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寢。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後開始的。宣宗朱瞻基即位後,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昌平山水記》說:“獻陵最樸”。獻陵的特殊之處在於:兩進院落並不相連,中間隔了一座小山。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全成為遺址。目前獻陵尚未對公眾開放,
獻陵
洪熙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
朱高熾(1378—1425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生於安徽鳳陽,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長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為開國元勳徐達之女。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猝死於紫禁城欽安殿,葬於十三陵獻陵。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紫禁城欽安殿
明成祖朱棣死後,長子朱高熾登上皇位。即位後,明仁宗洪熙皇帝不能像他的父祖那樣有許多雄才大略,但在文治武功上還是有一些建樹的。洪熙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卻是個較能體恤民情、任用賢臣、處事寬和、政策開明的帝王。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由於洪熙皇帝在位期間推行了較為開明的政策,史書評論他:“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又說,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績可與漢代的文、景二帝相比。
世界文化遺產標誌
在北京紫禁城中,明清兩代的皇帝們不是住在乾清宮就是住在養心殿,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卻偏偏選擇了一座並不起眼的宮殿欽安殿作為自己的寢宮,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高熾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長子,明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猝死於欽安殿,葬於十三陵獻陵。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明仁宗朱高熾從政僅8個月,突然崩於欽安殿宮中。朱高熾之死十分可疑,一般認為是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有人說他是被太子朱瞻基害死的,還有人說他是色慾過度死掉的,也有人說他是服用了金石之藥中毒死亡的。但不管怎麼說,上任才8個月,他不可能料想到自己會這麼快就離開人間,也沒有時間來為自己安排後事。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一般會用很多年的時間為自己死後的寢宮作好周密的準備,陵墓可以建得很氣派,而洪熙皇帝就無法做到了。洪熙皇帝的獻陵是其子朱瞻基在正式上臺後才開始營造的,史書說他是遵照遺詔,欽定獻陵規制。
陵牆和明樓
張皇后(?—1442年):永城人,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朱高熾即位,冊立為皇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卒,宣宗朱瞻基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朱祁鎮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皇后去世,葬獻陵。上尊諡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在明代諸侯中頗為精明能幹。文獻記載,她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的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宣宗都稟明母后再決定。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
獻陵
建陵歷史
獻陵的營建是在洪熙皇帝死後開始的。洪熙皇帝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 《昌平山水記》說:“獻陵最樸”,意謂十三陵中,獻陵的規制最小。建成後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簡樸。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後的明陵建築樹立了楷模。
單簷歇山頂的琉璃花門
朱瞻基即位後,遵照其父遺詔營建獻陵。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洪熙皇帝,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築也陸續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築全部完工。獻陵的陵寢建築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
陵寢規制
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地面建築因一道橫貫東西的小山而分成前後兩進院落。據文獻記載,這座小山與風水有關。皇家陵寢最重要的一條選擇標準是選擇龍脈,這起伏的山丘,形如几案,名曰“玉案山”, 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寶城的入口處建方城,方城之上建明樓,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仁宗昭皇帝之陵”。獻陵佔地約4.2萬平方米。現在,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牆經修繕儲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成遺址。
探訪路線
十三陵內,緊鄰長陵的是洪熙皇帝朱高熾的獻陵,與氣勢不凡、規制嚴整的長陵相比,獻陵顯得十分寒酸,陵墓既小又簡單。過石橋就見陵園正門是修葺一新的三座單簷歇山頂的陵門,大門緊閉,我們只能透過門縫窺視陵寢。
過石橋就見陵園正門是修葺一新的三座單簷歇山頂的陵門
三座門
第一進院落的建築已成遺址,院落雜草叢生,第二進院的欞星門只剩下石質基柱,接下來就是儲存完好的石供案,須彌座形,上置石制供器,中間是香爐,兩側是燭臺和花瓶,又稱“五供”。 石供案後是高大的明樓,經過修繕已煥然一新。接下來我們沿著方城宮牆向寶城方向行進,看到高聳於陵園的明樓和寶城。
遠觀獻陵
明樓和寶城城牆
陵牆和寶城
明樓後為圓形的寶城,其下石地宮。寶城上滿是蒼松翠柏,在默默地守護著帝王之陵。儘管陵寢得到修繕,但我們仍感覺到這裡的一草一木彷彿都在訴說著什麼。沿著陵牆外側走上一圈,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獻陵由於還沒有對公眾開放,偶爾會一、兩個不速之客到訪,駐足觀望,拍上幾張照片後又沖沖離去。已經沉睡幾百年的皇帝仁宗朱高熾一定不曾料到,幾百年後還會有人來此駐足。
孫克勤,孫博,2014,明清皇家陵寢。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孫克勤,2018,一個人的紫禁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2020,一個人的紫禁城。香港:中華書局。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