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河流豐富,雨季雨量充沛。從鴨綠江向南依次有清川江,大同江,大寧江,沸流江,禮成江,臨津江,漢灘川,漢江。這些河流的走向沒有統一嚴格的模式,但朝鮮的山地多集中於東,平原多集中於西,平均海拔從東北向西南遞減,河流發源于山地,沿山勢大致從北向南流動,進入低海拔地域後,從東向西流動,最終匯入大海。
所以,朝鮮的地理特點決定了朝鮮戰爭的幾個特點:
1、三面環海,在此作戰的雙方都要防止對方採取登陸作戰的方式,切入己方戰線的中部甚至後方對己方進行包圍。我方沒有登陸作戰的能力,此點美方不需要考慮。美方有能力而且已經有過在朝鮮半島登陸作戰的成功經驗,所以在戰爭的中後期,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我方人員數量(正面已無法展開)和物資裝備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後,大大加強了東西海岸線的防禦能力。而且也必須針對美方可能實施的登陸作戰採取相應的措施,因為我方已偵察到美軍可能實施一次新的登陸作戰,但按照美方的說法這樣做只是為了吸引志願軍的注意力而已,是一種軍事上的訛詐,但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我方一旦掉以輕心,他們就可能會再實施一次登陸作戰行動。
2、地域狹小,兵力集中,戰略進攻或退卻的方向單一(北上或南下),沒有充分的地理空間可加以利用。這樣對火力裝備弱的一方更為不利,缺少了一個可以加以利用的作戰條件。我方在國內戰爭期間採用的大膽迂迴包抄打殲滅戰,運動戰分散敵人兵力各個擊破,圍點打援等戰術均無法很暢快地實施。毛主席的作戰思想“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住我擾,敵疲我打”無法實施,根本沒有後退的空間,政治上軍事上均不允許,所以當美方進攻時,我方不得不與其進行消耗戰。實際火力可接觸面窄,在雙方均投入百萬以上地面部隊時,於正面無法全部展開。遂在戰爭中後期雙方均佈置了若干條固定的防線,任何一方想要突破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3、山川密佈,可滿足機械化部隊推進的公路少,不利於美軍的機械化部隊運動,這就抑制了美軍的技術優勢。而我方在實施了坑道作戰的方法後,便依託山地坑道與美軍周旋。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如果想要推進,則必然要選擇沿公路進攻,而志願軍要阻止美軍的進攻,則必然要控制公路沿線的制高點,用於打擊公路上的目標,那麼美軍反過來就必須攻克志願軍所佔領的山地。
雙方在戰爭中後期打成了山地攻防戰。我方雖然透過坑道等工事的抑制了美方的火力優勢,但只是找到了一種現實的阻擊方法,人員的投入依然十分巨大,所以我志願軍有一種說法是“寧攻三座山,不守一座山”。
坑道作戰意味著在付出人員傷亡的情況下可以阻止美軍的強力進攻,如果是平原地區作戰,志願軍將被美軍的火力擊潰。這也就是志願軍在第四次第五次戰役時無法在漢城區域漢江流域的平原地帶完成固守的原因。
4、再看氣候。朝鮮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也就是冬天冷,夏天熱得倒黴的天氣。冬天有多冷呢?零下20度到零下40度。你可以想象當初朝鮮東線的第九兵團穿著我們南方人用的薄棉衣、戴大簷帽入朝的部隊有多艱苦了。何止是艱苦,簡直是殘酷,是無法生存的。
當然,寒冷對於軍事行動也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冬天渡河方便。中朝邊境地區,從11月初就開始封凍,直到次年3月下旬;而在三八線附近,大概從12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
夏季的主要問題是能見度。朝鮮夏季能見度不好,有一半的時間能見度不足5公里,這對航空兵的影響較大。所以一到夏天的多霧季節,美國的飛機就同比減少很多,因為即使它飛出來偵查也不看不清楚,投彈不準。
正當我們在緊張的構築工事時,這時人民軍派來一位副大隊長來協同防禦,大家很受鼓舞,熱烈歡迎,營副向人民軍移交了貴人峰以南7連的陣地。
9日晚,那邊的飛虎山停止了槍炮聲,我想335團估計也是按照命令相繼撤退了。這樣一來,不出兩天,估計敵軍就會前到我們把守的天佛山陣地。
果然,10日下午,美騎兵一師最先到達,一到山腳下就派出一個步兵排對側翼陣地做了試探性進攻。
封連長經驗豐富,他向我們傳達了,明天早上敵軍一定會先飛機,再大炮,要求我們必須認真構築工事,配置好相應的火力,等待合適時機有效的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要假戲真做,就得像模像樣,火候得把握到位,既不能過於頂的太狠,又不能不打,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果然,11日上午,敵人數十架飛機輪番轟炸,數十門大炮向我陣地開始猛烈轟擊。人民軍兄弟真是好樣的,尤其是他們的炮兵,不顧敵機空襲掃射,敵人打一炮,他們就還兩炮,敵人打兩炮,他們就還回去四炮。
逐漸敵人也傷亡慘重,開始轉移攻擊重點,向著我們9連衝來。我們依託工事,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可是老班長李沾喜卻不幸犧牲了。當時敵機瘋狂地傾瀉炸彈,老班長曆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經驗豐富,此時正躲進坑道洞口,但巧的是一顆炮彈在洞口3米處爆炸。爆炸後,一顆小的炮彈彈片剛好擊中老班長的喉管。
這段時間以來,老班長一直貼身照顧著我,每次在危急時刻,他都把我拉在身後,戰鬥間歇還不厭其煩的教導我如何在殘酷的戰場上活下來;他告訴我那些九死一生能夠最後活下來的老兵可不是憑的什麼運氣。當然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是到戰場上不能總是靠運氣,士兵的經驗、膽略、智慧和技能都非常重要。
班長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地打過來,他說他能活下來的的技巧竟然只是打仗前不吃東西。班長當時說的時候,我一臉不相信地問,不吃東西餓著肚子,還怎麼殺敵?
班長說,從常識來看,吃飯後腸胃就要蠕動進行消化。在消化的時候,血液都聚集在腸道處,假如此刻被子彈或者彈片擊中,又被打中了腹部,就非常容易造成大出血,很快危及生命。
但是部隊吃飯是統一的,不會給你一個人提早開飯。這就要求你自律,儘量不吃或者少吃。吃飯少的話,你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黏稠就會大大減少,在腹部被擊中時出血量就會少得多,對生命的危害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大。
而且開戰前吃得過飽,奔跑起來也不方便,行動也不靈活,反應速度也會降低,受傷機會就會增加。並且,當人有一定的飢餓感時,能保持大腦清醒,幫助你在危急時刻做出最佳選擇。
當然除了這不吃飯的小訣竅外,班長說最重要的還是得苦練殺敵本領,常言道“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在平時訓練的時候,要刻苦勤奮,投入的時間以及留下的汗水比別人越多,那麼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機率就越大。
可是,抗美援朝戰爭實在是比抗日、解放戰爭慘烈十倍,美軍的空中火力太強,我們避得了地面的進攻,但往往面對空中的火力打擊只能聽天由命,無能為力。
我抱著班長,看著他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悲切的同時心中卻迸發出無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