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士衚衕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明代屬思誠坊。因騾驢市場設定在這裡,稱驢市衚衕。清承明制,還是騾驢市場,直到宣統年間這裡廢騾驢市場,以其諧音改稱禮士衚衕,有文化吧。
鑲嵌在衚衕口房山牆上的衚衕簡介
43號據說是劉墉的住宅,現在已經變成大大雜院了。衚衕裡的70號到是標註是劉墉故居。據衚衕裡的老人講,這是劉墉父親劉統勳的住宅。
劉墉(1720~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代政治家、書法家,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勳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進士,先後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冀寧道臺、江寧知府、江西鹽驛道、陝西按察使、內閣學士、湖南巡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調入京師後,歷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兼吏部尚書、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管理國子監事務大臣等職。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劉墉以為官清廉著稱,深得百姓信賴,早在任江寧知府時就獲讚譽 “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比之”,朝鮮使臣稱讚。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劉墉去世,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劉墉書法造詣深厚,是當時著名的帖學大家,有“濃墨宰相”之稱。
燈市口小學低年部
這裡現在是燈市口小學低年部。請讀者往前看,還有很多老房子,很氣派。當年敬信大學士住宅,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做過蒙藏院,顯然那個時代就是公家的地方了,蒙藏院,相當於今天的國家民委。後來又變成了學校。
敬信(1832年-1907年)諡文恪,愛新覺羅氏,清朝正白旗滿洲宗室,體仁閣大學士,追贈太子少保銜。早期在宗人府為七品筆帖式,後逐漸進入高層,光緒三十年因病離職,光緒三十三年逝世。
傳習所舊址
位於燈市口小學低年部西側,應該是晚清時期教八旗女子學習謀生技能的地方。與今天勞動就業局辦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班差不多。晚清時期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無力為全體旗人提供所謂的“鐵桿莊稼”(全員按月領取俸銀)了。直至清亡,效果不佳。
燈市口小學低年部大門
傳習所舊址東邊不遠就是燈市口小學低年部,學校的大門牆上是冰心先生為學校師生的題詞“獻給燈市口小學全體師生 樂業敬群 自強不息 冰心題 一九九零年九月二日”
1913年,13歲的冰心跟隨父親謝葆璋從福州老家來到中華民國海軍部任職,舉家住在鐵獅子衚衕(現張自忠路)的中剪子巷。冰心初到北京時在家裡待了大半年後,1914年,家人把她送到位於燈市口的貝滿中齋讀書。貝滿中齋是一所教會女校,相當於初中,除了女校,還有一所男校育英學校。這兩所學校都在一個大院子裡。育英和貝滿採用西式教育,教育質量在京城數一數二,有“男育英,女貝滿”的說法。冰心晚年在《我入了貝滿中齋》《我的中學時代》等文章中回憶過在貝滿的那段經歷。冰心是家中長女,家中還有三個弟弟。她進入貝滿讀書後,弟弟們也順理成章地進入育英讀書。而若干年後,冰心又把自己的兒子送進育英,把女兒送入貝滿,可見冰心對這兩所學校感情之深。現在的景山學校、166中、二十五中、燈市口小學都是當年一個學校分開來的。從1864年算起,已經147年了,燈市口小學從日偽時期獨立辦學也80多年了,這都是北京的百年名校呀!
清末武昌知府賓俊的住宅
此宅原是清末武昌知府賓俊的宅邸,後其子錫琅於日偽時期將宅出售給投機米商李彥青,此後又為律師汪穎所有。不久轉手給天津某鹽商之子李頌臣,經過改建成為今日之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作為印度尼西亞駐華使館,後為中國青年報社社址。現為單位辦公使用。此院於1984年5月24日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逛北京胡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瞭解中國歷史,瞭解北京歷史,豐富人生。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