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消滅大元王朝後,建立了大明王朝。
被消滅的元朝不同於歷史上的北魏、遼和金,元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被消滅以後,大量的蒙古人又返回草原地區,尤其是元朝皇室得以全身退回蒙古草原。當然,還有大量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地區,不過都逐漸融合到當地的漢族之中了。
北魏滅亡,皇室在消滅。遼被滅以後,除了耶律大石在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遼的皇室全部被消滅。金朝被蒙古滅亡後,也是皇族全部被消滅。
由於元朝的皇室,在元朝滅亡後,退回了蒙古草原,他們仍舊以蒙古的正統而自居,就是清代以後的漠南蒙古,並且其汗位一直傳到明朝末期。朱元璋在洪武五年(1372),發動了一次集中打擊蒙古的戰爭,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永樂皇帝朱棣也是五徵蒙古。
但是,隨著大明王朝的統治進入穩定期,承平日久。與前代王朝一樣,各個問題接踵而出,軍隊戰鬥力也迅速下降。以文制武,就是文臣制衡武將,或者管理武將,也是在這個時期確立的。
而在草原上的蒙古,經過調整,再次緩了過來。開始向南進行大規模的騷擾。這個時間,大體發生在成化朝,即從公元1464年以後開始的。
成化八年(1472)秋,延綏巡撫餘子俊首倡修長城邊牆,他是文臣。這是歷史教課書中常常提到的明代大修長城邊牆第一人 餘子俊。
餘子俊
又過了大約100年,已經到了明朝的嘉靖、隆慶、萬曆朝。蒙古俺答汗在今山西大同、河北張家口一帶,與明軍多次作戰,明朝不堪其擾。尤其是1550年,俺答汗由古北口防線攻入京師,嘉靖帝為之大為震驚。
過了一些年,為後世所矚目的戚繼光登場,他在北京周邊任職16年,擔任“總理練兵”和薊鎮總兵官,管理從今山海關到今北京懷柔慕田峪一帶的長城防區。
那麼,戚繼光在南方抗擊倭寇功勳卓著。在北方抗擊蒙古,更成就了他一生的英名。而他這些事業得以順利實施,在於背後的兩個人,兩個文官,一個是譚綸,一個是張居正。
先說譚綸,他曾經任薊遼總督,注意不是清代的總督,還不是封疆大吏。正式由於譚綸的推薦,戚繼光才取得“總理練兵”一職的,也是在譚綸的支援下,戚繼光後來又擔任薊鎮總兵官。
再說張居正,他任萬曆朝初期的內閣首輔,相當於明朝以前的宰相。正是他欣賞戚繼光的才華和大力支援,在得以在薊鎮任職16年。張居正一去世,戚繼光馬上就被調走,這肯定不是歷史的巧合。朝中的重要官員早就想換掉戚繼光了,只是礙於張居正的面子。
戚繼光在薊鎮修長城的功績,大家都很熟悉,創修空心敵臺,修築磚砌邊牆。還有一大堆懸眼,石雷等發明。
尤其是修空心敵臺和修邊牆,戚繼光做這一切,都是要得到他所負責的防區的最高軍政長官譚綸的支援和認可的。沒有譚綸的同意,這一切都是無法開展的。
武將保家衛國,戰功卓著。他們的行為很容易被當地百姓所發現,也容易被編入評書和小說之中,武將的故事有情節,更能夠體現一種精神。
而文臣所做的事情就是決策,就是文來文往,與朝中的兵部、戶部等部門溝通,不好編出故事來。
可能還有一種解釋,編寫和講評書和小說的,大體可以算作粗通文墨的一些人,遠遠比不上那些中了進士,而且官運亨通的極少數人。所以,他們想得而得不到,自然不喜歡同行了,能不說他們就不說他們了。自然,文臣的事蹟反而不在民間所傳頌了,或者傳頌的較少了。
就譚綸和戚繼光的例子而言,只有文武聯手,共赴國難,才能打造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