼,並以此為契機,讓自己的經營之道更上了一個臺階。
有一位老師告訴他,李嘉誠的座右銘之一,就是兩個字:
“知止”。
它的含義是適可而止、適度而為。
後來,他看了一篇報道,寫的是李嘉誠與汕頭大學生對話。在報道中,李嘉誠對 “知止”是這樣解釋的:
“其實儒家中最簡單的就是孔子說的‘過猶不及’,還有老子講的‘知止不敗’,這兩個治學都是非常有用的。“過猶不及”是說如果你過度的擴張,容易出問題。任何企業和行業,過度擴張是不好的,所以什麼時候應該停止,什麼時候應該擴張……這都是一個大學問。
這時,王振滔方才體會到,“知止”是一種大智慧的境界。從那時起,“知止”這兩個字就時常縈繞在他的腦海裡,也才有了後來這次頒獎會中讓名的舉動。
的確,從古至今,“知止”二字都是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隋朝時的大儒王道,還專門寫過一本名叫《止學》的書,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這句話的意思是:擁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而只有小聰明的人卻只知道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
《止學》一書裡面還有一句話,也很值得人深思:
“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也。”
“智”這個東西,你用好了可以讓你成功,但是如果你把這種“智”,變成了機關算盡,變成了無所不用其極,就會令自己喪失本性,最終只能一敗塗地。
懂得如何運用“智”,再“知止”,才會有大道德。
“知止”,是一個企業真正長盛不衰的秘訣。我們認為,不管是一個企業家,還是從事其他職業的人,都一定要懂得謙虛,不光要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更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不管做出了多大的成績,也不能自我膨脹。
懂得謙遜的人,必定是最能獲得別人尊重的人。
對於這一點,王振滔的好友、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寫了一篇名為《大商得‘道’》的文章,發表在《商界》雜誌上。
在這篇文中,他寫了關於李嘉誠的這樣一件事:
一個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誠吃飯。李先生76歲,是華人世界的財富狀元,也是我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會等大家到來坐好才會緩緩過來,然後講幾句話。如果要吃飯,他一定坐在主桌,簽名。然後我們企業界20多人中相對偉大的人坐在他邊上,其餘人坐其它桌。飯還沒有吃完,他李大爺就該走了——如果李嘉誠是這樣,我們也不會怪他,因為他確實很偉大。
但讓我非常感動的是,開電梯門的時候,李先生已經在門口待著,然後給我們發名片。這完全出乎我們意料——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根本已經不需要名片了!可是他還像做小買賣一樣給我們發名片。
發名片後我們一人抽了一個籤。這個籤是一個號,就是我們照相站的位置,是隨便抽的。我當時想為什麼照相還要抽籤,後來才知道,這是為了大家都舒服。否則我們該怎麼站?
抽號照相後又抽個號,說是吃飯的位置。最後讓李先生說幾句,他說也沒有什麼講的,主要和大家見面,後來大家讓他講,他說我就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然後看著幾個老外,用英語講了幾句,又用粵語講了幾句,把全場的人都照顧到了。他講的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讓自己強大起來就要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就是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不要給大家壓力,讓大家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之後我們就吃飯。我抽到的正好是挨著他隔一個人,我以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會兒,李先生站起來,說抱歉我要到那個桌子坐一會兒。後來,我發現他們安排李先生在一個桌子坐15分鐘,總共4桌,每桌15分鐘,正好一小時。臨走的時候李先生說一定要與大家告別握手,每個人都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送大家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關上才走。他的“追求無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一個成功的人對生活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見一些人,做一些事情有點成功,他的自我就會讓別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讓你感到壓力,他的行為讓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論讓你感到渺小,他的財富讓你感到噁心……最後他的自我使別人無處藏身。李先生不一樣,他建立自我的同時追求無我。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
馮侖的這一篇文章,的確讓我們看到李嘉誠先生透過“知止”、謙遜所體現出的人格魅力。
而對於王振滔來說:悟出“知止”的價值,處處體現出謙遜、讓人的品格,也是自己自我超越的一種進步。
再次回想奧康的發展史,從“十年後火燒假冒溫州鞋”到“3.15進軍上海灘”,再到“中國的猶太人有一個跨世紀的行動”……,都是讓奧康迅速“揚名”的經典。
而這次,在最能為企業領導人揚名的一篇報道上,面對“名”,王振滔選擇卻嘎然而止,這不可不說是人生中重大的轉折點,完成了從“智”到“德”的進一步提升,而奧康也開始由“小勝”進一步放眼“大勝”。
面對名利的誘惑時,為什麼一些企業家難以做到“知止”呢?
因為在他們看來,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企業,都是必須爭名奪利,否則就不會有發展。
但是,在品味了“知止”二字後,我們不得不指出,這種心態只能造就一個普普通通的老闆,而永遠不是一流企業家的標準。
這一點,李嘉誠的“一百萬理論”,最具有說服力。
人賺一百萬有三種方式:一種是你能夠賺一百萬,別人也能賺一百萬,平穩發展。
第二種是你總要找出一些理由來,讓自己能賺一百一十萬,那別人就只能賺九十萬。
第三種方式,也就是李嘉誠的方式,就是自己明明可以賺到一百萬,別人也可以賺到一百萬,但是自己不賺那麼多,只賺九十萬,讓別人多賺十萬,賺了一百一十萬。
這其中的差別一目瞭然。
用第一種方式的人,能求得一時成功,可一旦合作者覺得別人比他好,就會跑去跟別人合作,他就很難求得更大的發展。
用第二種方式就不必說了,沒有人會傻到跟他再做第二次生意。
用第三種方式最難能可貴,雖然看似一時少賺了很多,可是得到的卻是長遠穩固的發展,讓別人願意跟他長久合作。
所以第三種方式看似吃虧,其實卻抓住了企業做大的根本。
李嘉誠的這“一百萬理論”,最好地印證了“知止”。
在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有一套特別有名的功夫——降龍十八掌。其中有一招叫做“亢龍有悔”。
這一招出自《易經》中的乾卦,指龍飛昇到九天之後,無法再往高處飛昇,只剩下兩種可能,一是原地不動,另一種是下落。
按照《易經》的哲學,事物到了一定的階段,就自然會由盛而轉衰。如果這個時候你沒有“德”了,那麼就會“亢龍有悔”。
可是這種方式實際做起來卻很難,因為這裡面需要讓利。這就是大智知止,你得知道到什麼該止步,不能無度的索取。
談到這裡,吳甘霖講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2005年春節,他做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放棄和家人團聚,獨自到河北最著名的柏林禪寺修禪。
柏林禪寺是中國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不但有很多修為高深的名僧,而且還常常有企業家、管理者去修禪、修心。
他在廟裡呆了整整9天,方丈明海將他安排在歸雲庵中一座名為“知止樓”的地方閉關。
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也許是自古大師的意境都是殊途同歸的,這“知止樓”與李嘉誠辦公室的“知止”格言遙相呼應。
在知止樓前的廊柱上,掛著這樣一幅對聯:
“最難捨的最應舍,最難戒的最應戒。”
最難捨的一定是最珍貴的,對你最重要的,可是,為了保證合理科學和更好地發展,你就應該捨棄。
不僅要捨棄,還最應該捨棄!
與此同時,最難戒的,往往是自己最忍不住要犯的,可是,只要不合理,就必然危害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最應該戒掉!
第二天,他在打坐的時候,以往的種種都浮現在了眼前,知止樓前的對聯、李嘉誠辦公室的格言……突然間,他的腦海中有了一個念頭,平常人總愛說“拿得起,放得下”,而他此時卻得出另外一個結論:
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只有徹底放得下,才能完全拿得起!
頓時,曾經一切的不解與困惑,都變得格外澄清。
其實這一切的道理,盡在“知止”二字中。一般的企業家,只會一個勁的向前,卻不懂得何時停止。而我們則認為,一個一流的企業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何時止步,知道適可而止。
於是,吳甘霖在離開柏林禪寺之前,揮筆寫下了一幅對聯,也是自己的感言:
“歸雲庵中小進步,知止樓中大回頭。”
此番體驗與奧康的經營商道不謀而合,回想奧康管理中一些很小的細節,處處都體現著這樣的追求。
在2006年7月的一份雜誌上,登了一篇一位12歲的小朋友吳牧天寫的文章:“一個孩子眼中的王振滔”。
這個孩子是一位培訓師的孩子,曾經隨父親到九寨溝,看父親為奧康的員工做培訓。這位孩子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其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每當爸爸講課時讓大家休息的時候,王叔叔就會熱情地站在幾百人後面點評爸爸的講座,每次都講10幾分鐘。上午休息的時候,爸爸對大家說:“我們歡迎王總到前面來講吧。”可是王叔叔並沒有到前面去講。
我見過的企業家都是巴不得到會場的最前面講話,可像王叔叔這樣站在會場後面講話的企業家還是第一次見。這體現出了王叔叔對大家和對爸爸的尊敬,也體現出了王叔叔那種偉大的人格。
透過對奧康發展的回顧和世界一流企業家的分析,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搶第一的,人需要有一個謙虛的品格。很多時候,寧願在後面,也不願意到前面來。事事爭先未必好,讓別人也有展示的機會才是真正好!
李嘉誠的“知止”,的確是一個一流企業家的大境界。把握了“知止“的智慧,事業才真正會海闊天空!
*本文摘自《商海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